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農行數字人民幣錢包的翻拍圖引爆網絡。
從1948年12月1日誕生起,人民幣已經有72年歷史。不管人民幣如何改版,其紙幣的形態一直未曾變化。
但在今年,人民幣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升級——數字人民幣即將與公眾見面,在蘇州相城區,一些人的部分工資就將以數字貨幣的形式發放。
蘇州相城區5月發放
據《科創板日報》報道,蘇州相城區是央行數字貨幣的重要試點地區。蘇州相城區各區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資通過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代發的工作人員,將在4月份完成央行數字貨幣(DC/EP)數字錢包的安裝工作。5月,其工資中的交通補貼的50%將以數字貨幣的形式發放。
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中國銀行在一項名為「321工程」的項目中確定了數個試點數字貨幣的內部場景,經過前期的多次測試和準備工作,內部試點條件基本成熟,目前已在該行深圳等地內部App試點部分內部場景支付。
對此,一位蘇州相城區政府部門人士表示該消息屬實,央行數字貨幣應用確有落地,此前已經收到文件,具體是金融監管局在負責。
央行數字貨幣在深圳、雄安、成都、蘇州四個試點城市測試。
從封面那張農行數字貨幣錢包圖看,其顯示的主要功能與銀行電子帳戶日常支付與管理功能基本相似,如農行數字貨幣錢包首頁中,有「掃碼支付」、「匯款」、「收付款」、「碰一碰」四大常用功能。
去年12月,央行數字貨幣試點計劃就已經分為兩階段:
試點的機構包括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
實際上,央行對數字貨幣進展的口徑一直是「穩妥推進」。
央行數字貨幣落地尚未「官宣」,但市場已先一步有了動靜。4月17日數字貨幣開盤走強,相關概念股大漲,截至收盤,眾應互聯、廣電運通、恆寶股份等15隻個股漲停。
此前,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對其進行了清晰定義,即"其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是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
數字貨幣常與「幣圈」「鏈圈」混淆,實際上,央行數字貨幣與比特幣、區塊鏈並無必然關係,與「炒幣」無關。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還跟別的央行數字貨幣不太一樣,它的英文簡稱叫做"DC/EP"。
DC=digital currency就是數字貨幣
EP=electronic payment則是電子支付
央行數字貨幣是法幣,具有法償性,也就是說,不能拒絕接受數字貨幣。從法權性講,其效力和安全性是最高的。
央行數字貨幣採取的是雙層運營體系,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
1——
央行數字貨幣功能與屬性與紙幣相似,只是換成了數字形態;
支付寶與微信支付是第三方網際網路支付,不具有央行數字貨幣的法律效力,無法替代。
2——
央行數字貨幣由中央銀行負責,由中央銀行信用擔保,具有無限法償性;
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如同商業銀行,不能排除破產可能性。
3——
央行數字貨幣不需要帳戶就能實現價值轉移,不需要網絡,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實現轉帳,被稱為收支雙方「雙離線支付」;
支付寶與微信支付需要藉助帳戶和網絡。
央行數字貨幣推廣的動力是什麼?
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原因之一是,基於人民幣現金的支付、交易、反洗錢等,在現代社會的管理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
銀保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去年11月在公開活動上表示,在中國,支付寶、微信支付遠超信用卡支付;ATM機在2019年也首次出現下降。人們不再依賴現金流通,不少銀行櫃檯甚至門可羅雀。
需要注意的是,"DC/EP"並不會對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地位產生影響,其主要作用是替代現金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是對現金貨幣的替代,所以對於現鈔是不計付利息的,不會引發金融脫媒,也不會對現有的實體經濟產生大的衝擊。」
金融分析師肖磊認為,數字人民幣替代現金貨幣的使命會逐步實現,兩到三年時間會有30%至50%的現金貨幣被央行數字貨幣替代,基本實現央行數字貨幣全國範圍推廣,平常的現金使用大部分會被替代。
此外,DC/EP雖然是不記名的,但是使用者資金的流向是可追蹤的,記錄是透明的,這是現金支付沒有的特點。以交通補貼等形式進行推廣很容易刺激大家使用,在疫情背景下,DC/EP這種可溯源的屬性,對防疫能提供很大幫助。
這次農行首先推廣,其實也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也是因為中國目前現金使用最多的,是農業農村等體系,農行現金貨幣量更多一些,所以目前看首先是在應用場景更多,移動支付更發達的蘇州、成都等地試運行,但未來全國範圍內會很快落地。
(整理來源:每日經濟新聞、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