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櫻》
到了每年這個時候,即使是畢業多年的人,也很難不去注意高考的日期。
人們會提前收到減少噪音的倡議簡訊,有關高考的熱搜也持續更新:某地連續 8 年停靠在考點外的 985 路公交車、每年第一個出考場的考生、年年進階的防作弊設備、以及那些穿旗袍舉橫幅給子女打氣的家長。
人們普遍認定高考是改變命運的重要一環,但覆蓋全社會的備考焦慮又不僅僅出現在高等教育上。
在一些高考競爭不那麼激烈的城市,父母們的焦慮提前到了小學和初中階段,從文化課、學科證書、校內榮譽和校外實踐等多個領域進行精英式育兒,以此來保證孩子能順利地讀上高中,而不被分流到職校。
㊟北京小升初備考指南
放眼整個東亞地區,這種強調淘汰和篩選的考試機制在日韓被稱作「考試地獄」,韓國高中生則需要參加一場時長高達 8 小時的高考馬拉松;在華人占比七成以上的新加坡,一名學生從小學起就要經過多輪分流,十來歲就會分別走向直升、快速、普通學術和普通技術等不同賽道。
永遠年輕,永遠備考,唯有在一次次考試中成功上岸,才有資格獲取想像中的嘉獎。
「距離考試還剩 100 天」
㊟備考的學生
BBC 在去年追蹤了三名備考的韓國高中生,記錄了她們從臨考前 100 天到最後 5 天的生活日常。
這場即將開始的考試被營造得極盡莊嚴:在每年高考的日子,社會的一切都會為它讓路——商店關門,股市推遲開市;飛機停飛,大多數建築工程和軍事訓練也會相應停止。
這場時長 8 小時的考試又像一場賭博,因為它實則還是一扇通向未來的門戶,會進一步影響學生們將來的將來的就業和收入、婚戀、交友等人際關係;一些緊張的父母會去寺廟或教堂呆上一整天,手裡拿著孩子的照片叩頭或祈禱。
在短片中,學生稱「這是一場準備了12 年的考試」,在距離考試 100 天前,她就需要從每天早上 8 點學習到凌晨 1 點,但實際上,她在凌晨 2 點時才會關閉電腦去睡覺。
㊟「韓國學生為此已經準備了 12 年」
韓國的高考生中流傳著「四當五落」的說法,即每天睡 4 小時的學生會被錄取,睡 5 小時的就會落榜。
在韓劇《天空之城》中,精英家庭要是想將孩子送進三間 SKY 名校(首爾、高麗和延世大學)之一,需要在經濟、社交等方面額外付出,因為對於這些已經成為律師或醫生的父母來說,孩子落榜所帶來的階層滑坡、體面受損依舊是難以承受的代價。
歷史學教授麥可·塞斯在他的書中寫道:「在被儒家文化占據了特殊地位的社會中,教育是獲得道德權威的一種手段。」
㊟《天空之城》
在短片下的評論區,能夠看到來自不同社會環境的評論。
有一類聲音普遍來自英語國家:「這種考試是一場耐力的比拼,而不是知識的測試」;「我當年每天只需要上 7 小時的學;「距離考試還剩 100 天的宣言讓人不寒而慄」。
在一系列自稱韓國人的評論中,有人回憶起 90 年代在韓國的高中生活:每天從 7 點上課到 11:40,3 年共要接受 30 次的模擬考。
㊟「韓國學生很小就要上連續 12 小時的補習班」
還有一位正在讀高中的韓國學生提出補充視角:「其實不止 100 天,學生們從小就要接受這種考試的壓力。而父母和老師會對你說,『當你進入大學後,你就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到 6 月還沒有找到工作
的學生就沒有未來」
流傳於韓國的「四當五落」的說法,最早出自日本昭和年代。如今日本高考的整體難度已經低於韓國,但競爭並未消失,它們只是延後了幾年,再重新施加於應屆生身上。
2013年,一位藝術系的日本學生 Maho Yoshida 製作了一部名為《求職狂想曲》的動畫短片,展開描述了大學生在畢業季中所要遭遇的一切。
㊟改頭換面的大學畢業生們
㊟應聘的人潮
原本還在課堂上放空的年輕男女,走出校門後立刻換上另一副表情,穿上黑色職業套裝、染回黑髮,打扮成成熟的職場人模樣。
單排扣比雙排扣更好、襯衫必須是白色……競爭激烈的求職現場通行著無數隱形規則,單著裝這一項,就已經具體到了襪子的顏色和皮鞋的拋光。
㊟招聘會上必須積極踴躍
㊟進入終面後拍馬屁也未必能成功
「如果你想儘快找到好工作,那最好是按規則說的來做。除非你已經打算好一直住在父母家裡,靠玩寶可夢來打發餘生。」
應屆生的就職是他們走入成人社會的第一步,像是一種成年儀式,且沒有回頭路可走。由於日本會在每一年大批量地招聘應屆生,一旦在這個環節中被落下,人們就會覺得已經被社會判定為失敗者。
㊟Offer 在手才有快樂的權利
如今,日本是唯一一個將自殺排在 15 至 34 歲人群死因首位的已開發國家。
在 Lifelink(一間提供自殺預防諮詢的機構)的調查中,畢業生們將找工作描述為「一種你必須在不了解規則的情況下參加的孤獨遊戲」、「沒有目標的攀登」、「感覺它決定了你的一生」和「通過經受痛苦,去決定未來的運氣」。
21%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這場求職比賽中非常想死或想消失。
「贏在子宮裡」
㊟《沒有起跑線》
為了保證未來幾十年的安穩,個人的成長路徑需要步步倒推——考編、考研、高考、中考、小升初、幼升小,極盡壓縮人生的容錯率。
在 TVB 的育兒節目《沒有起跑線》里,為了讓孩子有機會加入「人生勝利組」,家長們已經將起跑線提前至孕育階段。
㊟著名言論「贏在射精前」
節目組跟拍了幾個處於不同學段的學生家庭,每組家長對於孩子的將來都各有各的盼望。
因為那句「贏在射精前」而遭到抨擊的「怪獸媽媽」Irene,在養育第一個孩子時也希望奉行快樂教育,直到兒子在幼兒班的面試中錯失學位後,才發覺自己已經輸在起跑線——同時競爭的小女孩從 6 個月起上遊戲班,而自家孩子「現在像個番薯,就像阿旺(港劇中的傻角)似的。」
她直言自己作為主婦,沒有足夠的知識,一切只能靠與他人比較。
這種為幼兒爭取學位的行為已經成為了香港社會中的群像,為了讓孩子就讀心儀的幼兒園,有家長會主動去面試當校工;假如宣布某個周五開放入學報名,那麼前一天的夜裡家長就會一路排隊排到校園轉角。
㊟補習班的廣告
父母們十分清楚這種被他人視作「怪物」的理由,節目中一位作為親子專欄作家的爸爸將這種群體形容為「一班喪屍」:「不是每個人都想做殭屍,大家本來都是人,但當你被殭屍咬了,自然也會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
父母的期望轉化為幼年子女身上的沉重壓力,在一節小學二年級的討論課上,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舉手說明自身的壓力。在被問到如何排解時,兩位同學分別答道:「我會沖涼,可以減壓。」「我會聽歌,還會自己祈禱。」
㊟媽媽們的「同輩壓力」
節目還採訪了一位武術、花滑等課外活動全能的小學女生,記錄了她對於失敗的看法:「假如你已經贏在起跑線但無法維持,等到其他人都在進步的時候,你不進步就是在退步。」
那怎樣才算是輸呢?
「輸就是比不上其他人,輸就是有其他人比我好。」
㊟《龍櫻》
靠著一場考試去改變命運的時代過去了嗎?
人生的大考已經分散為更多場考試,從幼兒園起填充進東亞人的前半生。
樂觀的部分在於,不管你出生在哪裡、家境如何,你總歸會有不止一次的機會,去嘗試抹平與眾人的參差。
編輯:豬猛猛
監製:李二狗
【參考資料】
Suneung: The day silence falls over South Korea - BBC;
South Korean students prepare for eight-hour『hardest exam in the world』 - BBC News;
アニメーション「就活狂想曲」,YouTube;
THE UNWRITTEN RULES OF JOB-HUNTING IN JAPAN,tofugu;
Shūkatsu utsu, the Psychological Toll of Job-Hunting in Japan,Yuko Kawanishi, College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Obirin University (J.F. Oberlin University);
《沒有起跑線》,T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