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說起崔護你不一定熟悉,但要提起上面這首詩,可以說是婦孺皆知。
很明顯,這首詩寫的是一種愛而不得的遺憾之美。
自古以來,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遺憾是李商隱《錦瑟》中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是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中的「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也是納蘭容若《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遺憾成了很多人一生之中難忘的風景。
把桃花比作曼妙的女子,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里就有筆墨。而一千年之後,崔護再把桃花比作女子,仍然清新脫俗,讓人耳目一新,一點兒也不覺得「平庸」。
這首《題都城南莊》,在一合一分,一得一失之間,將兩人擦肩而過,直至悵然失去的悲涼感觸,描寫得恰到好處,平添了一份憂愁,讓人感同身受。全詩主要寫了2個場面:
場景一:尋春遇艷。去年的今日,作者到長安應考,路過城南郊外的一戶人家,因感口渴,便上前叩門討要些水喝。隨後一位少女取來茶水。此時作者偶然間發現這位女子嬌艷的面龐和盛開的桃花互相映襯,顯得分外紅艷。而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早已讓詩人心馳神往。
寥寥28個字,前兩句寫過往,後兩句寫現實;前兩句把兩人含情脈脈地短暫相處寫得既含蓄又動情;後兩句把作者悵然若失和對心儀之人不知所蹤的焦慮渲染紙上。
這種「落差」勾勒出一幅優美的畫卷,從此之後,崔護一詩成名。
崔護移步向前,輕聲叩門。半晌,一個少女從門縫裡傳出話來,一番詢問後,知道作者口渴。女子開門取水給他並請他進門坐下,作者卻倚著桃枝看她。少女「妖姿媚態、綽有餘研」深深吸引著青年。
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而少女似羞似怯的深情,也漸生情意。崔護喝完茶起身告辭,少女「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眄而歸」。(即使他不是有一番情意地來到這裡,他卻滿懷期盼地離去了。)
時隔一年,崔護情不可抑,又在桃花盛開時節前去尋訪,只是這一次大門緊鎖,並無一人,崔護心生遺憾,於是提筆寫下了這首詩,怏怏而去。不過故事到此並沒有結束。
後崔護從少女老父親口中得知,原來那一天少女和父親出遠門去了,當他們回到家時,少女看到了門上的題詩,自知是公子來過,因覺得去年一次偶然的邂逅竟成永別而鬱結於心,最終一病不起,到今天已經昏死了過去。
而當老翁得知前來的青年正是去年那位公子時,便大聲呵責道:是你害死了我的女兒!
崔護痛哭流涕,他懇求老翁讓他進門哭拜一下。老翁只當為女兒完成一個心愿,便同意了。
崔護見少女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氣息微弱,他捧起少女的臉龐,聲嘶力竭地喊道:崔護來矣!崔護來矣!崔護的熱淚不覺已流到了少女的臉上。
少女似乎是聽見了崔護的喊聲,她漸漸甦醒,慢慢地睜開了眼睛……
這則故事感情真摯,曲折動人,充滿了傳奇色彩。故事雖然精彩,但未必全真,尤其是題詩之後發生的故事,有可能是人們杜撰而來。但由於故事結局圓滿,因此因這首詩出名的故事才廣為流傳,為世人所傳頌。
元雜劇中就有這個故事,明代的雜劇《桃花人面》,還有現代歐陽予倩寫的京劇《人面桃花》,都取材於這首詩。在以後的詩詞中也經常見其痕跡。如:晏幾道《御街行·街南綠樹春饒絮》: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宋代袁去華的《瑞鶴仙·郊原初過雨》: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從這些作品都可以看出崔護的這首詩對後世的影響。
初讀這首詩,馬上就會想起《詩經·周南·桃夭》,同時我們也對崔護渴望真愛、追求真愛的動機,產生了共鳴。這種在封建社會欲突破樊籠,復得自然的的渴望,同樣讓人共情。
這便是這首詩的成功之處,它近乎直白的「平鋪直敘」,給我們勾勒了一幅美好的自然畫卷,也讓我們看到兩個人暗生情愫的默契。詩成功做到了「雅俗共賞」,而通過它產生的悲劇美,始終讓人流連忘返,甚至渴望奇蹟的發生。
桃花女因再見心上人而不得一病不起,後又因崔護歸來而「復活」,雖然故事情節略顯浮誇,但也說明了作品本身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