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最失敗的水面艦艇-勉強服役幾年便退役

2023-11-14     武器裝備風雲

原標題:美國海軍最失敗的水面艦艇-勉強服役幾年便退役

LCS中的獨立級獨立號,外形相當科幻

瀕海戰鬥艦(LCS)曾被稱為全新一代美國戰艦,海軍轉型的基石,現在卻被稱為錯誤的時間錯誤的艦艇。短短22年,它已成為巨大的沉沒成本。美國海軍已退役5艘LCS,未來幾年內還將退役現有35艘中的9艘,最近退役的「蘇城」號服役時間競不滿5年。

科幻的新銳設計

瀕海戰鬥艦(英語:Littoral Combat Ship,縮寫:LCS)是美國海軍為取代佩里級護衛艦在90年代初期進行的SC-21水面戰鬥艦艇計劃一部分,瀕海戰鬥艦基於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可能面對的戰術情境,主要對手的正規海空軍力都不強,難以在海上直接威脅美國作戰艦隊;主要的任務是由海向陸地投送武器與兵力,因此瀕海戰鬥艦主要著眼於在敵國沿岸水域的各種低強度作戰需求,包括對付敵方沿岸比較可能出現的威脅(例如在近距離與敵方水面船艇交戰、淺水海域反潛作戰、清除敵國在沿海布設的水雷等。從2001項目啟動以來,美國海軍近海戰鬥艦(LCS)將被視為替代護衛艦、掃雷艦和巡邏艦的下一代艦艇。

該級艦採用了海軍艦艇極其少見的兩型設計方案同時設計建造。其中一型是洛馬公司提交了改進型半滑行單體船的設計方案,建造成本較低,技術風險小,擁有高航速、高機動性等優點,深V型設計還提高了不良海況下高速航行的穩定性。另一型是通用公司的穿浪三體船型。擁有優秀的穩定性和更大面積的甲板,航行阻力遠小於半滑行單體船。雷聲公司表面效應船的主要優點是速度快、有效載荷大、續航力長。按計劃,這兩家公司將在2005年~2009年期間,各生產2艘LCS原型艦,總價值約9.5億美元。

LCS最重要的架構是「任務模塊」。它是LCS用以執行任務的裝備,是即插即用的裝備模塊,根據不同的用途而規劃出幾種不同的任務模塊。

為了達到「即插即用」,LCS的戰鬥系統使用開放式架構,具備任務模塊計算環境以及任務模塊應用軟體來與各種不同任務模塊連接。為了便於快速換裝,LCS的任務模塊次系統都安裝在符合標準貨櫃尺寸的容器內,安裝固定後只需聯上電源以及與艦上作戰系統的數據扁平電纜,就能運作。一個基本的「海上骨架」結合特定任務所需的任務模塊後,便形成一個完整的LCS單元;若要更換任務,LCS只需換裝對應的任務模塊,而「即插即用」的特性使LCS能直接在第一線軍港基地里迅速換裝任務模塊(不需回到場站設施進行)。

艦艇參數、武備、電子設備

自由號

自由級前甲板一覽

2005年5月,由洛馬公司設計的第一艘瀕海戰鬥艦被命名為「自由」號,該級艦也稱為「自由」級。同年6月2日,「自由」號鋪設龍骨,2006年9月23日下水,2008年11月8日服役。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長115.3米(後續艦增加到127.4米),寬13.16米,吃水3.9米,滿載排水量3089噸(後續艦增加到3450噸)。它的最高航速為45節,續航力為3500海里/18節、1150海里/45節,艇員編制50~75人,自持力21天。「自由」級瀕海戰鬥艦採用柴燃聯合動力,搭載2台羅爾斯·羅伊斯研製的MT30燃氣輪機,總功率72兆瓦。還搭載2台16PA6B STC柴油發動機,單台功率6.4兆瓦。瀕海戰鬥艦的電力來源是4台V1708柴油發電機組,單台功率750千瓦。

從航行尾跡看,三體船擁有的強大機動性在獨立級上得到了完美體現

「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由通用動力公司負責建造,第一艘「獨立」號於2006年1月開工,2008年4月下水,2010年1月服役。獨立級瀕海戰鬥艦長127米,寬31.6米,滿載排水量2784噸,航速最高可達50節,續航力4300海里/20節,4500海里/16節,人員編制40人(軍官11名),加上任務小組和空軍人員,總數不超過78人,自動化程度非常高,動力系統為2台羅爾斯·羅伊斯生產的MT30型單機功率36兆瓦的燃氣輪機。

武器系統獨立級與自由級因為使用相同的任務模塊,兩者幾乎完全通用。為1門MK110型57毫米隱形艦炮,2門30毫米艦炮和一套RIM-116拉姆反艦飛彈防禦系統,可以搭載2架MH-60R/S海鷹直升機或者1架海鷹直升機、3架MQ-8B「火力偵察兵」無人機,或者單獨搭載1架CH-53「海上種馬」直升機,或者2架黑鷹直升機,「翠鳥Ⅱ」武裝無人機,無人水面/水下航行器。

航電系統方面搭載了和自由級同款TRS-3D型C波段對空/平面搜索雷達,以實施空中與水面目標的定位、監測、跟蹤和火力分配,該雷達還採用了最先進的信號處理技術,尤其適合在極端條件下對低空飛行或慢速移動目標進行探測,此外還裝備了「多娜」艦炮火控系統達,WLD-1遙控獵雷系統和回聲測距系統。

獨立級擁有超過1000平米的巨大飛行甲板,執行任務的靈活性非常強大

尷尬的境地

而作為美國海軍新銳的瀕海戰鬥艦何來如此尷尬的境地呢?目前美國海軍不得不在試圖擴大艦隊規模的同時退役年輕艦艇。據估算,提前退役這些艦艇相當於損失近70億美元。但專家表示,隨著美國準備與強敵的潛在戰爭,機會成本更為重要,因為對手過去20年建立了廣泛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能使LCS這樣的艦艇遠離其海岸。LCS的問題是在漫長的實現過程中,太多、太快、成本太低的目標變得不現實。

因為冷戰結束,美國海軍大規模退役艦艇,開發中的大型新艦太貴,海軍規模急需足夠便宜和靈活、可執行低端任務的的大量小型艦艇填補。它的成本應是伯克級的1/3(約4億美元)。而且要用同一艦體身兼反潛、水面戰和掃雷三任,艦員要從護衛艦的200人精簡到90人,都是相當激進的目標。為加快進度,LCS避開了通常的新船審查程序,要求比通常的採購速度提前三、四年服役,造價也完全不可控。果然,反潛戰和反水雷任務包都遇到工程障礙。更複雜的缺陷是船體,傳動系統問題嚴重。最終成本嚴重超支。本為降低成本的競爭,在面臨兩家都聲稱成本夠低時竟變成兩家同時中標。從2010年開始的22艘批量採購經過2016年的重新審查仍未改觀,到2022年退役首批艦時,單艦成本已增至5~6億美元,而且放棄了反潛戰任務包。而反水雷任務包2023年3月才終於初步形成戰鬥力。當然,這個任務包較為先進。

LCS計劃保持了兩家船廠的工業能力和人力隊伍,也算收穫,其中一家已轉產星座級多任務護衛艦。對美國海軍,壯士斷腕也有助於避免更多的浪費,因為每艘LCS的運行成本每年還需7000萬美元,它占船舶全壽命成本的70%。儘管如此,LCS計劃最重要的浪費是機會,花費的時間和資源本可建造更適合應對當今威脅的艦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9d4bc7924b6037fd7d1d51c0631df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