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去碭山葛集看銀杏林,到沛縣馬廟看農家自辦的菊展……

2019-11-21   愚伯的自留地

文:程守忠

初冬,是騎行的黃金季節。

黃金季節,名副其實!葉黃、花黃、稻穀黃,黃燦燦、黃晶晶、黃澄澄,暖色養顏,金色入心;翩然跨上單車,去領略大自然饋贈的勝景!

豐縣宋樓鎮西南,皖北碭山縣葛集鎮東北 ,屋搭山、地連邊,果樹遮目,銀杏樹成海。碧葉中閃爍著紅光的是果園,紅富士蘋果正值豆蔻年華之境,採摘、品嘗宜高處向陽枝頭最妙。盈握微笑,口闊脆響,津液滿口,爽脆香甘,比「佳詩勝侯」還高一籌!藍天下,金光蕩漾的,當然是銀杏樹林了。

步行不宜,此時很難安步當車。遠處的金色最成氣候,佛光普照,等氣喘吁吁奔過去,已經移向更遠的地方;再奔過去,欣賞風物的喜悅,就打了折扣。自駕、坐車更不宜,把車泊在停車場,等於給自己畫地為牢,以車為圓心,牽絆著你不能盡興走遠。

騎行,就不同了,風景在遠處,只需要腳下加力,單車如離弦之箭,能最大限度的接近心儀的美景。不怕堵車、路窄,就是貪看風景,走到沒有路的林間,也不過輕輕拎起愛車,攀過溝渠,翻越陡坡。風景哪裡最妙,騎車就可以直奔主題,沒有後顧之憂。

未騎到兩個鎮的接壤之地,銀杏樹已經海闊天空起來。碭山縣葛集鎮白臘園村,是享譽全國的銀杏苗木集散地,運送苗木的大小車輛終年絡繹不絕,因此,周邊受到輻射,空地、路旁,大小銀杏樹見縫插針,多了起來。

許多村莊,就是銀杏樹的天下,除了幾株掛滿通紅柿子的柿樹外,就是遮天蔽日的銀杏樹,村落成了黃金鑄就的風水寶地。

老舊的院落,關門合戶,主人自然杳如黃鶴,或因打工勤勞致富客居他鄉,或經營有方移居都市。院落最怕寂寂無人,「破窗效應」乘虛而入,就是主人難得回來一次,也懶得修葺。但圍攏的一圈銀杏樹,還是夏綠秋黃,不管不顧,結果增粗。

或許若干年後,主人厭倦了打拚的快節奏,回家休養身心,稍微打理房屋庭院,便可入住。夕陽熔金,樹葉溢滿佛光,一杯熱茶在手,踱出院落,何等百感交集:人生如夢,葉落歸根!縱然風景如畫、錦衣美食,如果不能靜心賞觀,又有何用?

騎行於黃金的銀杏海里,可以撫今思昔,放飛思緒,讓念想長成乘風破浪的白帆,馳騁萬里,橫無際涯,偃仰嘯歌,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和偉大!亦可放空自我,隨波逐流,做一個滑水衝浪的弄潮兒!

心如海,眼含情,遊目騁懷,何等快意!

秋盡冬來,如果不賞菊,人生的快意就減損了三分。

曹雪芹寫道:「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騎行鄉間,許多農戶門前都有盛開的菊花叢,但是大都花盤小、單色、頎長。農家也去市鎮買菊花養心怡神,花開敗後,就把菊花根埋在濕土裡,散放在牆角里,菜畦外,整個夏天任其瘋長。一條菊花根,就能長出一叢菊花植株來。

秋風一吹,高過半米的花叢就開出了層層疊疊的菊花來。農家怕菊花倒伏,看了不舒服,就把菊叢紮起來,成為一大束,周圍夾上籬笆支撐起來。花朵雖小,合到一塊,倒也「姚黃魏紫」,氣度不凡。

農家多黃色、白色的品種,一叢大門前,一叢菜地旁,令人不僅吟誦「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據經典記載,我國栽培菊花的歷史,已經有3000多年了。最早的記載見於《周官》 、《埠雅》。《禮記·月令篇》:「季秋之月,菊有黃華。」可見,古代菊花多為黃花。《離騷》有「朝飲木蘭之墮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美句。白香山吟誦最令人浮想聯翩「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飲一陶然」。

賞菊、吃蟹、品酒、話茶,清談、古今、魏晉、民國,人生快意,莫過於此!

賞菊的佳處,還是在都市的菊展,農家很少見「菊不盈尺」之妙,而菊展比比皆是,而且花色品種繁多,簡直令人目不暇接。花大如盤,小如紐扣;墨色如漆,綠朵抖擻……可惜人滿為患,與「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秋風中」相違。

沛縣西郊馬廟,有農家自辦的菊展,自然不容錯過。約三兩騎友,輕裝而去,半晌就到了。規模不大,但處在路旁田間,而且此地原為花圃,專業性顯而易見。花色品種不多,但是花朵分外精神,還有許多造型各異的盆景點綴,不覺微笑了,有微醺的況味。

看了一回,感覺意猶未盡,索性東行,去騎行徐沛快速通道吧。那裡道路還沒有貫通,幸虧沒有貫通,不然單車在此間就失去了馳騁之機會。

順著沛城南環路一直向東,寬平的大道盡頭,就接入了快速通道。

道路兩旁,金黃的水稻一望無際,成熟的氣息撲面而來,我們就是暢遊其中的游魚啊!

睹麥浪滾滾,看稻海飄香,最適合吟誦毛澤東主席的詩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現代社會的發展,一日千里。那種牧童牛背、荷鋤夕歸的農家場景,恐怕只能在畫作中、想像里展開了。我們不需要嘆息、失落,稻田還在,土地還在,只不過變換了時空。

宇宙尚且是運動、發展、變化的物質世界,太陽的壽命已經到了中年,我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與其杞人憂天、自怨自艾,拿不起、放不下,倒不如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天,欣賞眼前的景色,品味人間的冷暖,更有意義,更有人生的活力!

單車競馳,稻香襲人,眼前就是飛動的畫卷,放映的詩行,涌動的歌吹!

成熟的稻香,是最誠實、最醉人的清芬。人不欺天,自然地不薄人!從育秧、蒔秧、田間管理、收穫,農家每一步都是「一田夫婦兩身泥」。稻穀的香味,貯滿了生命的活力。

花香也動人 ,但充滿誘惑,透出鳳求凰的信息,自然招蜂引蝶,完成授粉、傳宗接代的使命。

一碗雪白的米飯透出的醇香之味,勝過所有的花香,比任何山珍海味都動人,那是生命的原點!

騎行在稻穀清芬的大道上,耳畔迴響起《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