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諾貝爾獎前十的國家是哪些?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2019-10-13     跟著心靈去度假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大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獎項,普遍被認為是世界範圍內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2019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恭喜又一波牛人。那麼,世界上哪些國家獲得諾貝爾獎數量最多呢?它們都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呢?



諾貝爾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不僅是傑出的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還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積累了巨額財富。他在遺囑中,把大約100萬瑞典克朗贈與十多名親友,餘下3300萬瑞典克朗用於設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於1901年首次頒發,最初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1968年,因瑞典國家銀行捐贈巨額資金加設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世界上在這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獲獎人不受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2000人。諾貝爾獎不允許毛遂自薦,而採取推薦制,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評委會委員、評委會特邀教授、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等人才有推薦資格。



諾貝爾獎歷經百年,截至2018年,已頒出590個獎項,共935個個人或組織獲獎。1901年第一次頒獎的時候,每單項的獎金為15萬瑞典克朗,當時相當於瑞典一個教授工作20年的薪金,2017年達到900萬克朗(約合人民幣740萬元)。每位獲獎者還獲得重達270克的黃金獎章,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



截至2018年,世界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十個國家:美國377人、英國130人、德國108人、法國69人、瑞典31人、日本28人、加拿大26人、俄羅斯26人、瑞士26人、奧地利21人,荷蘭(21人)。中國的數據則為8人。獲獎人數最多的十所高校被美國英國老牌大學包攬完。

獲獎數較多的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經濟較為發達,有一定的資金支撐,且都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國家和社會都大力支持。就拿獲獎數前三的美國和德國來講。上世紀,兩國之間就經歷了一次悄無聲息的諾獎數量霸主的更迭,反映的是背後的世界背景。諾貝爾獎設立之初,德國獲獎者人數居世界第一,並在諾獎上獨領風騷近40年。這一切離不開當時德國蒸蒸日上的國勢,而猶太科學家貢獻不小,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爆發,更多的猶太科學家開始逃離歐洲戰場。



最大的受益國就是美國。隨著大批科學家的轉移,美國開始取代德國成為諾貝爾獎的最大贏家。1933-1941年,美國接納了約7622名德、奧知識難民。流亡科學家的擁入,極大推動了美國科技和文化的發展,二戰期間,美國政府對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的追求十分狂熱,紛紛推出了人才輸入計劃,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愛因斯坦、漢斯·貝蒂等人對美國原子彈理論研究工作的貢獻。二戰後,歐洲開始了長時間的重建,美國則保持著高度的經濟繁榮,取代了德國成為世界科技的中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深知這點。日本政府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計劃:「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很多人都覺得日本狂妄,結果從2001年到2019年,獲諾獎的日本人已達19位。一年一個諾貝爾獎,日本憑什麼?



原因就在於日本對教育和科研的重視。僅僅是從2005年到2015年,日本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已開發國家首位,超過美國2.8%的數值。日本教育注重釋放孩子天性,以好奇心推動人們對知識的探索。對大自然和周圍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是引領諾貝爾獎獲得者走進科研世界的原始原因。日本「全民讀書」風氣,也讓國民受益終身。



去日本旅遊過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日本紙幣上印刷的人像是清一色的學者,將國家崇敬的人,放在國民每天都能摸到、看到的地方,是對科學與知識的重視和敬仰。日本的科學技術基礎計劃,並不是由政府直接參與管理、評審,而是由專業機構進行,高校等科研單位,對學者十分珍惜與愛護。國家投入、科研環境、國民教育、民族性格種種因素,將日本的科學水平提升到了國際前列。



在科技水平普遍低下的古代,人口數量幾乎直接決定了國家的經濟實力,1820年的中國GDP就達到了全球總量的32.9%。。然而到了近代,科學技術越發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經歷兩次工業革命後,人口總量居世界極小比例的西方國家,幾乎壟斷了所有經濟強國的位置。科學中心幾乎就等於經濟中心,這樣的規律到現在還盛行。



「獻給令全人類獲得裨益者」是諾貝爾獎的宗旨,獎項背後的一個個研究成果,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這些獲獎的人們值得我們敬仰、感謝和學習!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oXXx20BMH2_cNUg7A9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