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家位夢華見證知力的華麗轉身 | 知力緣 科普情 · 知識就是力量65周年

2022-02-20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地質學家位夢華見證知力的華麗轉身 | 知力緣 科普情 · 知識就是力量65周年

進入2022年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已走過整整65年

在通往科學殿堂之路

陪伴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砥礪前行

為此,特設「知力緣 科普情·知識就是力量65周年」系列專題,分享知力讀者故事,感受《知識就是力量》雜誌65年來陪伴一代代人成長的使命擔當與深厚底蘊。播種科學種子,點燃科學夢想,引導新時代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

知力讀者故事

位夢華

地質學家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編委會編委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知識就是力量》20世紀雜誌50-60年代讀者

1956年,我16歲,因為小學畢業以後在家種了三年地,所以當時剛上初中一年級。學校里沒有圖書館,只有一個閱覽室,裡面擺了一些圖書和十幾種雜誌。圖書管理員是個轉業軍人,戰爭年代受過傷,我看他走路不方便,便自告奮勇,幫著打掃衛生、整理閱覽室。

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一本雜誌,名曰《知識就是力量》,不禁眼前一亮,因為這本雜誌的刊名是周恩來總理題寫的,我對周總理非常敬仰,所以對這本雜誌也肅然起敬。如獲至寶的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雜誌,聚精會神地讀了起來。但是,當時的我根本就看不懂裡面的一些文章,有許多知識,我也壓根就不知道。正是這樣,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覺得世界非常奇妙,內心產生了一種渴望走出農村、走南闖北去探索世界的強烈願望。後來,我考上了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前身),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地質所,干起了「上山背饅頭,下山背石頭」這一行,主要從事地震成因和地震預報的研究。可是仔細一看,我的心情一下子從驚喜變成了泄氣,因為那幾本雜誌都是紙張灰黃、印刷粗糙、封面呆板、版式簡陋的樣子,文字密密麻麻,連一張彩色照片也沒有,與旁邊的美國雜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我的感覺似乎是金碧輝煌的高樓大廈旁邊排列著幾棟低矮破敗的茅草小屋。反差如此之大,讓我的心涼了半截,失落之情油然而生。

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首次到達北極點

然而,我和《知識就是力量》的緣分並未到此結束。1995年,我從中國首次遠征北極點科學考察歸來,應編輯部之約,在《知識就是力量》上發表了幾篇文章,介紹北極的一些情況。再後來,我以和美國老朋友尼爾對話的形式,又在《知識就是力量》上發表過幾篇文章,談論的都是科普知識。現在,我又受邀成為《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的編委,聯繫越來越緊密。如今的《知識就是力量》,已經煥然一新,脫胎換骨,圖文並茂,讓人愛不釋手。尤其在2014年改版以後,雜誌不僅印刷精美、紙張亮麗、設計新穎、配圖精彩,而且內容也更多元化。作者和編者的思維都很超前,理論新穎、觀點獨到、深入淺出,整本雜誌看上去美觀大方、賞心悅目。與之相伴,讀者既可以學到科學理念、科學方法、科學知識、科學精神,還能得到視覺藝術的享受、科幻文學的薰陶。在我的心目中,今天的《知識就是力量》已經完全可以和美國的雜誌相媲美。當年那些時隱時現、揮之不去的茅草小屋,儼然已經變成金碧輝煌、氣勢恢宏的高樓大廈,讓人深感盪氣迴腸,揚眉吐氣。《知識就是力量》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由中國科協創辦的第一本綜合性科學普及刊物。現在的《知識就是力量》,仍持續得到中央領導的關懷和支持,由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包括許多院士直接撰稿和參與創作,是國內水平更高、內容更新、更具權威性的科普讀物。《知識就是力量》就像是一位慈祥的母親,用她源源不斷的乳汁,哺乳著一代又一代的嬰兒茁壯成長;也像是一位無私的父親,用他辛勤的勞動,澆灌著無數的幼苗長成為參天大樹,國家的棟樑。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60多年過去了,我踏遍了大半個中國,走遍了小半個世界,從東半球到西半球、南半球到北半球,一進南極,十進北極,率隊到達了北極點,還撰寫了一些文章,出版了幾十本書,見證了國家的變遷,迎來了今天的輝煌,也算是實現了人生的價值。

與此同時,我也從一個天真爛漫的農村少年,變成了一個大都市的白髮老人,但我對知識的渴求依然那麼強烈,我依然是《知識就是力量》的忠實粉絲。作為一個長期的追隨者、偶爾投稿的作者和小才大用的編委,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心潮澎湃,揮筆直書,撰寫了以上文字,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就算是對《知識就是力量》的美好祝願。

尋人啟示

講述您與《知識就是力量》的故事

尋找您與《知識就是力量》的情緣

凡是曾為《知識就是力量》的發展努力過的專家們……

凡是曾為《知識就是力量》創作過的作者們……

凡是曾閱讀過《知識就是力量》的讀者們……

請您記錄下您與知力的故事情緣,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視頻,讓我們用自己的故事,去繼續影響新一代青少年的成長,就像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那樣。‍

截稿時間

2022年2月28日

投稿形式

不限,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視頻口述(手機錄像請用橫屏拍攝)

內容結構

說明自己曾經在哪個年代閱讀《知識就是力量》雜誌,那時最喜歡哪類文章,對自己後來的學業和工作有怎樣的幫助,對現在青少年讀者的寄語。(以上僅供參考,歡迎自由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