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新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
生活中難免磕磕碰碰,隨之而來的是皮膚上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的淤青。隨著時間的推移,淤青的顏色也會逐漸發生改變。這些改變因何發生?讓我們走進淤青的「成長經歷」,一探究竟吧。
淤青從何而來?
在醫學上,淤青屬於一種挫傷,其所在部位遭到了外力作用,皮下的小靜脈或小動脈血管破裂出血,但皮膚並未破損,血液留在了皮下組織內,從而形成了我們所見的淤青。
淤青的大小、形態和顏色,與受傷部位組織的特點及受到的作用力大小有關。
例如,在皮下組織較為緻密的部位,出血量少,淤青顏色較淺;在皮下組織較為疏鬆的部位,出血量多,淤青顏色較深,甚至可能因血液積聚形成皮下血腫。
漸變的淤青
在血管破裂後,流到皮下組織中的血液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這些淤積的皮下血液會被分解,淤青的顏色也將隨之發生階段性改變,直到血液完全被分解、吸收。
這個過程就是組織、細胞中酶的作用過程,以及白細胞的吞噬、消化過程。
第一階段量
人的血液是紅色的,這是因為我們血液里的紅細胞富含血紅蛋白,血紅蛋白中的鐵元素與氧結合後呈現出紅色。
最初,淤青中留存的血液比較新鮮,如果受傷部位較淺,觀察到的淤青是紅色的;若受傷部位較深,由於相隔的皮層較厚,觀察到的淤青則是青紫色的。
第二階段
隨後不久,我們人體內負責排查異常的「戰士」——白細胞感應到了皮下組織中淤積的血液,它們跨過層層阻礙,來到受傷部位,將紅細胞吞噬、分解。
當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也遭遇分解時,血紅素(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保管」著血紅蛋白中的鐵元素)便脫離而出,失去了氧的血紅素使淤青逐漸變成藍紫色。
第三階段量
在這之後,血紅素被進一步分解成膽綠素(一種膽色素,為深綠色的色素體),淤青開始變成綠色。
第四階段量
膽綠素產生後,它將被轉化為膽紅素(另一種膽色素,為橙黃色的色素體),淤青又會變黃。
先前產生的血紅素還會被進一步分解,其中鐵元素的部分形成了含鐵血黃素(一種不穩定的鐵蛋白聚合體,含鐵質的棕色色素顆粒)。
當膽紅素被帶到肝臟代謝排出,含鐵血黃素的棕色逐漸顯現出來,淤青變為棕褐色。
最終,含鐵血黃素也被吸收,淤青所經歷的顏色變化也隨之結束,淤青就此消退。
知識連結
淤青的作用
淤青現象是一種非開放性輕微損傷,它對人體健康並無嚴重的影響,也容易痊癒,故而不需要特殊的治療。但在法醫學上,淤青卻具有重要的意義。
淤青是人體遭受外力作用的直接證據,且是暴力的作用點,即被打擊的部位。
根據淤青顏色的改變,法醫可大致推測其形成時間,即遭受外力作用的時間;根據淤青的形狀特點,法醫可推斷致傷物打擊面或與體表接觸部位的特徵,進而推斷致傷工具和作用力的方向等。
一塊淤青的消退,是人體細胞「不懈努力」的成果。
那些變化的顏色,成了細胞們的「勳章」,讓我們見證了它們的一段「奮鬥歷程」。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淤青「成長」史》,撰文/陳新山,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現訂購2023年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只需336元
就能把一整年的知識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