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細雨濛濛的早晨,我和幾位攝友來到湯匯,尋找金寨革命的發源地:筆架山農校舊址。
筆架山位於金剛台南側,這裡山林蔥翠,奇山兀立,雲遮霧繞。
山路陡峭崎嶇,很難想像,深山裡的這條路曾經十分熱鬧。許多進步青年就是踏著這條路走向鄂豫皖三地的一座高等學府,最後走向全國的。
群山簇擁著一塊盆地,盆地周圍古木參天,盆地下流水潺潺。清朝康熙年間,有位法號恆光的和尚遊歷至此,見此寶地十分鐘情,於是化緣籌資建了一座筆架山大廟。大廟香火旺盛,香客不斷,廟資日漸富足,鼎盛時置田三百多畝,有和尚七十多人,房屋九百九十九間半。整座廟宇雕樑畫棟,氣勢恢宏。
辛亥革命以後,廢除科舉,提倡新學。商城縣知事梁玉書,尋思在此辦學,不僅方便學生,還可以解決一定的辦學資金。於是,親自率兵驅除了廟內和尚,收回廟產,利用廟宇辦起了商城縣蠶科學堂,亦稱筆架山農校。
學堂是新式學校,約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專科。學習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鄭養吾任該校校長,前後招生14班,培養學生600餘人。1919年,「五四」運動掀起的愛國熱潮打破了這裡的寧靜,使之成為豫南地區傳播革命理念的基地。1923年,周維炯和漆德瑋入校讀書,在進步教員影響下,組織「青年讀書會」,探索救國道路。1924年8月,詹谷堂在筆架山農校建立起全縣第一個黨組織。在黨的領導下,金寨革命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篇章。周維炯領導了立夏節起義,創建了豫東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 筆架山農校的畢業生,許多人又去廣州、武漢、開封繼續深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骨幹。民國21年,校舍被國軍燒毀。
如今,這裡已不見當年的數百間校舍。一座石門立於道旁,其下有一方形石桌,不遠處,一張青石條台立於荒草之中,桌面烏黑光滑,仍然顯露出當初雕工的精細。一些大大小小的石門墩散落各處,足有上百個之多。推開一扇殘存的木門,一個兩人合抱大的石水缸置於門側,上有「嘉慶七年置」字樣。一個石洗碗槽丟棄在院裡,長滿野草。牆根一個方形石碓窩,四面雕花,精美絕倫。
我們在遺址上四處搜尋,找遍每一個牆縫,卻無法找到殘存的一筆一紙。
1929年,46歲的詹谷堂就義於敵人的牢房,1931年,23歲的周維炯遭誣陷被殺害於河南新縣。斯人已逝,都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今,手摸這些冰冷的石頭,石頭裡似乎傳達出烈士的體溫,令我心潮澎湃,無限感慨。
那曾經平整的操場,如今已是水田,新種的禾苗蔥翠欲滴。細雨中,風驟起,野草拂動,斷壁殘垣,滿目蒼涼。耳邊仿佛聽到朗朗讀書聲,可眼前再不見那些生龍活虎的年輕身影!
正是春耕時節,田裡犁田栽秧一片歡騰。那三元橋上,厚厚的泥土掩蓋了橋身,掩蓋了那些血雨腥風的往事。如今,樹木豐盛,鶯飛草長,田園別墅里,炊煙裊裊,一派平靜祥和。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禾苗漸漸長高,一個豐收季節很快就要來了!
文:秦俊梅 圖:汪誠、王峰、石義良、秦俊梅
更多金寨資訊趣事請關注頭條號(視覺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