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孩子放學回家時,到了家門口,孩子非要管我要門卡自己開門。我當時手裡提著很多東西,根本沒有手給孩子遞門卡,我就直接拿錢包感應了一下,抱著孩子就到了家門口。這期間孩子一直鬧情緒,非要自己開一次鐵門。
孩子一直不依不饒,我也沒辦法只能帶著孩子回到一樓,把門卡遞到孩子手上,抱著他刷了門禁卡。孩子聽到感應門「啪嗒」一聲時,那表情好像做了一件多有成就感的事情,滿臉的幸福感。那個瞬間讓我意識到,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一、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一個義大利學者提出來的,大概是在孩子1歲多到4歲左右,這個階段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
在這個時期孩子對某些事情和環境有著很固執的想法,比如說物品擺放,什麼東西擺在哪裡就一定要擺在那裡,做什麼事情都要遵守特定的規則。這種規則其實是指在孩子的世界裡他的生活習慣,他必須保持這種習慣的穩定性,這就是他們所理解的秩序。如果有人打破了這種規則,孩子就會鬧情緒。
二、如何應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1、 建立規則,共同遵守
孩子處於秩序期的時候,對規則的要求很高。通常秩序期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會因為秩序被破壞而鬧情緒,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父母可以建立起這種規則,給孩子一個有秩序的成長環境,和孩子共同遵守。其實孩子這種秩序感就是我們常說的儀式感,我們要對孩子多一些耐心,幫助孩子度過秩序期。而且這段時間也是父母給孩子建立規則的好時候,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
2、尊重理解,練習表達
在秩序敏感期的第二階段: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對於破壞秩序的人孩子開始說「不」。這段期間孩子十分渴望獨立,可是又離不開媽媽,很多事情想要自己做,如果大人幫忙,孩子就會很生氣。在這個階段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和理解,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讓他們自我琢磨,孩子向你求助時你再去幫忙。
有時候你破壞了孩子的規則可能不自知,因為你不知道孩子想要的秩序是什麼樣的。父母可以問孩子你想怎麼做,先怎麼樣,後怎麼樣。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
3、學會協商,懂得變通
在秩序敏感期的第三階段:孩子對秩序變得非常固執,一旦被破壞,孩子就要重新來。在這個階段孩子儘量少跟孩子講大道理,孩子想要重新來就陪著孩子做一遍。多給孩子遊戲IE機會去體驗,孩子對好奇的事情會有更多探索的精神。
結語: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養成自律的習慣,做事情有清晰的條理。其實孩子的秩序期正是一個好機會,父母們要抓住這個機會,給孩子建立起規則,學會遵守,養成好習慣。孩子很多寶貴的品質,都從秩序敏感期的「執拗」開始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