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建制前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屯墾歷史的巔峰 一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前史(下)

2019-08-13     絲路新觀察

編者的話】當下,中國面積最大的省區新疆,愈來愈受世人關注,包括她遙遠的過去。新疆發展的歷史是紛繁複雜的,要把她講清楚,是不易的,而要在不太長的篇幅中描述她的面貌、釐清她的脈絡,並能讓一般讀者了解和認識她,就更不易了。本號將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連續刊發相關係列文章,試圖讓讀者在一篇篇不長的文字中,了解她的面貌。

【新疆發展簡史·節選20】

五年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建設集團

新中國成立初,國內戰爭基本結束,500多萬解放軍如何安置成為重要問題。新疆最嚴峻的問題是近20萬大軍如何安置?當時新疆部隊的任務是兩方面:首先是生產,其次是參加軍事鬥爭。

早在1949年秋,解放軍一兵團二軍六師主力還未到達南疆焉耆駐地,該師師長張仲瀚已奉命率小分隊與新疆省水利專家王鶴亭,在焉耆會合併前往鐵門關勘查水利。其六師於當年深秋便在此地拉犁翻地,成為新疆「兵團第一犁」。至年底,新疆軍區成立二十二兵團,將國民黨起義部隊全部納入,下轄九軍和兩個騎兵師等,張仲瀚被任命為九軍政委。到1950年初春,陶峙岳司令員率該兵團主力九軍至石河子開荒大生產。至此,新疆解放軍及起義部隊有15萬官兵 「一手拿鎬,一手拿槍」。是年,駐疆部隊開荒96萬畝,播種83萬畝,收穫糧食足夠全軍自給7個月,油料蔬菜基本自給。


新疆 「兵團第一犁」。資料圖


1950年10月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延緩了國家軍隊大規模轉業參加經濟建設的戰略轉移。1952年2月,抗美援朝戰爭戰局基本穩定,毛澤東又發布了命令,將全國解放軍整編為國防軍和生產部隊。

1952年,經過三年苦戰,駐疆生產部隊創造了人間奇蹟。糧油蔬菜全部自給。毛主席於是年高度評價「我王震部入疆,尚且首先用全力注意精打細算,自力更生,生產自給,現在他們已經站穩腳,取得了少數民族的熱烈擁護。」

1953年5月,駐疆部隊完成整編任務,所屬部隊編為國防部隊和生產部隊。第二十二兵團暫時保留國防部隊序列,管理其所屬生產部隊。而全新疆的生產部隊建有軍墾農牧團場43個,擁有耕地77.26千公頃,占當時新疆耕地面積的5%。同時還興辦工業、交通、建築、商業企業和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單位,為之後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奠定了基礎。

1954年10月,中央軍委決定撤銷二十二兵團,將新疆全部生產部隊合併管理,組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

1954-1966年,兵團創造了歷史的輝煌

在國家以農業為主的年代,兵團自1954年至「文革」開始的1966年,兵團農業發展成為新疆,乃至全國國營農場的樣板。

在中央和新疆兩級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到1966年,兵團糧、棉、油、甜菜產量分別占新疆的21.7%、31.4%、16.8%和90.5%。兵團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大力開展樣板團場建設,為新疆的農業發展起到良好示範作用。兵團工業產品產量和經濟效益都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當時新疆主要工業品紗、糖、原煤和水泥產量分別占新疆的36.6%、99.5%、53.1%和33.5%,奠定了新疆現代工業的發展基礎。兵團擁有的農牧團場從1954年的44 個,增加至158個,耕地面積80.9 萬公頃,占全疆的24%;人口增加到148.5萬人,占新疆人口的18%;生產總值占全疆的23.5%,財務利潤突破1億元。若按現在可比價,應有數百億元。

兵團事業的輝煌,不僅是新疆歷史的奇蹟,也是中國農墾事業的奇蹟。期間,兵團積極為地方大辦好事,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愛戴和支持。從1955-1957年中,一個增強民族團結、幫助地方發展的熱潮,在天山南北興起。兵團抽調政治、技術幹部,對25個縣、403個農業社進行幫助指導。培訓植棉、灌溉、農機、植保、財會等技術人才。當時出現一個引人注目新現象:離兵團近的合作社產量高,有病能及時送兵團醫院治療,文化教育發展快;離得遠的就產量低,看病難,發展慢。各族人民親近兵團,支持兵團,兵地關係水乳交融,親如一家。

1959年,兵團黨委頒發《關於擁政愛民為各族人民大辦好事綱要二十條》,使增強民族團結工作更加規範化、制度化。1961年,兵團又決定在兵、師兩級政治部成立群工科,民族團結工作成為各級政工部門重要職責。

1963年11月,自治區黨委提出「兵團方向,公社特點,長遠規劃,逐步實現。建設像兵團農場一樣的好條田、好渠道、好林帶、好道路、好居民點的五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中蘇關係破裂,民兵力量凸顯,強化「屯墾戍邊」

1962年4-5月,隨著中蘇兩國關係變化,發生了「伊塔邊民外逃事件」。當時,蘇聯通過其駐新疆各地領事,策動塔城、裕民、霍城等9縣1市邊境6萬多邊民非法越境到蘇聯。塔城縣非法越境人口占該縣人口近七成,霍城縣邊境3個公社僅剩3000餘人。由於大批人員離境,趕走了30多萬頭牲畜,近40萬畝農作物無人管理。這些地區的農村基層組織受到嚴重破壞,各項生產遭到重大損失。

隨著中蘇關係的徹底破裂,新疆由大後方變成大前方。此時,兵團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視。整個兵團都成立了值班連,兵團武裝民兵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加強。至此,中央賦予了兵團「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

不久,兵團迅速組建並調集了35個武裝值班連隊開赴邊境地區,建立起了82個哨卡、檢查站和巡邏點,同時調集3萬職工在邊境地區實行「代耕、代收、代管」的任務。隨後又在長達2019公里,縱深10-30公里的邊境線上建立了58個邊境團場。

1966年在南疆喀什增設了農三師,在和田地區設立了副師級建制的和田管理局之後,兵團又於1969年在北疆塔城地區設立了農九師。

兵團成為國家農墾事業的樣板

1963年至「文革」之前,中央欲以兵團為「龍頭」帶動西部的發展。新疆兵團在河西走廊組建農十一師,在寧夏組建農十二師,在青海組建農十三師,在陝西組建農十四師和黃河中下游水土保持兵團,在西藏波密組建一個機械化農場。「文革」之前,兵團的屯墾戍邊、移民實邊事業,達到了巔峰。

包括兵團撤銷成立農墾局時期,兵團人還承擔了國家賦予的援外任務。其抽調大批技術人員,先後援建了越南、非洲索馬利亞、坦尚尼亞等國家現代化農場項目,援建了中巴公路。

當時,兵團文化成為新疆文化發展的主力軍和引領者。包括農墾局時期(1975-1982年),其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在新疆都頗具影響力。若不是「文革」,全國會掀起一股學習兵團的熱潮。


新疆兵團阿拉爾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紡織企業。楊東 攝

兵團體制撤銷,成立新疆農墾局

1975年4月底,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批准了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新疆軍區黨委《關於撤銷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報告》。在此前後,中央還相繼撤銷了廣西、雲南、黑龍江、內蒙、陝西、甘肅、寧夏、青海、西藏等生產建設兵團和師、團的建制。1975年5月2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決定兵團撤銷後,成立新疆農墾總局,各師為農墾局。當時,自治區將原兵團的20多個農牧場劃歸其所屬縣;又將原兵團一批工礦、交通、商業等骨幹企業劃歸自治區相關部門管理。這也是「撤銷兵團」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

兵團體制的撤銷,有著複雜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文革」引發出的一系列問題。與全國和新疆一樣,兵團從1967年開始,生產遭受重大損失,加上兵團政治運動過多,至1974年,兵團經濟從停滯到萎縮,年均增速-5.4%。其糧棉減產,企業效益下滑,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利潤僅有1966年的1/4,企業財務虧損嚴重,經濟處於崩潰邊緣。當時兵團,已成為國家和自治區的大「包袱」。當時還有一些因素:從1967-1974年,兵團人口增加了77萬,職工只增加了12萬;同時,1967年石河子「1·26」事件打響了「全國第一槍」,使中國的武鬥升級,對中央震動很大;兵團上層與新疆軍區和自治區之間,存在著派性和利益等矛盾;同時,也暴露出體制上的不適;當時全國各地的生產兵團和師數量激增,給管理工作帶來了諸多新問題。

「從1978-1981年,新疆農墾逐步恢復,財務虧損逐年減少,職工工資逐年增加,為新疆農墾事業以後的發展創造了新的起點。」此間,其農墾事業不僅與全國、全疆的事業大體同步,而且與全國國營農場的情況也大體相當。

1982年年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制恢復,由撤銷建制前的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如今新疆兵團的大片農田。圖為無人機施肥作業。 資料圖


說明:本文注釋和參考資料部分在此省略

本文執筆:李德華 李紹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miYnGwBvvf6VcSZ20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