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活14億人,中國為什麼能?

2019-09-17     中國鄉村之聲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

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關於送呈《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致總統杜魯門的信中說:「近代史上每一個中國政府必須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政府是成功的。」

言下之意,中國共產黨也不能解決當時5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而今天的中國,可以養活14億人。

中國為什麼能?


1949年到2018年,

中國糧食總產量增長近5倍,

人均產量翻一番。



目前,中國是最大的水稻和小麥生產國。

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自給率超過95%。

2018年10月14日,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鎮祥豐糧食種植家庭農場,播種冬小麥。(新華社記者黃孝邦 攝)


2018年9月6日,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賈寨鎮耿三莊村,村民在晾曬玉米。(新華社圖)

中國的糧食從哪裡來?

從黑龍江到嶺南,13個地區為中國貢獻了75%以上的糧食產量。

由於糧食生產和人口分布的差異性,

必須通過「北糧南運」解決南方的糧食需求。


2017年7月15日,廣西南寧賓陽縣古辣鎮的田園風光。(新華社記者黃孝邦 攝)


2017年6月13日,大連港貨櫃碼頭,大連港是北糧南運的樞紐之一。(新華社記者楊青 攝)

雖然糧食主產區分布廣泛,

但中國只有占全球7%的可耕地,要養活占全球20%的人口,

因建設占用、災毀、生態退耕等,

耕地面積持續減少。

為此,中國政府劃出18億畝耕地紅線,

依照法律,非法占用耕地罪最高可被判處5年徒刑。

耕地減少,糧食為什麼越來越多?

中國在糧食生產方面科技投入巨大。

1978年到2018年,

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從27%提高到58.3%。

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

每年增產的糧食可養活7000萬人。

由於科技的進步,中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是1949年的5倍。

中國計劃在2022年建成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

可向95%以上的公眾提供預警信息,

2018年,農村用戶對於氣象服務滿意度達到91.4分。

2018年5月3日,無人機在泊頭市齊橋鎮大付村麥田裡進行噴藥作業。(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中國將在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

更加高產,並可減少用水、化肥和農藥。

2019年3月21日,山東省菏澤市佃戶屯街道辦事處,麥田和麥田中的杏樹帶。(新華社記者王南 攝)


2017年9月24日,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的稻田。(新華社記者吳東俊 攝)


2019年3月19日,河北省棗強縣新屯鎮西黃甫村農民使用噴灌設備灌溉麥田。(新華社記者李曉果 攝)


2016年6月13日,聯合收割機在河北省邢台市開發區留村鎮麥田裡收穫小麥。(新華社圖)

那麼,政府在為糧食生產做什麼?

在中國,糧食生產是考核省長的重要內容,

這項考核包括6個方面:

不合格的省長將會被通報批評、責令整改並追究責任。

省長也同樣考核市長、市長考核縣長。

2004年以來,每年年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與農業生產有關,

使整個國家都了解,如何在新一年裡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

這一傳統已經延續了16年。

中國希望,

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不僅使糧食穩定高產,

也使農業提高收入、農村煥然一新。


2017年10月27日,河南原陽縣原武鎮秋收。(新華社記者李嘉南 攝)


2018年9月6日,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花山村農民駕駛農機收割水稻。(新華社記者李建新 攝)

今天,中國政府對於糧食生產的要求,

不僅是讓14億人「吃飽」,還要「吃好」。

同時,用更少的水和其他資源,生產更多、更好的糧食。

中國經驗,也將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吃飽」。

本文來源:財經國家周刊(ID:ENNWEEKLY)

轉載編輯:李沛 //責編:李雨楠 // 監製:汪群均、彭忠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b7vP20BJleJMoPM2-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