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冬天的成都人,不會錯過這6家好滋味?

2019-12-28     貓南北go東西

2019年的最後一個星期,終於找到機會好好放鬆吃一頓的朋友們,又互相交換了近期攢下的好去處。

慢慢發現,成都人的默契除了「走,去三聖鄉曬太陽搓麻將」更多的,還摻雜在對彼此口味的熟悉和磨合上。

「上次一起吃的那家魚你發給我呢」

「還有之前你跟xx去的火鍋店,也發給我」

在外地人面前,成都人是「成都吃啥」的活字典,在本地人面前,又變成了查漏補缺的手冊。

2019年,我們都吃了些啥?

記不清了。

但這幾家,是彼此都心照不宣的喜歡。

小時候的街邊串串er

致民路的網紅店有多少家,又換了多少家?

留下來的「釘子戶」不多,但底氣十足,說不上誰成就了誰,但就是彼此都成為了流量idol。

馬路邊邊

我喜歡吃馬路邊邊跟它網不網紅沒有一點關係,一旦你在某一個冬天的寒風裡,等來了竹籤上那一塊細嫩入味的牛肉,你就不會再趾高氣揚地對排隊的人群不屑一顧了。

已經記不清是第幾次來吃馬路邊邊,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位置、熟悉的拿菜習慣, 對於本地人來說,一家店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往,必然是心有牽掛。

我就惦記著那一口牛肉和小碗里的花甲。

90年代家庭必備單品錫鍋,裝上自家炒制熬煮的鍋底,用樂山的魂兒掛上成都的肉體,即保留著麻辣燙的精髓,又匹配成都人的喜好。

湯底的香氣,在燒開後四散而出。

這裡還有隱藏玩法,就是單點小碗冒菜:腦花、千層肚、牛肉、花甲,冒過之後,皆是極佳。


此前愛吃冒千層肚,最近瘋狂喜歡花甲,一顆顆大張開的殼裡,飽滿油潤的花甲肉,吸一口,肉和油湯都入了口,不小心還要被嗆一口。

大家嬉嬉笑笑之間,燙煮的菜也好了。


特別是那一把牛肉,如果燙老了,就是暴殄天物。一柜子各種門類的牛肉,隨便抓,不踩雷。吃串串尤其要選人流量大的店,走得快,菜才新鮮,才能吃到一口好味道。

冬瓜,這個冬天的新晉top1,每次吃麻辣燙,一定是10串起拿。看似不起眼的冬瓜,因為水分充足,如果鍋底味道不好,煮出來的冬瓜只會寡淡無味,要想吃到那種浸入瓜瓤中的香和底料的味道,一定是技術過硬的師傅炒出來的底料。絲毫不客氣地說,一碟煮軟的冬瓜,配上好味的蘸碟,能打開你人生的新觸覺。


牆上畫著幾十年前老成都的街景,一個綠色的油桶裡面藏的是空調,桌子、筲箕、碗碟,都帶著濃濃的老時光感……唯一不同的是,這次,他們掛上了聖誕裝飾,給這間撩撥了大量食客味蕾的傳統串串店,增加了一絲洋氣,可愛而溫馨。



吃魚不忘釣魚人

那天在去吃魚的路上,@無尾象 在等紅綠燈的間隙跟我掰著手指頭數了數,一年下來我大約吃掉了100斤魚……

我爸愛釣魚,為了讓我媽在孕期吃得好,更是一下班就跑去釣魚,每天魚湯魚肉不斷。這個習慣還延續到了我身上,從小就學會了吃魚,酸菜魚水煮魚紅燒魚……加上緊靠長江的優勢,那些常年停靠在江邊的躉船上,總有那麼幾家做得格外好吃的魚,我十有八九8不會錯過。

而後入川,在這個水系發達,美味流傳的盆地里,人們更是不著急著走上人生巔峰,更熱衷於折騰點舌尖上的把戲。

可惜我只會吃不會做,在城裡找一家好吃的魚就成了長期項目。

好在用心做事的人很多,比如——

魚夫魚仔

和馬路邊邊勢均力敵爭奪我的胃口的,就是這家店。雖然年歲不高,身懷絕技,俘獲了一大批愛吃魚的人,乾淨利落的外觀和江湖氣濃重的內里讓人懷疑是不是踏錯了腳步,頗具觀賞性的木盆魚和鵝卵石的神奇操作,第一次是讓我懷疑它的味道的。




幸好不是花瓶~

魚肉改刀切片,提前腌制準備,上桌後,一盆滾燙的鵝卵石承擔了煮魚的功能,這些魚片一旦接觸到300度的石頭,就會火速蛻變,鹽分和各種味道都被逼進了肉里…想出這道菜的人,一定是個有趣的靈魂。

蘸碟也是考慮周全,各種味道各種偏好都能在裡面找到對應的材料~

紅鍋里大肆散發著刺激元素的辣椒和花椒,把魚肉變得張揚,而檸檬仔姜就溫柔多了,檸檬的酸和魚肉蛋白兩廂情願之下,魚肉變得更鮮,稍微好奇之下,嘗一口原湯,那滋味,口舌生津。



光吃魚還不算,另一盆美蛙也急需我分神照顧。


蛙腿兒肉緊實,口感細膩,浸泡在紅湯里,胃口大開又不敢吃太快,燙嘴。還只能趕緊抓一圈鍋邊的小吃,塞進嘴裡,可別讓同桌的他看出來我心裡的著急~

大涼山的好味道

只有不到10度的天氣里,一碟再好的菜,上桌5分鐘也就沒了活力。唯一能喚醒出門勇氣的,是圍爐的溫暖和火苗上滋滋的油脂。

雖說成都本地燒烤不怎麼樣,但四川好吃的多呀!特別是每年冬天僅次於羊肉湯的「儀式感」——西昌燒烤,裡面的小豬肉和小腸更是獨一無二的!

為了這一口,我們穿城而來,坐在了醉西昌的爐火旁。



醉西昌

經典必點小豬肉。

一大塊小豬肉隨著爐火越來越緊緻,多餘的油脂被高溫擠掉,只留下收縮後Q彈的口感,我一個不吃肥肉的人,都忍不住大口大口。


牛舌也不能錯過,薄切碼料,上爐翻烤,幾下之後就得趕緊下口,用後槽牙仔細咀嚼,感受牛舌勁道的口感和唇齒摩擦中浸出的滋味,好食材值得被珍惜。


高油高脂肪是生命快樂的真諦,尤其是平日裡清湯寡水沙拉粗糧地吃久了,偶爾來一次,那感覺,比得上7天黃金周的爽快。



炸涮菜極大了滿足了我對油炸的喜愛,把各種食材噼里啪啦都放進去,什麼毛肚牛肉藕片土豆,在油鍋里翻騰上下,齊齊爆發出質樸的香氣,像極了小時候放學路上,等待5毛錢一串的炸串時候焦急的心情。


包漿豆腐如果不說,光憑口感,我以為是雞蛋!呲溜一下滑進胃裡,還沒來得及咀嚼(也根本不需要)就只留下一口豆香~

醉蝦剛上桌的時候,小蝦米還在歡騰,小米辣、酒、香辛料齊心合力,把它們變成了極佳的下酒菜。等到肉肉吃得差不多的時候,揭開蓋子,混著濃香的湯料和小米辣,把一個個晶瑩剔透的蝦米拋進嘴裡,哎呀,雖然覺得很殘忍,可是好吃到停不下來……

最後我是被辣到跺腳才不得不滿含熱淚地告別了我的醉蝦。 冬天不吃火鍋就吃燒烤,憑實力長胖,為什麼要減肥?

悄悄說一句,別吃太飽,留一點胃給烤雞,一整隻烤雞色澤金黃地在爐子上翻烤,冒出絲絲油光,香氣隨著熱量四散開來。上桌後,只要一口,細嫩多汁又調味醇厚,就能明白這隻雞的等待是值得的~

吃了羊肉好過冬

冬至那天,想尋一處羊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開地圖——哪兒堵紅了,就說明哪兒的羊肉好吃。

除了湯鍋,羊肉串的門口也是水泄不通。如果在建設路這種網紅扎堆兒的地方,更是人多到難以下腳,儘管如此,還是要吃一口羊肉,然後好好過冬。

得勁兒燜烤肉串

紅得奪目的牆上,寫著成都的方言,要是同行有外地朋友,這一路就不會不好玩,指著牆上開啟成都話教學,再笑他們發音不標準,往來之間,烤串的香氣鑽了進來。


這間店窗明几淨,並不像一般的烤串店般油膩,就因為那幾個大烤爐。



燜烤的秘訣在於不見明火,但溫度卻長時間地高於明火,幾近恆溫的狀態下,讓羊肉呈現最穩定的口感。


鐵簽串起的大塊羊肉,一定是肥瘦相間,直直地掛在壁爐邊,脂肪里冒出的油脂自然給瘦肉裹上一層細膩的口感和羊肉的香氣。

說來奇怪,對羊肉的膻味兒極其不喜歡的我,在燜烤串兒面前,竟然接二連三。加上干碟和蘸碟兩種選擇,羊肉和調料的排列組合又多了幾種不同的顏色。

若是只吃烤串,未免太過單調,點上三五小菜,呷一口酒,美哉。

泡鳳爪間歇來一口,爽口開胃。酸辣的晾衣土豆絲,細細脆脆,去膩再好不過。還有泰國虎蝦,個大肉緊,不用怕扎手,服務員已經幫忙剝好殼。



吃完這些,再來看烤串兒,燜烤的優勢當即立現,肉嫩不柴,汁水豐盈,一口下去肥瘦兩相宜。如果喜歡吃蛙,烤蛙了解一下,麻辣細嫩,口感豐富,比起羊肉來更加刺激。



乾杯,為了這個寒冷的冬天~

下油鍋撈肉肉

油炸的食物,天然帶著無法抵擋的誘惑力,金黃的色澤和噴薄的香氣,讓人循著味道都要一探究竟。

尤其是油炸的肉類,蛋白質在高溫下發生的神奇變化,把這股香氣散播得更遠,比起燒烤這類把味道注入食材中的做法,油鍋里的肉肉生怕對面那條街聞不到自己的香氣,拚命翻滾釋放。

劉酥排

建設路上的網紅店裡,有一家劉酥排,排骨酥肉掌中寶,僅靠三樣產品就在建設路排起了長隊。


排骨是我人生摯愛,各種做法,一周總要吃上5、6次,緊貼著骨頭的肉,哪怕連著脂肪,也是可口的,而油炸排骨是不能自己在家做的遺憾,劉酥排足以彌補。


好的食材要好的配料才相稱,「裹上雞蛋液,撒上麵包糠,炸至兩面金黃,排隊的小孩兒都饞哭了」。劉酥排的做法我不好奇,畢竟人家秘制的腌料我也學不會,但那一口味道著實讓人難忘。


剛出鍋的排骨金黃,咬開一塊,酥脆的外殼裡,是還帶著點點汁水的排骨肉,最愛的甘梅味兒,把可能存在的油膩感去得七七八八,只剩下大快朵頤的舒暢。



酥肉也是成都人的摯愛,經常看見老街口的酥肉鋪子排起長隊,就為了等老闆新撈起的那一鍋酥肉。

劉酥排的酥肉,是老成都的做法,酥肉的關鍵是裡邊的肉,夠大夠緊緻,炸出來的酥肉,才有嚼頭,才香。



若是仍不滿足,掌中寶來一份,這神奇的食材口感兼顧細嫩和清脆,油炸之後,更是變得活潑,在嘴裡蹦躂,酥香肉香滿口鑽~

帶著一大袋子炸排骨炸酥肉炸掌中寶,再慢慢開始建設路的探秘吧!

火鍋里泡大的成都胃

成都火鍋有多少家,估計誰都不知道,除了能搜出來的,還有藏在巷子裡的。

特別是生活氣息的二環以內,和人流最勝的春熙路片區,這裡有那麼多火鍋,而我偏愛這一家藏在老街上的……

有拈頭

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有機會去成都的老街,你一定能找到一家隱士高人般的火鍋店…


當年耿家巷拆遷時去拍vlog,我第一次遇到了有拈頭,後來無數次想吃火鍋的時候,拿起外套,直奔這裡。


比起瘋狂排隊的網紅們,這家藏在巷子裡的火鍋店,就一心做著自己那口鍋里的事。

修舊如舊的店鋪,有大量懷舊元素,墨綠色和明黃色的搭配本就復古,牆上深深的火磚紋路更是讓人想起曾經的廠區生活。

紅油火鍋滾動之間,食材鋪滿桌。



吃火鍋一定要點毛肚、牛肉和腦花:新鮮的毛肚,只能在滾燙的紅鍋里「七上八下」10來秒,蜷縮起就放進油碟里,趁燙嘴吃下,又香又脆,還有爽口的汁水。


鴨腸我獨攬一份,煮麵一般倒進鍋里,火速撈起,大口大口感受齒間崩開的爽脆之感。

牛肉基本上代表了一家火鍋的基礎水平。要想燙出的牛肉嫩氣無比,一定是要聚精會神,不斷調整。 簡單一點,可以試試肥牛,不會煮老,只會越來越香。



筷子起伏間,一桌的搪瓷碗見了底,三五好友也越吃話越少,筷子間起伏的食材,是這座城市把人留住的秘密。

夜深了,拍拍滾圓的肚子,感受著這老鷹茶湯底留下的回甘,又是一個令人好眠的夜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xPBS28BMH2_cNUgMWh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