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寨發現了齊白石的藝術傳人,這位雙河農民的經歷不不得了

2019-09-19     視覺金寨

我欲耘墨繪春山---齊白石藝術傳人馮鶴年先生的水墨人生


作者: 王錦耀 王錦奇

20世紀的中國畫壇,走出了一位享譽中國,影響世界的大師級藝術巨匠,他就是被譽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的齊白石先生。白石先生世人皆知。而本縣雙河鎮的一位農民畫家是白石先生的藝術傳人,卻知道的並不多。



作品:天堂雲瀑布


馮鶴年先生1953年生,自幼習畫,師從王世瑞(齊白石弟子)郭春溪二位大師。現為中國一級美術師,中國人民藝術家,北京藝潤閣書畫院顧問,中宣盛世國際書畫院會員,安徽省文史館書畫研究員,高級書畫師,安徽美術家協會會員,合肥市美協會員,省協書畫院國畫師,中國美術協會會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作品多次在省內外、國內外展出,多幅作品曾獲國家、省、市百名最實力畫家獎優秀獎,並在各種書籍、刊物選登。2009年作品「秋色」獲合肥美協優秀獎。2011年「荷塘芙蓉」獲省美協優秀獎。2012年「山花爛漫」獲中國國際「希望杯」成人三等獎。2018年參加中國星光大道的書畫直播平台的「書畫最佳人物獎」



水墨寫就奮鬥歌


家住雙河道觀腳下的馮鶴年先生12拜齊白石歲先生入室弟子王世瑞先生為師,經過數十年在書畫藝術的的眼摩心追。馮老的繪畫藝術同他複雜而坎坷的人生經歷一樣已渾然於心,漸入佳境。他以自已的作品,用自已辛勤的汗水獲得了他應得的榮譽,同時也更堅定了他一直走下去,「雖九死其猶未悔」。


一、7歲學畫,12歲拜師


今年73歲的鶴年先生,頭髮灰白的他給人有蒼老感,書畫家在作畫中屏心靜氣如同氣功,又遠離名利洒脫自如,但他的一生卻是坎坷的,學畫與生存始終糾緾著自已,因為學畫掙不到錢,還得貼上錢購紙墨,被家裡人罵過,被人說成是書迂子,那時他真的想放下,但看看老師給寫下的座右銘,咬咬牙還是挺過來了。

「我7歲在大廟讀小學,學習中間我就用鉛筆摩畫門窗上的木雕花卉人物,家裡窮買不起紙墨,是觀里心地善良的道長張忠芳先生資助我,並教我寫毛筆字,學認道觀里數不清的對聯,如今能走上書畫的藝術之路,都是那時打下的功底,我終生不會忘了張先生對我的恩德。12歲那年,家裡來了一位說河南口音文縐縐的中年人。因為會畫,父親叫我拜這位中年人為師。我因為家裡成分不好,(父親曾任國民政府縣參議)升學就業有影響。不如學門技術。時間一長才知道他抗日時在四川美專曾拜齊白石為師,因其父是國軍的醫官。學成後單位沒人敢要他,就流落在雙河一帶。那時為了教我畫出宣紙的意境,就用舊報紙浸濕,稍干後作畫,山水自然呈現立體感。



不悔初心繪春山


聽王先生說,齊白石先生出身木工,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他立足於魏碑的穩定,剔除其板滯、拘謹等因素,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豪放開拓、多變創新、筆力遒勁,善用方筆的筆鋒。白石先生的畫大膽用色,特別是著色厚重,非一般人敢為,白石先說過,畫山水一定多看名山大川,奇峰峭壁,危巒平坡,煙嵐雲藹,飛瀑奔流,不是親眼看過,憑著意想,是上不了筆尖的。眼中看過,胸中自然會有,一搖筆間,自然會一齊跑在你手腕下。



紫氣東來


二, 70年代中的境遇


「 70年代,因我的繪畫技藝,雙河中學曹革新校長找到我讓我教初中美術,可父親的歷史問題被人翻出來了,老師是做不成了,但校長可憐我叫我在食堂幫忙,並叫我為學校畫牆報專欄的報頭,自已下班後就在白紙上畫,對一個學畫人來說,最怕的是沒有了紙和筆,沒有紙筆,生命停止一樣。」我想,如同詩言志,繪畫本身是一個載體,是畫家心靈狀態的直接表述,是米芾所謂:畫乃心印的具體體現。是畫家藉助自然界的花木生靈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對萬物生靈的摯愛之情,也對桑梓,對故土的眷戀之情。這情,是畫家借物抒情,有心而發,在無我中實現有我。



溪山靈韻圖

三, 衣帶漸寬終不悔


「王先生教了我一年,就因為行蹤被查出,押回家鄉接受改造了。臨別他贈我兩名話「衣帶漸寬終不悔,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先生借用王國維的兩句詞,鼓勵和鞭策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言棄。成功的過程也是一個淘汰弱者的過程。我一直在畫,在畫的過程中我沒有想到社會對我如此高的肯定,每當看到我的作品獲獎時,心裡五味雜陳,眼前自然出現關愛我,教我成長的張忠芳、王世瑞先生和曹革新校長。古人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可本人力不從心,覺得慚愧,只能潛心研學培養新人,以報恩師的初心。特以小詩表達我此時的心:習畫結得半世緣,常思音容淚沾巾。潑墨寫意有神助,筆走龍蛇匯真情,我欲耘墨繪春山,松風傲骨好做人。」

四、中國畫的簡於繁


馮老記得王先生曾說:齊白石是個全能畫家,在繪畫題材上,他畫花鳥草蟲、水族蝦蟹最多,人物畫的數量居次,山水畫最少。學白石老人就要學他用筆的巧於拙,比如他畫的昆蟲,小到眼球和透明的翅膀。而瓜果多用重筆濃墨似乎隨意而為。實則多年觀察和積累才有下筆的不經意間。師傅曾說簡筆非大家而不可為之,學從簡筆開始,然後由簡入繁,到一定火候才能由繁到簡。如現佛家的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這一禪宗哲學。


2017年獲「安徽百百名實力書畫家」最具實力獎


五、鈡靈毓秀雙河山水


套用《醉翁亭》開篇第一句,環雙河皆山也!東有小黃山稱的懸劍山,西部有福地洞天的筆架山(又名四頂山)北有山勢雄渾的大牛寨山。南有洪學智故居所在地黃鵠山。而處在中心位置的雙河大廟與四邊群山遙相呼應,狀如九龍傳珠。源於懸劍山的黃龍河與九房河在雙河交匯。無私的養育了雙河兩岸的居民,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順,民眾多尊師重教。又因雙河在舊時處在商城與老金寨(立煌)的南北要衝,特別是抗戰軍興,雙河龍鳳灣為第五戰區于學忠部臨時揮部,洞天灣為新四軍戰時醫院。全國各類人等彙集於此。因而,紅色文化、中原文化、湖湘文化、江南文化,多種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雙河人寬厚包容、又不人云已雲的特質。近百年來從雙河走出了不少政商,文化界名人。如兩授上將的洪學知將軍,曾任甘肅省省委書記的馮紀新,現任省人大副主任的謝廣祥,商界翹楚:程東,汪宏彬,文化界:馮紀新(畫家)史賢龍(畫家)馮已巳(教授)等。

尾聲


我觀鶴年先生的畫作,首先,神韻,讓人一見就被吸引,氣勢,博大雄渾居多,用墨,點染自如,山水開合有度,花鳥鮮活靈動.這些都被馮老酣暢淋瀝的表現出來,但再美的藝術也是心靈中真情體現,沒有對家鄉的情,對大別山的愛,相信馮老的筆就沒有靈氣。就沒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如他說:「我心中金寨的山是一座座英雄的山,是有靈魂的,那雄奇壁立的蒼峰,被歲月風雨敲打的古岩松,無不在我心中產生強烈的共鳴,我一輩子畫山、寫山、讀山,與山交談,因為我是大山的兒子。我深愛著這片多情的土地。

更多金寨資訊趣事請關注頭條號(視覺金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dSHSm0BJleJMoPMFqv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