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61歲湯姆克魯斯,也沒挽回好萊塢的「顏面」,他為何會輸?

2023-07-30     皮皮電影

原標題:可惜,61歲湯姆克魯斯,也沒挽回好萊塢的「顏面」,他為何會輸?

2020年9月,導演克里斯托夫·邁考利在自己的臉書上發了一張挪威Helsetkopen山的照片。

照片中顯示,劇組在Helsetkopen山的懸崖邊,搭建了一個斜坡。

在隨後挪威當地電視台,發布的視頻中,湯姆·克魯斯騎著摩托飛躍懸崖,再在空中打開降落傘,完成一段高難度表演。

這段視頻迅速在全球網絡引起巨大轟動,也使正在拍攝中的《碟中諜7》受到全網期待。

這已經是《碟中諜》系列電影在拍攝期間,搞宣傳的常規操作了。

湯姆·克魯斯,是好萊塢乃至全世界公認的型男,雖然他身高只有170cm,但憑藉英俊的相貌和敬業的精神,20齣頭便已功成名就。

《碟中諜》系列是他最好的代表作,也是他傾注最多的IP。

1996年的《碟中諜》,是一部帶著強烈冷戰氣質的諜戰片,本來並不是以動作特技為賣點。

但在拍攝一場魚缸爆破戲時,由於鏡頭無法規避替身的臉,阿湯哥最終說服導演讓他親自上陣。

沒想到,這場戲下來,阿湯哥就再也不想用替身了。

其後在《碟中諜2(2000年)》中,阿湯哥嘗試過徒手攀岩和公路飆車。

在《碟中諜3(2006年)》中,他又被飛彈炸飛、從中國銀行大廈,甩到另一幢大廈里。

漸漸地,派拉蒙影業也摸清了《碟中諜》系列最好的營銷方法:

就是以阿湯哥親自完成的特技鏡頭為賣點,來吸引影迷的眼球,以此達到最好的宣傳效果。

2011年,有遊客在遊覽杜拜地標哈利法塔時,意外拍到吊在窗外的阿湯哥。

隨後片方很快做出回應,曝光了阿湯哥在哈利法塔上拍攝《碟中諜4》特技鏡頭的花絮視頻。

這些宣傳視頻和照片,吸引了全世界的影迷,助力影片最終拿下6.94億美元全球票房。

2015年的《碟中諜5:神秘國度》,阿湯哥又完成了三大壯舉:

扒在飛機上,飛到1500米的高空。

水下憋氣6分半鐘,且一鏡到底。

摩洛哥的公路上,用摩托車飆車。

這些玩命的特技,讓影片同樣在全球大獲成功,拿到6.82億美元票房。

2018年的《碟中諜6:全面瓦解》中,阿湯哥飛越房頂撞斷了腿。

從7650米的高度跳傘,且一鏡到底。

在克什米爾懸崖上攀岩。

加上「大超」亨利·卡維爾的助陣,影片拿下7.94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為系列最佳。

當《諜影重重》系列划上句號,《007》系列已經賣不動時。

《碟中諜》系列儼然成了,好萊塢唯一堅挺的諜戰片IP。

在今年全球電影市場復甦的形勢下,好萊塢各大商業片IP卻接連失利,半年下來,票房最好的竟然是一部動畫片——《超級馬力歐兄弟》。

《碟中諜7:致命清算(上)》的上映,被賦予更多的意義,這個IP口碑還沒有崩過,能不能為好萊塢大片挽回顏面,就看它了!

這一次,就連各大評分網站的口碑也空前一致。

爛番茄新鮮度96%、爆米花指數95%;

IMDb評分8.2;就連豆瓣開分也高達8.4(目前已跌至7.9分),能給的都給了。

但,似乎怕什麼就來什麼,電影上映至今,全球票房2.75億美元,漲勢不及預期。

內地票房更慘,在《消失的她》、《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茶啊二中》4部國產電影的夾擊下,《碟中諜7》目前票房僅2.92億元,預測最終票房難超5億。

雪上加霜的是,隨著一輪放映過來,關於電影的爭議也隨之而來。

結合網上眾多言論,很容易看出,《碟中諜7》的問題,不是出在動作和特技場面,而是出在故事本身,皮哥給歸納和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4點。

一、

保持27年不敗的制勝法寶,被打破了。

相信大家都會認同這一觀點:

一部商業大片的成敗,宏大的特效場面和驚險刺激的動作特技,占了很大因素,但起決定性因素的,還是電影的故事。

這裡就包括了要有紮實的劇本、能把握住細節、人物的塑造、還有對節奏的控制。

就拿《諜影重重》和《碟中諜》這兩個系列來做對比,我們不難發現《碟中諜》相比前者,所具備的優勢。

《諜影重重》系列以快節奏著稱,男主角傑森·伯恩因失蹤,陷入危機中,憑藉自身已經融入血液里的實戰經驗,歷經種種兇險,而總能化險為夷。

這個系列自從2002年推出之後就風靡全球,一共推出過5部作品,其特點在於明快的剪輯、極具真實感的動作場面。

但《諜影重重》系列有一個最致命的缺點,就是節奏太快了,沒能留出足夠多的時間,給予角色適當的人物塑造,風風火火看下來,對角色的印象並不深。

反觀《碟中諜》系列,也和《諜影重重》系列一樣注重快節奏,卻並沒有因此放棄對人物的塑造。

男主角特工伊森·亨特隸屬於中情局,是直接聽命於美國總統的「Impossible Mission Force(不可能的任務部隊,簡稱IMF)」部門負責人。

與傑森·伯恩的單打獨鬥不同,伊森·亨特更注重團隊合作,也有非常強的團隊意識和責任心。

這就給人物塑造留出更多的空間,IMF不會放棄任何成員,伊森·亨特執行的每次任務,之所以險象環生,往往都是因為他要確保每個成員能夠安全脫身。

同樣是注重簡潔的故事和明快的節奏,但在劇情推進的過程中,仍然注重感情戲的點綴。

那些帶著人情味的劇情,使伊森·亨特這個人物的形象變得有血有肉,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這也是《碟中諜》系列比《諜影重重》高明的地方。

再看《007》系列,自從1962年的《諾博士》以來,這個IP已經經歷了61個年頭,換了6任詹姆斯·邦德,推出了25部正傳電影。

作為諜戰片的鼻祖,《007》系列的25部電影由於所處的年代不同,其故事、節奏和風格都並不是統一的,水平也良莠不齊。

雖然《碟中諜》系列沒有《007》系列那麼長的歷史,但由於每部作品的都是由湯姆·克魯斯參與製作,這就確保了故事打磨、人物塑造和電影風格上的統一。

這些都是《碟中諜》系列能夠保持27年不敗的制勝法寶。

但到了今年的《碟中諜7》,這種辛苦構建出來的統一風格,被打破了。

電影的片長達到164分鐘,創造了系列新高,對觀眾的膀胱也很不友好。

但片長增加了,卻並沒有用密集的故事內容來填充,這就導致整體的節奏變慢,不再像以前那麼緊湊了,顯得鬆鬆垮垮的,情節的過渡也略顯生硬。

也許是編劇覺得伊森·亨特之前滿世界跑,已經把所有人類對手都干翻了,這次要加點新意,讓他面對更強大的「非人類」對手。

因此,片中就出現了一個由俄羅斯人研發的,叫做「智體」的具備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系統。

這個「智體」能夠入侵網絡,對全世界的計算機造成破壞,只有一把能拆分為二的鑰匙能控制它。

假如得到鑰匙,就能夠操控「智體」,進而控制全球網絡,因此黑白兩道都想得到鑰匙,而唯一想要用鑰匙消滅「智體」的人,就只有伊森·亨特和他的團隊。

為了向觀眾科普「智體」的強大能力,電影不得不耗費大量的時長和冗長的對白來講述,這讓人很不耐煩。

而在開頭就讓故事的線索變得清晰,主角與反派敵我分明,也就失去了懸疑感。

本來好端端的諜戰片,一下子淪為《速度與激情10》那樣的「不費腦」動作片。

二、

強行讓女主角「讓位」,為了讓這部電影更有意義?

目前網上已經炸開了鍋,引起影迷們強烈不滿的,就是電影里為了給新晉女主角格蕾絲(海莉·阿特維爾飾演)讓位,「殺死」了一個重要角色——

在《碟中諜5》和《碟中諜6》中都塑造得很好的伊爾莎(麗貝卡·弗格森飾演)。

伊爾莎初登場於《碟中諜5》中,她在維也納歌劇院的房頂,以一襲黃色高叉長裙出現,美腿上架槍,美艷與彪悍的氣質令所有人為之驚嘆。

伊爾莎原本隸屬於敵對勢力,是個雙重間諜,但與亨特經歷生死考驗後,也漸漸融入IMF團隊。

但在本片中,僅為了推動劇情,讓亨特對反派蓋布瑞爾(埃塞·莫拉雷斯飾演)加深仇恨,就安排讓伊爾莎提前下線,且死於蓋布瑞爾之手。

這種好萊塢電影中慣用的手法,在以前的電影里也常看到,這並不高明,且顯得俗套而缺乏創造力。

同時,伊爾莎的死也是為了給女主角格蕾絲騰出戲份。

按照導演克里斯多福·麥奎里的說法,他覺得伊爾莎在此前的兩部電影中已經塑造得很豐滿,她的故事講完了,「為了讓這部電影更有意義」,只能讓她犧牲掉。

但這種強行讓大家都喜愛的角色下線的做法,令很多觀眾不滿。

伊爾莎早已成為亨特的紅顏知己,也是影迷們最愛的女性角色,甚至有很多人都以為她會陪著亨特走到最後。

因此現在網上希望伊爾莎在《碟中諜8》中復活的呼聲甚高,但導演在採訪中已經暗示她「真的死掉」了,這令人非常遺憾。

再看本片的女主角格蕾絲,她被設定為一個跨國大盜,喜歡單打獨鬥,為了盜取鑰匙和亨特撞到一起。

雖然片中給亨特和格蕾絲,安排了很多對手戲,但剛剛失去「摯愛」的亨特,編劇再離譜也不敢給他強行編排一段新感情。

且演員海莉·阿特維爾與阿湯哥年齡相差20歲,這讓兩個人站在一起看起來就像父女倆,很難產生化學反應。

讓原來全網一致好評的女主角伊爾莎強行下線,換上一個「貌合神離」的新女主角,這種劇情的安排,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捨本逐末的操作。

雖然漫威的「卡特隊長」海莉·阿特維爾大家都很熟悉,她的表演也很努力,但觀眾一時半會還是接受不了。

三、

61歲的阿湯哥,正在「抄襲」成龍?

也許《碟中諜》系列主創和阿湯哥,都不會想到,這個系列讓他們引以為傲的特技鏡頭和動作戲,也會成為爭議的焦點。

上面我們已經提到,自從2011年的《碟中諜4》之後,「阿湯哥親自完成的特技鏡頭」及「全球地標性建築和景點打卡」,就成了電影宣傳的賣點。

這種宣傳手法是否「似曾相識」?

「高難度特技鏡頭」+「全世界大城市取景」,90年代的成龍電影也是這麼操作的。

最典型的代表作是《我是誰》,不僅到過南非的象山,還在荷蘭鹿特丹的Willemswerf大廈上跳下,成就那驚險一幕。

而現在《碟中諜》系列的拍攝手法,也是學了成龍的這一套,只是特技鏡頭的編排更加專業,難度也更高,電影的拍攝成本之高,也是「成龍電影」難以企及的。

這就難怪有網友調侃:69歲的成龍已經打不動了,61歲的湯姆·克魯斯還在拚命。

在本片中,幾場動作戲的編排,都被網友認為是對「成龍電影」的模仿(抄襲?)。

比如,羅馬街頭的追車戲。

導演堅信阿湯哥能夠只用右手操作方向盤,於是將他的左手和海莉的右手銬在一起。

兩人駕駛的小黃車菲亞特500個頭雖小卻馬力十足,且由於重量太輕導致底盤不穩,在羅馬的街道上打方向盤,車輪很容易打滑,這使飆車的過程驚險不斷。

在皮哥看來,這場追車戲難度和完成度都很高,主創在編排上肯定下了不少功夫。

但一些觀眾難免會聯想到《我是誰》,片中也有一段驚險刺激的追車戲,男主角的手也被銬起來。

而最後,阿湯哥因為手被銬在方向盤上,危急時刻只能把整個方向盤拆下,這段情節又被認為是「抄襲」了成龍的另一部電影《尖峰時刻》。

片中的另一段動作戲,是亨特在飛馳的列車上,與反派蓋布瑞爾肉搏。

這是1996年的《碟中諜》中動車上肉搏大戰的再現。

為了拍出真實的質感,劇組堅持大部分鏡頭都採用實景拍攝,這給拍攝現場的安全保障增加了壓力。

這場動作戲在電影中,呈現出來確實很帶感,觀眾因此阿湯哥的敬業精神肅然起敬。

但同時也有人覺得,這是成龍的《警察故事3》中,最後列車上動作戲的再現:同樣是肉搏,同樣為了躲開迎面飛來的路牌,而險象環生。

更要命的是,這些動作戲中還有意加入了一些搞笑的元素,本意是使其顯得更加生動,卻破壞了電影嚴肅、冷峻的基調,使《碟中諜7》和前面幾部作品的風格不一致,諜戰片的氣質蕩然無存。

四、

一場盛宴,被和成了「稀粥」?

《碟中諜:致命清算》本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也是《碟中諜》系列的「完結篇」。

但導演克里斯多福·麥奎里和阿湯哥想要講的故事很多,無法塞進一部電影中,於是經過認真研究討論之後,決定拆分成上下集。

這種把電影拆分成上下集分別上映的操作,都要冒巨大的風險,因為上部的故事沒講完,容易引起觀眾的不滿。

而且把原本完整的故事拆開,就需要填充更多的內容,使上下兩部都能各自獨立成篇,這非常考驗編劇的創作水平。

以往失敗的案例有很多,比如2014年的《太平輪(上)》,就曾被觀眾調侃為「看了一部129分鐘的預告片」,口碑也崩了。

這導致後面《太平輪(下)》的推出困難重重,影迷不再願意關注這部電影。

《碟中諜7》暴露出來的種種缺點,很大原因正是在這拆分成上下集的操作上。

就像一碗粥被分成兩半碗,米不夠就只能加水,最後調成兩碗稀粥。

我們看到的成片,就像這碗「稀粥」一樣,節奏慢了,故事冗長乏味,只有動作戲還保持著原來的水準。

這就是皮哥對《碟中諜7》的觀感,略顯失望,也不敢預測它最終能否收回成本,但好在《碟中諜8:致命清算(下)》是最後一部作品了,還是希望這個IP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06226555ea33b9da6b47405f631f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