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元橋
6月2日,扎克伯格突然宣布發布Quest 3,相較於之前的預估的發布時間大幅提前,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大多數人都沒想到Meta會選擇搶跑蘋果的發布會,不過現在怎麼看此次搶跑的操作多少都顯得有點倉促了。
不出意外的是,幾乎全球的目光都轉向了Vision Pro,Quest 3並沒有迎來多大的關注度,甚至一度被遺忘。商業競爭環境是殘酷的,Meta自宣布All In元宇宙以來,處處充滿了坎坷。
一方面市場環境不夠成熟,其元宇宙部門的業務持續虧損嚴重,VR的銷量也開始出現下滑;另一方面迎來最大競爭對手,Meta多年積累的元宇宙市場地位或將被撼動。
不難看出Meta已經意識到了風險,內部開始進行業務調整。一是研發AR產品,二是大力進軍AI,試圖再度壘高自身的護城河,只是能否逆轉局勢,還有待觀望。
VR市場下探:持續虧損,銷量下滑
7月份,Meta發布了2023年二季度報告,據報告顯示Meta的元宇宙業務依然處於虧損狀態。
按季度看,Reality Labs部門在2023年Q2季度的虧損金額為37.39億美元,虧損同比去年擴大33.3%,2023年Q1+Q2的累計虧損已經達到了77.31億美元。
Reality Labs按年度盈利/虧損(美元)
但值得一提的是,Meta的傳統廣告業務成績出現了反彈,二季度營收約為320億美元,同比增長11%,已超過之前分析師預測的310.6億美元。雖然元宇宙業務虧損嚴重,但整體上Meta的資產負債仍是健康的。
不過據Meta表示,公司在AR/VR領域會堅持持續研發工作,以及為進一步擴大生態系統規模而進行投資,運營虧損仍會大幅增加。即便目前Meta的財務營收還可以承擔其元宇宙業務的布局,但市場已經出現了危險的信號。
據陀螺研究院統計,2022年全球VR頭顯出貨量1014萬台,較2021年下滑了8.65%。2023年二季度全球VR銷量也出現了下滑,同比下降37%。全球VR設備下降的主要原因還是在Meta系列頭顯的銷量不佳,Meta作為全球VR市場老大,近兩年明顯能夠感覺到有點力不從心。
一方面,Quest 2產品老舊,面臨退化;另一方面,Quest pro性價比也不高,Quest 3雖做了全新升級,但面臨蘋果的Vision Pro,一部分VR頭顯的留存用戶可能會倒向蘋果,Quest 3能帶來多大的銷量仍存在一些不確定性。
Meta Quest 3
其實從VR的發展歷程來看,VR設備銷量增長最快的是疫情居家的那幾年,2020年Quest2發布,Q4單季度的銷量就達到了250萬台,2021年銷量超800萬台,實現了翻倍增長,2022年頭顯出貨量開始出現小幅度下滑的跡象,預計2023年VR頭顯下滑幅度會進一步增大。
走出疫情,人們對VR的青睞幅度越來越小,VR設備也沒有出現讓人們強依賴的場景。雖然近幾年能看到VR設備在技術上的進步很大,從傳統的菲涅爾透鏡到pancake,再從4K到8K;而內容上各大廠商也是十分努力,推出各種VR遊戲、健身、釣魚、賽車等等,但僅有高清晰的畫面和一些VR遊戲仍很難為VR市場續命。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戴上VR去打遊戲還存在很大的不方便。以陀螺君的體驗為例,戴上VR,畫面確實讓人震撼,你能感受到未來虛擬世界的樣子。可是在使用的過程中,也能直觀的感受到「麻煩」。
如佩戴之前你需要調試瞳距、鬆緊舒適度、空間環境、再打開遊戲;如果是海外設備,還需要調試網絡;如果是PC VR則還需要調試電腦;也就是說為了打一場遊戲可能需要前期準備少則10分鐘,多則半小時。
除此之外,如果在體驗的過程中手機響了,需要摘下頭顯再去接電話。VR設備存在很明顯地使用上的割裂和麻煩,更為重要的是遊戲、電影這些應用場景,使用頻次很難提高,往往使用完一次就會被丟到一邊,如果體驗過程並不是很舒適,終究逃不掉落灰的局面。
再加上疫情結束,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密度在不斷加強,各大線下影院、娛樂都開始復甦。VR的吸引力很難展現出來,想贏得市場的難度加大。
在這樣的環境下,VR設備很容易成為用戶初次嘗鮮之後不再碰的產品,這幾年VR頭顯的嘗鮮量幾乎達到了頂峰,VR下探的情緒開始濃厚。Meta作為VR頭顯市場的老大,自然很難逃不過這波市場下滑帶來的負面影響。
Vision Pro登場,Quest 3遭忽視
目前,各大AR/VR廠商都在尋找殺手級應用場景,嘗試遊戲、辦公、培訓、教育、導航、車載等等,試圖將AR/VR推向消費級市場。但找到一個場景既適用所有人同時又存在顛覆性體驗很難,由此業內都把目光投向了蘋果。
6月份蘋果發布Vision Pro確實帶來很多亮眼的成績,讓AR/VR的交互方式更加符合了虛擬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全彩透視的設計站在了以人為導向的視角出發,解決了VR設備與現實割裂的問題,蘋果將其稱為空間計算產品,業內將其稱為MR。
本來預計秋季發布新品的Meta,據VR陀螺了解趕上蘋果這波熱潮,Meta內部臨時決定在蘋果開發者大會之前推出新品。或許是扎克伯格想趁著這波熱度推高Quest 3的關注度,亦或是其擔心蘋果推出新品之後,Quest 3的關注度會更低,便主動出擊。
但毫無疑問業內幾乎把目光都轉向了蘋果,對於Quest 3的關注少之又少。不僅如此,在蘋果推出Vision Pro之後,Meta在業內人士心中的地位也開始下降,不再是當初大家提及度或認可度很高的企業。很明顯Vision Pro和Quest 3並不在一個競爭維度,從硬體與軟體兩方面來看,Meta都很難與蘋果匹敵。
但考慮到蘋果和Meta的戰略完全不同,蘋果是希望推出首款MR能夠改變大眾對XR設備的認知,就如同初代iPhone改變手機市場一般。據VR陀螺觀察,此次蘋果開發者大會邀請了諸多圈外人士參與以及一些B站的博主,有意思的是很多圈內人士並不在邀請的範圍。足以看出,蘋果目的就是走向大眾。
所以蘋果採用了最高端的顯示設備與雙晶片的設計,直觀地讓人感受到虛擬世界的魅力,而交互環節亦是給了所有人很大的驚喜。與此同時,蘋果內部也已經在開發一個更低配、更便宜的版本,留給Meta的空間則進一步被壓縮。
而Meta推出Quest 3相對來說則顯得很務實,只是在Quest 2的基礎上做優化與改進,目的還是重點服務自己原有的市場客戶。由此來看,Quest 3也不一定會面臨銷量慘談的局面,畢竟除了蘋果發布的新品,目前Meta的頭顯算是市場做的相對較好的。
其實,Meta也不是沒有曾嘗試過蘋果的策略,曾推出高端版本的Quest Pro。只是市場並沒有買帳,Quest Pro從上市僅4個月價格就一路下滑,從1499美元到999美元。更為重要的是,Quest Pro並沒有帶來多少讓人驚喜的體驗,甚至在解析度上並不比Quest 2高多少。
對於很多人來說,相對於華麗的技術大家更在意的是體驗感,往往也是體驗感能夠真正留存用戶。也是自蘋果發布新品以來,業內開始注意到MR才是虛擬設備的未來產品形態,更加注重考慮以人為本的設計概念。
轉型AI: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2023年被Meta稱為其「效率之年」,大手筆裁員數萬人、節約成本、重新調整公司業務以及不斷擴張AI團隊。
AI幾乎被Meta視為重回舞台中央的關鍵鑰匙,在今年4月Meta財報電話會議上,扎克伯格在一小時內至少提到了「27次人工智慧」,並分享了一系列詳細的計劃,涉及如何將AI更深入地集成到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以及AR/VR應用程式中。
但其實Meta早在2013就開始布局人工智慧領域方面的研究,當時扎克伯格還特意聘請了「AI教父」、紐約大學教授楊立昆擔任該部門的首席人工智慧科學家。
為了將楊立昆納入麾下,扎克伯格答應了他許多苛刻甚至任性的要求,如AI實驗室設立在紐約,實驗室與產品團隊完全劃清界限,研究成果必須開源等等。
Facebook早期的AI團隊
在楊立昆的帶領下,Meta的AI實驗室迅速聲名鵲起,論文一篇接著一篇,成為了谷歌最難纏的對手。很快2016年1月扎克伯格便預告了「圍棋AI」,只是兩個月後,谷歌的AlphaGo橫空出世,以4-1戰勝韓國棋手李世石。
AlphaGo一戰成名,扎克伯格的AI則沒有迎來太多的關注。今年ChatGPT大熱,Meta的AI產品則好像又進入了邊緣地帶。
3月份Meta發布了AI摳圖模型SAM「Segment Anything」,雖然智能摳圖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但對於相關從業者來說,照片摳的快、准又自然是一件費時又費力的事情。
Meta所發布的這個大模型,一定程度上來說已經相當厲害了。對於任何一張照片都可以快速識別照片中的所有物體,並能夠將其分割成不同形狀和板塊,工作者便可以點擊圖中的任意物品進行單獨處理。
發布SAM大模型之後,Meta在博客中興奮地表示:可以預計,未來在任何需要在圖像中查找和分割對象的應用中,都有SAM的用武之地。如AR/VR領域、內容創作方面。這像是在表明Meta終於要有一款現象級的AI產品了,也進一步展示了公司的AI實力。
只是Meta缺少了OpenAI的運氣,雖然SAM大模型更顯實用,但並沒有迎來像ChatGpt那樣的高關注度。
甚至有意思的是,5月份美國副總統卡馬拉·哈里斯和幾位高級政府官員主持了一場「白宮人工智慧峰會」,OpenAI、谷歌與微軟的CEO均出席了這次會議,但是Meta卻被排除在外。有媒體表示,Meta被排除在外的首要原因是「並不是該領域領先的公司」。
拜登也出席了會議
在楊立昆看來這對於Meta來說著實有點冤,Meta的AI產品只是缺少太多的關注並不是沒有那個實力,畢竟Meta的AI早已在其各個社交平台中展現了能力。
此外,2018年Meta在ChatGPT之前曾推出過兩個對話機器人,BlenderBot 3與Galactica。然而Galactica上線後因為出現一些錯誤以及帶有偏見的回答,遭受到了嚴厲批評與質疑。Meta最後選擇下線了Galactica。
楊立昆稱,「ChatGPT與Galactica一樣會胡說八道,可是大眾卻選擇了寬容ChatGPT。像Meta這樣大型的社交媒體公司,會面臨更多社會輿論的壓力,這些壓力便會使得Meta內部的AI戰略蒙上陰影。」
但並沒有影響Meta進軍AI的腳步,今年Meta在AI方面的動作更是接連不斷。在發布完SAM大模型之後,Meta又出了重拳發布免費可商用版本的開源大模型Llama 2,一夜之間打破了大模型的競爭格局,也讓Meta贏得了一波好評。
HuggingFace機器學習科學家內森·蘭伯特表示,「Llama 2 看起來非常強大「超越 GPT-3」,而對開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飛躍,但對閉源的大模型公司是一個巨大打擊,Llama 2將滿足大多數公司對更低成本和個性化的需求」。
同時,據蘭伯特估算Llama 2的訓練成本可能已經超過2500萬美元,有充足的跡象表明,Meta還在繼續訓練更強的Llama。
Meta的Llama 2在多個數據集上表現好過其他開源模型
AI作為底層技術已經滲透到XR行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尤其體現在追蹤交互、內容生產、環境理解、應用體驗等層面。
例如,在環境理解方面,戴上AR/VR再結合AI技術,每個人都或許能成為「超級個體」。用戶只需要把想法告知AI,並用設備對準物體,就能夠快速了解到物體背後的數字信息,可以說AI基本上能夠確定AR/VR設備性能的高低。
Meta若干年前對AI的布局此次在XR的生態方面也慢慢顯現出了其應用的實力,如Meta基於AI已經完成了一種新的3D虛擬化身模型,可以在虛擬現實中實現流暢的人體全身運動,無需額外的傳感器硬體輔助。
同時Meta並沒有死盯VR,還計劃到2027年推出AR眼鏡。AI技術將會成為AR眼鏡重要的組成部分,畢竟真正進入消費市場時,AR的功能和交互體驗上至關重要。AI可以有效提高AR的實用性,如在導航、識別環境信息、搜索出行信息等方面。
Meta完全可以將AI作為AR眼鏡的一大賣點,畢竟Meta在AI上多年的布局,完成這一點並不難。只是考慮到AR市場成熟最起碼還要3-5年,屆時AR市場的發展格局必然充滿了變數,Meta在元宇宙生態的道路上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結語
眾所周知,蘋果的最終目的是AR,Meta雖然以VR頭顯起家,但內部對AR眼鏡的研發也早已開始。
至於未來格局會如何發展,從競爭形態上來看,蘋果已確定入局,而Meta對比蘋果有很大的差距。但考慮市場足夠大,又是全新的產業,蘋果雖有雄厚的基礎,但是否能在未來保持強大的創新力,仍值得思考。
Meta作為較早布局產業中的一員,內部對市場發展的認知很清楚。從公開數據來看,也做好了打長期戰的準備;同時從開源大模型來看,Meta也有自己的魄力,只是道阻且長。
參考資料
[1]https://www.vox.com/technology/2023/5/9/23715798/meta-ai-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
[2]https://www.cnet.com/tech/computing/metas-arvr-business-lost-7-7-billion-in-the-past-6-months/
[3]https://spie.org/conferences-and-exhibitions/ar-vr-mr/program/monthly-webinars?SSO=1&videoId=6330198079112
[4]差一步稱霸AI:歷史進程中的扎克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