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虹把「女兒」逼到自殺!求求你別再說「我都是為了你好!」

2019-08-28     環球速讀

有句話說,喜劇的內核永遠是悲劇。

最近全網熱播的《小歡喜》就證實了這一點:

三個高考家庭,有人家缺錢,有人家缺健康,有人家缺自由,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尤其是最近播出的劇情,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把女兒逼成抑鬱症,甚至不堪重負下選擇跳橋自殺,虐哭無數人!

網友紛紛表示這哪裡是「小歡喜」,這分明是「大悲咒」嘛!

01

求求你別再說「我都是為了你好!」

劇中的宋倩,是個控制欲極強的單親媽媽,她所有的生活重心全都是圍繞著女兒英子進行。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高考志願,全都一手包辦。

陶虹把「女兒」逼到自殺!求求你別再說「我都是為了你好!」

為了隨時監督女兒的學習,她把女兒的臥室一面牆,改成透明玻璃窗。

女兒的一舉一動,全在自己眼皮底下,毫無隱私可言。

為了給女兒補充營養,每天逼著女兒生吃海參,喝難以下咽的燕窩和中藥,連吃根油條也要考慮衛不衛生。

一切與高考無關的東西全都不能碰,天文館的志願講解不准去,女兒喜歡的樂高玩具全都沒收。

所有的時間都必須花在各種試卷習題上。

女兒想報考南京大學天文系,可媽媽宋倩堅持要讓她考北大清華。

女兒稍有叛逆和反抗,換來的就是媽媽宋倩的崩潰與指責。

「我起早貪黑地為你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嘛,我壓力不大啊!?」

「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們倆的人生理想應該是一樣的呀」。

「我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嗎!」

陶虹把「女兒」逼到自殺!求求你別再說「我都是為了你好!」

一字一句如滔天巨浪劈頭而來,像一座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道德綁架式的愛直接剝奪了女兒和宋倩平等交流的權利。

女兒始終活在母親巨大的壓力和愧疚中,為了不惹母親生氣,只能一次次讓步,一次次違背自己的本心,小心翼翼地看著母親的臉色生活。

終於不堪重負的女兒連續34天痛苦地失眠,抑鬱到崩潰跳橋尋求解脫。

就在這種關頭了,母親宋倩還沒覺醒,以為女兒只是因為,不讓她上南大而任性,追問到: 「你為什麼非要去上那個南大啊?」

女兒崩潰地爆發:「我不是非要去上什麼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這不是戲劇誇張,而是有真實人物原型。英子的原型就是中山大學的副教授胡一鳴。

2007年,胡一鳴在填報志願時,放棄了父母期望的學校,堅持報考了南京大學天文系。

多年來,他一直做著自己喜歡的事,而今是發現引力波的科研團隊中的一員。

求求你,別再說「我都是為了你好!」

別再插手「我們」的人生,這樣超負荷的愛太過沉重,我們真的承擔不起,人生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請放手。

正如《小歡喜》中童文潔所說:

「該他們走的彎路一條少不了,該他們撞的南牆挨個都得撞,咱們自己也是這樣,跌跌撞撞一路走了過來,沒人能替代。」

所有打著「為你好」旗號,剝奪孩子自由的愛,都是家庭暴力。

02

愛,是有底線有分寸的

《我家那小子》節目中,朱雨辰的媽媽就是典型的以愛之名綁架孩子的家長,她幾乎在用整個生命去對待兒子,甚至完全喪失自我。

朱雨辰上大學,她親自幫他鋪床,挨個問他的室友睡覺打不打呼嚕。

朱雨辰工作後,她背著一口大鍋,帶著80隻螃蟹風塵僕僕地搬到北京陪在兒子身邊。

每天早上4點爬起來給兒子熬梨汁,十幾年沒有間斷。

不僅梨汁,她還為兒子準備各種果汁,中草藥湯劑,肉湯……每天去工作,朱雨辰都要帶著一堆瓶瓶罐罐。

朱雨辰偶爾不想喝,她還會生氣:我辛辛苦苦大清早爬起來熬的梨汁你竟然不喝?愛你還是害你?

不孝的大帽子扣下來誰受得了?到底是誰規定的你辛苦付出,我就必須感恩戴德地接受?

一隻沙漠中快渴死的駱駝,只想喝一口水,你卻給了一堆饅頭,不吃還怪它不懂感恩。

熬完梨汁,然後做飯,就算是住酒店都要給兒子做飯,她的宗旨就是:

「不管兒子走到哪裡,南征北戰,我都會給他一個溫暖的廚房。」

而且每天把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直言自己頂2個菲傭。

高曉松曾在《奇葩說》中說到:「我好為中國的父母悲哀,仿佛他們都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獨立的人格,他們不配有自己的親密關係,就只能和孩子相濡以沫。 」

兒子學會做飯,她都驚恐萬分,覺得兒子肯定是受委屈了,不然怎麼能學會做飯呢?

包辦了朱雨辰的生活起居還不算,連工作都要管,以安全健康為名,不讓兒子接拍有動作鏡頭的戲。

包攬了生活和工作也就罷了,甚至連兒子的每段感情她都會插手干預,考核標準就是看符不符合「賢妻良母」。

在這樣密不透風地愛下,導致朱雨辰和姐姐即使年過四十,依然不敢結婚。

朱雨辰不止一次在節目中無奈地表示:「媽媽給的這種愛,壓力太大了。」

朱媽媽始終不明白,這種自我犧牲式的付出,除了感動自己,帶給別人的其實是一種巨大的負擔。愛,是有底線有分寸的。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03

有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董卿,如今的著名主持人,央視的當家花旦,鏡頭前永遠知性優雅,卻在提起童年時,當著鏡頭哭花了妝。

作為獨生女的她,父親對她的嚴厲和苛刻程度超過一般人的想像。

父親從小就要求她每天刷碗、擦地,不讓她照鏡子,不給她買新衣服,不准參加任何文體活動。

從剛一識字,就逼著她背詩詞、抄成語、抄古詩,每天天不亮,就叫她起來去操場上跑1000米。

從高一到高三寒暑假期間,董卿必須到賓館裡,當清潔工「勤工儉學」,每天掙1塊錢,一個月掙30塊。

董卿含淚回憶到:「我當時只有15歲,第一天到賓館當清潔工,10個房間,20張床,一個人打掃。

鋪床單時要把床墊抬起一角,特別費力。」

委屈又傷心地董卿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爸爸的親生女兒。

在這樣不被認可的家庭里長大,董卿骨子裡一直很自卑,始終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她說:「我沒有安全感,沒有自信,所以做很多事情只能用命去博,把事情做好。」

原生家庭的陰影,一直影響著她的前半生。

被稱為中國莫扎特的鋼琴家郎朗,從小就有鋼琴天才的稱號,而這些榮譽背後,其實藏著郎朗爸爸的「狼式教育」。

上學期間一天至少練琴4個小時,除此之外,在節假日和寒暑假期間還會加倍練習,每天的時間幾乎全部被鋼琴占據,就算是過年走親戚,去舅舅家沒有琴怎麼辦?那就在地上練指法。

每天只有練琴練琴練琴,被逼的極點的郎朗曾經對練琴產生了極大的抵抗情緒,曾經一度拒絕練琴,結果爸爸竟然把郎朗拉到天台,說不練琴就去死,要麼吃藥(維生素),要麼跳下去。

郎朗曾經在他的自傳中寫到:「你一定像活不過明天那樣練琴,你必須練到每個人都必須看到,沒有人有理由拒絕你,你是第一名,永遠會是第一名。」

如今他功成名就,享譽世界,可是他的童年不快樂,那些榮譽是他犧牲了整個童年作為代價換來的。

我今日練琴,只是為了將來不練琴。

知乎上有個問題說:有個極其嚴厲的父親,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網友說:即使現在生活一切看似「完美」,但內心的創傷很難自我治癒。

有人說,郎朗和董卿的成功就應該歸功於他們父親的嚴厲。可是這世界上有幾個郎朗和董卿,他們因為內心強大扛過來了,那其他人呢?

多少人因為撐不住父母的高壓性格扭曲,多少人因為被逼到極致喪失生活的希望選擇輕生,多少人終生都無法與自我和解,甚至將這一陰影帶給下一代。

有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04

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說抱歉,父母則在等孩子說句謝謝

北大留美高材生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過度關愛」的新聞,曾經在全網鬧得沸沸揚揚。

34歲的王猛(化名)從小成績優異,以市狀元的身份考入北大,後又赴美留學,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他的父母也是別人眼中教子有方的模範家長。

可就是這麼優秀的一個人,自從2006年,他長達13年不回家過春節,從2012年,他寫下長達15000字的文章控訴父母曾對他造成的傷害。

行文間,情緒激動,言辭激烈,隨後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正式與父母決裂。

王猛從小到大一直活在父母的控制欲下,父母和他說話永遠是命令式的,他沒有一絲決定權。

沒有穿衣自由。

小學時班裡搞文藝表演,班主任讓大家穿及膝短褲來,而王猛的母親卻不由分說地讓他穿長褲,從而導致老師的不滿。

沒有交友自由。

高中畢業前,王猛所有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僅限於一個院子裡,所有認識的小朋友,都是父母熟知的人,「我沒有自己的世界」。

沒有獨立生活的自由。

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逃脫父母的束縛,卻沒想到,在他離開前,父母已經找人幫他安排好了一切,讓遠方的親戚好好照顧他,還時不時地給他打電話或者通過他身邊的同學,來「密切」關注他的一切。

在這種「監控」下王猛崩潰了,成年又如何,逃得再遠又如何,他始終逃不脫父母的「五指山」。

絕望下王猛不惜寫萬字長文與父母決裂,有人指責他耍小孩子脾氣,不孝,可是孝是單方面的,愛是相互的,不要拿孝來綁架別人。

而父母看到這些文字時,根本沒當回事,以為他是像往常一樣抱怨,不解地說:「又是那些事,怎麼總抓著不放呢」。

他們從沒有真正地反省過自己,卻不知道就是這樣的小事把他們越推越遠。

《小歡喜》中有一幕:季區長在一次爭執中,打了兒子一巴掌,兩人關係激化,之後他當著很多人的面,給兒子鞠躬道歉,認真誠懇。

這一幕讓無數網友動容落淚,一向高高在上的領導,一直端著架子的嚴父,卻願意低下頭向兒子道歉,這是一場平等的對話,一場多年來的和解。

生活中有多少「死要面子」的家長從不會自我反思,即使知道自己做錯了也不肯拉下臉去道歉,只會輕輕翻篇,對孩子心理上受過的創傷選擇視而不見。

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說抱歉,父母則在等孩子說句謝謝。

05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叫做《媽媽的遙控器》,講了一個媽媽用遙控器控制兒子生活的故事。

中學生紀培偉某天突然發現,自己被困在星期三,每天都會發生與昨天一模一樣的事情:

每天都趕不上車上學遲到,每天遇到同一個司機,每天遇到同樣的同學說同樣的話,每天他都把偽造的成績單交給母親……

生活陷入了一個重複循環的怪圈無法掙脫。

卻沒想到媽媽在第三次接到這份成績單時突然說:「我不是都已經給你三次機會了,你還沒學會教訓。」

原來紀培偉想和朋友去夏令營,但是媽媽之前就說過,要想去玩就只能拿成績換,無奈之下,他仿造了老師的印章,造了假的成績單。

而媽媽無意中獲得了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控制兒子的人生。

兒子就像一個提線木偶,只要稍微不符合媽媽的要求,她就按下遙控器讓時間倒帶重來,直到他按照自己的要求「改正」為止。

連兒子遇到初戀,媽媽也毫不猶豫地按下遙控回到他們不認識的時期。

就算兒子苦苦哀求也無濟於事,喪失了一切生活希望的兒子,想自殺尋求解脫,卻發現每次都被媽媽用遙控器按鍵回到自殺前那一刻。

他嘗試了無數種死法,割腕、觸電、溺水、跳樓,卻都被媽媽用遙控器「救」下來。

紀培偉絕望地說:「你到底要我再死幾次?」

而生活中多少父母手握著控制孩子人生的」遙控器」,這個遙控器是「孝」,是「父母愛」,是「我為你付出了多少」……

很多人始終無法理解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以為孩子是屬於自己的私有資產,企圖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卻不懂得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生命是需要被尊重和珍惜的。

就如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論孩子》中寫到:「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O3l3GwBJleJMoPMcN_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