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41年歷史、資產超百億的地方明星企業大亞聖象集團無力支付2000萬元,隨後,一紙公告又揭開了3.69億元借款「黑洞」。債務危機背後,是堪比宮斗劇的豪門紛爭:創始人意外離世、兄弟情義分崩離析、70歲老母被迫出山。
加上此前出現的業績下滑、高管離職,近年來被負面新聞纏身的大亞商業帝國,似乎已經搖搖欲墜。
01
7月27日,大亞聖象宣告成控股股東大亞集團因對外提供擔保的2000萬元借款無力償還,被凍結263.36萬股股份,市值2588.83萬元。
大亞集團,號稱中國民營企業500強263位、人造板產能規模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五」,百億資產的商業帝國,旗下上市平台大亞聖象擁有「聖象」地板和「大亞」人造板兩個中國500強品牌,如今連2000萬都還不起。實在是諷刺。
與此同時,大亞集團因資金籌劃不善,造成資金周轉困難,截至7月26日,大亞集團及其控股子公司共有3.69億元的銀行貸款逾期未還。
根據8月27發布的2019年中報顯示,大亞聖象實現營收30.83億元,同比下降2.4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97億元,同比增長9.57%。
從近幾年大亞聖象營收及凈利潤的變化來看,情況並不樂觀:板材成為主營業務後,營收凈利增速紛紛下滑;八家板材生產銷售子公司,僅兩家實現凈利潤增長;三大產品體系中,只有木地板一項業務占比小幅上漲。
在資本市場,大亞聖象其股價已從20多元/股跌至10元/股左右,暴跌50%。其市值已從127億元縮水至58億元,短短兩年,縮水近70億元。
02
外患頻出,大亞聖象的內憂也不斷。
2000萬元或許只是巨大危機的冰山一角,債務危機背後,是兩兄弟之間的爭權奪勢,堪稱「豪門甄嬛傳」。2015年4月,古稀之年的陳興康因意外摔倒,經搶救無效不幸逝世。由於事發突然,沒有遺囑,關於接班人和家族財產繼承都未曾明晰。由此,埋下一個重大隱患。
正如電視劇《雍正皇帝》所描述的康熙晚年九子奪嫡,豪門內鬥向來不簡單。母親戴品哎與長女陳巧玲均不參與家族企業管理,爭權焦點在於長子陳建軍與幼子陳曉龍之間。
陳建軍長期任職當地機關,沒有管理過企業;陳曉龍在大亞集團的最高職務也不過為財務總監助理。按理說兩人都是半斤八兩的程度,但都對大亞集團虎視眈眈。最初的妥協約定是4人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兄弟二人「輪流坐莊」、三年一輪換。先由弟弟陳曉龍出任集團董事長、總裁,並掌控上市公司。
如今,三年期限一到,紛爭四起。2017年5月,哥哥陳建軍當選大亞聖象董事,任期到2020年5月,似乎為輪值做準備。可另一邊好不容易把屁股坐熱乎,哪還願意拱手讓人?2018年7月大亞聖象公告:解除哥哥陳建軍上市公司董事等職務,並推薦吳文新為新任董事。轉眼到了12月,吳文新也辭去上市公司所有職務。
同期,公司副總裁、董事會秘書吳谷華辭職;董事、財務總監陳鋼辭任董事職務,增補大亞集團推薦的許永生為董事。董事會上,陳建軍對上述議案明確投出反對票,兄弟矛盾開始徹底公開化。
03
大亞發生的劇烈人事動盪,甚至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關注。大亞聖象回復稱為了避免上市公司出現「家族病」。在大亞聖象,高管陸續離職已不是頭一遭。
2015年,陳曉龍上任總裁後,董事會又審議增補其為公司董事,雖然最終以7票同意1票棄權通過,但其中這一棄權票卻值得關注。正是大亞資深董事翁少斌所投,其理由是「對陳曉龍履歷不了解」。
翁少斌在大亞收購聖象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後長期擔任大亞科技旗下最重要子公司聖象集團董事長,自2008年起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總裁,可謂是陳興康身邊的得力幹將。
就在陳曉龍任董事長一個月後,翁少斌便宣布辭去上市公司所有職務,僅擔任聖象集團董事長。2016年1月,跟隨陳興康身邊長達17年的董秘宋立柱也選擇辭職,僅擔任子公司人造板集團法務總監。
多位高管離職,是新董事長上任清洗舊部樹立威信,還是老將不滿新掌門憤然離職?這不禁引發外界猜測。可以確定的是,看似和諧合規的交接之下實則暗流涌動。
一度被弟弟陳曉龍逐出公司的陳建軍,正在一步一步地收復對於大亞聖象的控制權。2019年7月10日,戴品哎、陳建軍團在《江蘇法制報》刊登的《大亞集團控股股東嚴正聲明》,劍指弟弟陳曉龍3年任期已滿,撤回對他的委派,由哥哥陳建軍接任。
一紙聲明,徹底將陳氏家族紛爭公之於眾。
8月12日,大亞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發出通知,陳建軍任公司董事長、法定代表人、總裁。根據天眼查記錄,大亞科技的法定代表人已悄然變成了陳建軍。
至此,陳建軍被陳曉龍徹底趕出了大亞聖象體系。
04
這一年的內部鬥爭中,大亞聖象多位高管離職,整體業務發展停滯,負面新聞纏身。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不儘早結束鬥爭,企業內部不團結,大亞聖象的經營業績很大的可能會持續下滑。
1978年,時年33歲的陳興康,帶著所有的積蓄7000元回到老家丹陽開始創業。
經過近四十年的篳路藍縷,嘔心瀝血。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末大亞集團總資產達到125億元,年營收超過124億元。並在1999年將旗下大亞科技送上A股。後改名大亞聖象。
60、70後一代企業家發跡於工業化時代,下海或迫於生活無奈,或不願困於體制,但幾乎都是享受了國家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的紅利。如今時代不同,環境不同,父輩打江山難,後背守江山也不見得容易。
2015年,在陳曉龍就任後,經過一系列變革,大亞聖象凈利潤達到了10年以來的最高值。根據財報顯示,大亞聖象在2015年全年實現了3.18億元的凈利潤,在2016年實現了5.41億元的凈利潤。
但好景不長,從2017年起進入下滑階段。大亞聖象2017年至2019年的財報中顯示,主營業務中裝飾材料業均占營業收入比重達99%以上,也就是說,這幾年內大亞聖象沒有進行業務調整。業務體系沒有重大調整的情況下,大亞聖象的營收和凈利潤的增速接連下滑,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
如今,表面看來似乎是哥哥一方取得了勝利,但這只是三年之約的第一年,兩年後又有怎樣的局面我們不得而知。陳家兄弟的內訌也映射了我國民營企業代際傳承的弊病,對於企業的發展也是百害而無一益。正如經濟學家宋清輝所言:「公司管理層內訌會對企業產生致命的負面影響,也給外界一種企業人心渙散的感覺。」
家族內鬥、高管離職、債務纏身……作為中國最老牌的家居企業之一,如今面臨「失控」,前一輩企業家苦心經營多年的成果能否在這一輩手中延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