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一個小縣,面積因區劃調整少了一半,研究歷史文化該如何發力

2022-07-30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冀南一個小縣,面積因區劃調整少了一半,研究歷史文化該如何發力

館陶設縣的時間可以追溯到西漢初,甚至秦朝就已設縣,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縣。但是館陶雖然號稱歷史悠久,但是能讓大家看到的歷史遺址、遺存、遺蹟卻不多,更多的是停留在書籍里、紙面上,讓人有著談起館陶歷史來滔滔不絕,但一說實物卻只能嘎然而止,給人以「只能說不能看」之感。

1911年時的館陶縣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館陶地處黃河、漳河等易決易徒易淤河道頻繁變動區域,很多歷史上的遺址、遺蹟都在黃土淤積之下了,難以找尋。二是在1964年以衛運河重新劃分省界時,館陶縣的三座古城、在金元明清四朝當了800多年的館陶縣治都留在了山東省,特別是曾經的館陶縣治北館陶,由於幾百年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均圍繞著這座城進行,它離開館陶縣,對於館陶縣歷史、文化所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更不可彌補。

今天的館陶縣

今天的館陶人在研究館陶歷史時,對於史書中記載的發生在館陶區域內的一些事物,忽然發現需要到外省才可以尋找依據,更有一些館陶縣外的文史研究學者,在對衛運河東部原館陶縣區域內的遺址、遺蹟進行研究時,刻意的「去館陶化」,讓原本就已經在今天館陶人民包括在衛運河東岸原館陶縣區域的人民心目中淡忘了的館陶往事變得更加模糊。

那麼今後的館陶歷史文化研究的發力點究竟該如何把握,才能使館陶的歷史既可避免因行政區劃帶來的尷尬,又能立足館陶現有的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和利用?

筆者認為,要立足現有資源,抓住一個「發力點」,利用起來「兩條線」,進而擴展成為「一個面」,遠期再輻射出來「一條線」。

一個「發力點」就是「南館陶」(特地說明一下,在本文里的南館陶,指的是老街一帶)

之所以要把今天館陶歷史文化研究的「發力點」定位在南館陶,因為南館陶的歷史底蘊,特別是明清和民國時期並不比縣治所在的北館陶低。

一是南館陶附近存在著館陶縣的「出身」。

館陶之名的由來是:「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趙置館於其側因名」。這個陶丘或者說是陶山對於館陶來說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如果失去了陶丘,「館陶」這個名字就會讓人感到失去根基。「城西北」的這個城指的是今天的山東省冠縣東古城,西北七里的位置大概就在今天館陶縣城北部一帶(據筆者考證「陶山」有很大機率就是所謂的「駙馬墳」)。雖然館陶縣因為行政區劃的變化面積減小一半,歷史上的遺址、遺存也失去了很多,但是陶山卻沒有離開館陶縣,這是館陶人民最大的欣慰。

清乾隆《山東通志》中的東昌府圖,在館陶縣有陶山、陶丘

二是南館陶因大運河而生,館陶縣的大運河研究也必須以南館陶為「發力點」。

唐朝的《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的館陶縣條:白溝水,本名白渠,隋煬帝導為永濟渠,亦名御河,西去縣十里。

這段記載中的「西去縣十里」縣即指的是唐朝時的館陶縣城、今天的山東省冠縣東古城鎮。當時的隋大運河永濟渠距離東古城距離約十里左右,後來經過宋金時期黃河改道的侵擾,大運河永濟渠的河道也變動到今天的位置,成為了今天的衛運河。雖然河道位置變了、名字變了,但是它作為館陶縣的母親河、作為黃河以北漕糧運輸通道的作用卻沒有變。

元朝時的南館陶站,地處漳河、衛河交匯處

元朝為了保證衛河運輸漕糧的水量,於大德四年(1300年)在南館陶南側孫莊村引漳河入衛,而到了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則直接在南館陶引漳河入衛,當時的南館陶因為地處衛河、漳河交匯處,就成為了東西陸路交通、漳河和衛河2條水路交通的交匯地,其繁盛和興起無可阻擋。

因此,南館陶鎮作為今天館陶縣研究、利用、開發大運河的「發力點」,也具有其他地方無可取代的作用。

三是南館陶鎮在明清時的經濟發展和影響力不亞於縣治北館陶,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超出。

南館陶雖然在明清時不是縣治所在,但它在元朝因為建立驛站「站赤」系統而興起,「南館陶站」成為了元朝眾多驛站中的大站,《中國歷史地圖冊》中給予了標註,到了明朝更是設置了南館陶巡檢司、南館陶遞運所、陶山水驛、社倉、窯廠等機構,成為經濟交通重鎮。清朝乾隆至咸豐年間,大量山西商人來館陶經營錢莊、雜貨等買賣,並且在南館陶也建有山西會館。

到清末民初時其經濟和人口以及城鎮規模已經超過了縣治北館陶。據民國《館陶縣誌》記載的民國十九年戶口數,北館陶城及周邊4鄉戶口數為東關鄉289戶、南關鄉214戶、西關鄉153戶、北關鄉157戶,共計813戶。而在南館陶,取位於今天館陶縣城東半部大概範圍有1鎮2鄉,戶口數為南館陶鎮339戶、安靜鄉394戶、太平鄉486戶,共計1219戶。

北館陶、南館陶的規模等比例對比

另外在民國時期繪製的地圖上,等比例取北館陶和南館陶附近地圖相比較,南館陶鎮比起北館陶城相比略小一些,但是再加上周邊的村莊,南館陶的整體規模要大於北館陶。今天的南館陶老街一帶略顯破舊的街道及房屋仿佛仍在訴說著當年的輝煌。

四是南館陶及周邊是館陶人民在近現代反對侵略、頑強抗爭的紅色故事集中發生地。

由於南館陶鎮是水陸交通樞紐,日寇入侵之後,就把這裡和縣城北館陶一樣作為重要地點重兵把守,而同樣是這樣的原因,我黨我軍也把南館陶作為鬥爭的重點。不但南館陶及附近一帶是鬥爭的中心點,而且在南館陶西南、西部都是我縣革命老區。南館陶是地下交通線、發生過館陶版潛伏的故事,南館陶還是交通要道,衛河上清朝和民國時期都建有橋樑,在解放戰爭時期,無論是劉鄧大軍,還是四野南下時,均選擇在南館陶渡過衛河。

五是南館陶城還是民國上將軍王占元、新中國的黃河委員會主任王化雲、駐蘇丹和義大利大使張越等歷史名人和老革命、老領導的家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更是有許多我黨、我軍的領導在這裡工作、戰鬥過。

綜上所述,在今天的館陶研究歷史文化,以及開發利用大運河,這個「發力點」選擇南館陶是擁有著無法取代的優勢和地位的。

以南館陶為發力點,可以發展出來兩條張、一個而,遠期再輻射出一條線。

在選擇了以南館陶為「發力點」之後,可以發展出「兩條線」,分別是自徐萬倉至社裡堡的大運河線和自房寨鎮賈莊村至壽山寺鄉的紅色交通線。

把這「兩條線」相連接就擴展出來「一個面」,在這個面里基本覆蓋了館陶縣最為集中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特色小鎮等資源,足以研究、利用、產生出豐富的文化成果和旅遊產品。

此外,還可以利用這個「面」結合國家開發利用大運河方面的政策和資源,與山東省臨清、冠縣進行省際合作,向北輻射出來另「一條線」,這樣就可以把位於我縣境內北部的72皇窯遺址、清淵城等歷史文化資源涵蓋在內,並加以利用。

所有這些,都是基於一個點進行發力,然後再逐步擴展開來。發力點選擇好了,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館陶」加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39d57dc1fea17773cc0e9206aec2c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