原創2022-01-19 07:30·武器裝備風雲
蘇-33KUB
蘇-33KUB首次著艦
1999年4月29日,蘇-33KUB由俄羅斯王牌試飛員維克多·普加喬夫首飛,在此後一個多月時間完成了7次試飛,10月6日,蘇-33KUB由俄羅斯牌維克多·普加喬夫和當時北方艦隊司令波波夫駕駛,在「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首次著艦。
蘇-33KUB與蘇-33從外觀上看最大的不同是座艙採用雙座並列布局,比起串列雙座布局,這種設計有利於兩名飛行員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座艙儀錶盤上裝有一個21英寸,四個15英寸的彩色液晶顯示器,當時甚至沒有確定最終操縱杆的安裝位置,一種是安裝在駕駛員中部,或像F16那樣安裝在飛行員側面,在原型機上這兩種方式全部被採用。機頭左側有空中加油探管。蘇-33KUB與蘇-33一樣,採用鴨翼機翼水平尾翼布局。不過機翼本身和蘇-33有很大區別,蘇-33KUB採用了智能化自適應機翼。該機翼可以由嵌入機翼蒙皮內的微處理器和傳感器根據飛行環境自主改變形狀。在此蘇-33KUB之前的"側衛"家族成員,襟翼只在起飛降落時使用,而蘇-33KUB的襟翼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都在根據環境使用,可以讓飛機氣動性能保持在最佳狀態。與之前的蘇-27系列戰機相比,蘇-33KUB的氣動性能提高了10%左右,燃油效率提高了15%-20%。蘇-33KUB的翼展與機翼面積,鴨翼水平尾翼,方向舵都進行了加大,機翼面積比蘇-27大近了50%。這些方面提高了蘇-33KUB的低速操控性,這對艦載機著艦是非常必要的.蘇-33KUB機翼外側可向上摺疊,不過不能像蘇-33一樣尾翼摺疊。動力採用的是AL-31K發動機,是根據海上腐蝕環境在AL-31F的基礎上研製的,後來計劃安裝AL-31FP推力矢量發動機,這樣蘇-33UBK的機動性與起降性能將大幅增強,不過蘇-33KUB沒有量產,這個計劃也就胎死腹中。
該機當時裝備的是與蘇-30MK一樣的N011M相控陣雷達,該雷達和在X和L波段工作,對現役戰鬥機的探測距離達150千米,對大型空中目標可達400千米,對海面目標搜索距離為200千米。可同時跟蹤15個目標並同時攻擊6個目標,光學瞄準系統可探測到50千米內的目標。武器系統為1門GSH-301機炮,機翼與機腹下有10個外掛點,空戰可攜帶R-27中距空對空飛彈和R73紅外格鬥飛彈,對海對面打擊可掛載KH-29空地飛彈,「白蛉」反艦飛彈和各種制導非制導炸彈等,在機腹可加裝空中加油吊艙給其他戰機加油。
蘇-33KUB外形和蘇34幾乎無法分辨
蘇-33KUB側面
蘇-33KUB在地面滑越台上起飛
在1999年,蘇-33KUB無疑是一款十分強大的多用途艦載機。與它的前輩蘇-33相比在機動性,自動化,維護性,多用途性上有了質的提升。當時,俄羅斯海軍也希望它能儘快加入海軍服役,並且替換所有蘇-33,可是後來由於俄羅斯經濟上的原因並且出現了成本更低的米格29K與米格29KUB,更大成本更高的蘇-33KUB無疑變得雞肋,作為艦載機更是因為龐大的體積,基本沒有外銷的可能,所以該機型就被湮沒在眾多「側衛」後輩當中,慢慢的失去了光環。
創作內容不易,如果您喜歡此文,請關注點贊收藏加評論,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對本人最大的鼓勵與讚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5f359680f9434ae97506c92ceb73c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