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讀了動畫愛好三牛老師介紹「總作監職位流行的原因」的文章。文中提到了一批把「個性畫風」當作「作畫崩壞」並大肆指責的觀眾,他們激進的觀點迫使動畫製作公司逐漸統一作畫風格,最終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近幾年的作品中原畫師的個性被磨滅。
時至今日,雖然我們不能一口咬定總作監製度和「去個性化」的風格到底是好是壞。但可以確信的是,盲目指責「作畫崩壞」,本質上是一種「小鬼」行為。本期會從網絡小鬼的特徵展開,通過案例來介紹小鬼問題的根源與危害,並嘗試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什麼是網絡小鬼?
近幾年「玩梗」已經成為了網民們常見的交流手段。「玩梗」是把某些作品中的橋段單獨剝離出來,並用這些橋段與有相同愛好的人進行互動。一部作品一旦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粉絲圈,很容易衍生出大量的「梗」,比如《JOJO的奇妙冒險》中的那句「我不做人啦JOJO」,就成了愛好者無人不知的「梗」。
「小鬼」是個日語的外來詞彙,因inm文化泛濫傳入國內之後,指代範圍也變得更為廣泛。小鬼通常指的是那些不分場合隨意玩梗、不懂出處跟風玩梗的人。當然,「玩梗小鬼」只是其主要的組成部分,在各種熱門領域中都有小鬼的出沒,有的喜歡發表毫無根據的觀點,有的則喜歡到處惹是生非破壞圈子氛圍。
「小鬼」並非誕生於「玩梗」,而是伴隨著某種文化的流行而滋生。熱門文化總是會引來一知半解,或者單純是來湊熱鬧的「看客」。普通人玩梗是建立在對原作品、或者梗出處了解的基礎上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其他愛好者展開有效的交流。
而小鬼玩梗的動機,僅僅是為了吸引他人注意,並獲取博得關注後的滿足感。他們所做的只是發表情緒化的觀點,或者毫無意義的復讀,並不會對內容的討論產生建設性的作用。《JOJO》火他們就跑去刷「歐拉、木大」,《巨人》火他們就跑去刷「萊納你坐」。真正的愛好者們,在正經討論的場合中刷到這樣的「爛梗」,難免感到厭煩,這也是小鬼們不受待見的原因。
舉個例子,因為熱衷於科普動畫知識的創作者越來越多,作畫愛好者圈子也逐漸壯大,「作畫小鬼」也隨之出現。由於小鬼沒有知識的積累,又急於發表觀點,所以原畫師中村豐成為了滿足他們表現慾望的途徑,看到精彩的戰鬥場景,一定要刷一句中村豐來證明存在感。
選擇中村豐主要原因在於他是備受矚目的「明星原畫師」,而且有包括「漿狀爆炸物、方塊碎片、蓄力慢動作」在內的明顯的作畫特徵。其實大部分亂刷的觀眾並不了解中村豐,更不了解作畫,只是為了通過「辨認原畫師」這種行為來展示自己所在的圈子。
但這種行為對於真正的作畫愛好者來說是一種困擾,不僅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討論,也會引起其他圈子的誤會。但愛好者們對於這種情況也無能為力,只好通過表情包來向「作畫小鬼」發起抗議。
小鬼問題的根源與危害:
小鬼問題的根源在於表現欲與知識的不對等,以及責任感的缺失。對圈子的優越感,以及迫切的想要獲得認同的慾望,會驅使他們發表一些空洞可笑的言論,甚至是危害整個圈子的言論。由此,小鬼的表現形式也可以概括為三大類。
第一類就是剛才提到的跟風亂刷梗,這是小鬼的初級形態。這個階段小鬼機大部分剛剛進入圈子,對於圈子中的常識一竅不通,只滿足於械式的復讀,或是把剛剛學會的新詞拿來亂用。比如剛學會個「作畫崩壞」,就要跑到作畫集錦里刷「我覺得崩了」。想到就算是在總作監製度已經普及的今天,這樣的小鬼依然不會消失,他們的言論依然會影響到動畫創作,我也會感到有些不安。
第二類小鬼是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但視野狹窄過於自以為是,往往會發表或者是復讀一些以偏概全的觀點。看似有理有據的說辭往往能唬住外行,但追問下去就露怯了。最近看到一個關於「演出是為了省錢」的言論,省錢自然是演出的一大目的,但這樣的結論顯然可以通過反例證偽。為了達到某些演出意圖,甚至可以多花一部分「不必要」的錢,一張動圖就足以讓反駁了。
第三類小鬼是對網絡交流環境危害最大的,他們的行為完全拋棄了知識層面的「炫耀」,取而代之的是用自己所在的圈子的人氣與數量優勢,去騷擾和攻擊其他圈子。當年的「血小板貼吧」被動畫《工作細胞》的粉絲占領,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案例。「血小板吧」原本是病人之間友好交流的一個平台,結果被大量的「《工作細胞》小鬼」占領,並發表不當言論,嚴重破壞原本和諧的討論環境。而小鬼們卻不以為然,甚至還沾沾自喜。
如何對待小鬼問題:
小鬼問題是一種大勢所趨,很多情況下溝通是無效的,我們只能從規範自己的行為開始做起。之前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爭論,《物語》愛好者把新人稱作小鬼,然後又引來了其觀眾的冷嘲熱諷。
並不是所有剛入圈的「新人」都是小鬼,任何圈子都歡迎、而且急需謙虛且具有熱情的新人。如果他們對於圈子的傳播是出於熱愛而非炫耀,如果他們不對自己不熟悉的內容指指點點,那沒有人會將他們稱為「小鬼」。
而普通的愛好者們,只要做到發言明確具體,觀點有案例來佐證,就算說錯了也不會被認為是小鬼。比如《昨日之歌》把前女友畫得格外出色,有人推測這組鏡頭出自小林惠祐之手,因為之前看過類似的演技,有人推測是濱口明畫的,因為動作的細節非常繁雜。雖然後者說的結論最後被證實為正確的,但不意味著前者會被當成「作畫小鬼」。
其實拋開過剩的表現欲和優越感,很多「小鬼」的動機也是建立在求知慾的基礎之上的,甚至有不少核心愛好者曾經也當過小鬼。我認為經過思考和推論得出的錯誤觀點,比鸚鵡學舌式的正確觀點來的更有價值。嘗試獨立思考並保持謙虛,是成為核心愛好者的必經之路,動畫領域是這樣,其他領域亦是如此。
至於那些用龐大的粉絲圈子當做保護傘,到處招惹是非的小鬼,就是單純的人品問題了。我們要做的不是與他們爭辯,而是協助官方進行監督和舉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OmiBnMBfGB4SiUwxT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