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的盛世悲歌

2019-12-13   魚羊秘史

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頗具爭議的皇帝,由於強盛繁榮的隋朝被他所葬送,因此歷代統治者、儒家學者以及不少史學家對其口誅筆伐,將其視為「十惡不赦」的昏君。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於楊廣的評價也日益客觀,比如開鑿大運河的功績,就得到了當代史學家普遍肯定。而有些人甚至認為,隋煬帝存在被污名化的問題,「暴君」之名不過是唐代君臣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而蓄意抹黑的。

對於楊廣的評價有不少,但有幾點是確實的。隋朝的滅亡,隋煬帝肯定負有主要責任。正是他窮兵黷武,濫用民力,才導致了民不聊生,從而引發天下大亂。而且當時在他治下的人民,無論是哪一個社會階層,都對他做出了極差的評價,像王薄的《無向遼東浪死歌》以及祖君彥所謂「磬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都能說明這一點。

貞觀君臣對隋煬帝進行負面評價的根本目的也並不在於抹黑隋朝,證明唐朝建立的合法性。而是將楊廣作為反面教材,從中找出經驗教訓,以免重沓覆轍,並尋求唐朝的發展道路。既然是出於借鑑的目的評價隋煬帝,因此也不可能採用激進的、蓄意抹黑的方式。因為這樣做,也就失去了其參考意義。因此,對於隋煬帝評價雖有爭議,但楊廣並非一個明君,是毫無疑義的。

隋煬帝的問題,除了窮兵黷武,追求享樂外,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就是這個人非常浮誇,喜歡各種形式主義,甚至不惜花費巨大,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應當說,隋煬帝即位時,底子是非常雄厚的,他繼承了隋文帝楊堅開創的「開皇之治」的遺產,一個綜合國力空前強大的帝國,據史書記載「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卷八·辯興亡》)。按理說即使奢華一點,也無大礙,不至於出現點燃全國烽火的運動。

但是,有些統治者往往因人的罪性及無上的權力,個人的驕傲和貪慾,無法克制自己的行為。加上經濟繁榮與財富增長,使他們忘乎所以,沉迷於享樂中無法自拔。在隋煬帝之後100多年,唐玄宗李隆基也是開創了盛世,但很快陶醉其中,從而付出慘重代價。而宋仁宗趙禎卻較好地抵禦了誘惑,將宋代的繁榮維持下去。因此,在帝制社會中,君主如何克制慾望,是朝代興衰的一個重要因素。

面對隋朝巨大的財富,楊廣的心理被貪慕虛榮、好大喜功所征服。他沉迷於「太平盛世」當中,不但修建奢華宮殿,開鑿大運河,而且對外窮兵黷武,炫耀武力。不僅如此,他已不單單滿足作中華之主,幻想著「四夷」來朝,嵩呼萬歲,成為列國稱頌的「天可汗」。

當時黃門侍郎裴矩負責對西域各國的貿易,與西域的商人往來甚密。他發現通過與西域的貿易,可以拉升隋朝的經濟水平,達到雙方共贏的效果,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於是他上書隋煬帝,主張加強對西域的經營。不過好的建議到了隋煬帝這裡,就完全變味了。隋煬帝為了向四方炫耀隋朝強盛的國力,以及「取之不盡」的財富,就做起了賠本買賣。他下令在與胡人貿易後,還要給予他們很多的賞賜,以顯示隋朝的「富足」與「博大」。就這樣,本應使國家富強,民眾富裕的經營西域行動。卻導致隋朝耗費巨額錢財,百姓負擔加重。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大興城(今西安)出發,在半年後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之前,楊廣命裴矩以厚利引誘西域各國君主,召他們派遣使者入朝。根據歷史記載:「煬帝到達燕支山時,曲伯雅、吐屯設以及西域二十七國的國王、使者都在道路東側拜見煬帝。他們均受命佩戴金玉,身著錦衣,焚香奏樂,歌舞歡騰。楊廣又命令武威、張掖的士女盛裝修飾縱情觀看。衣服、車馬不新鮮整齊的,由郡縣負責徵收更換。車駕馬匹充塞道路,周圍綿延幾十里,以顯示國家的強盛。之後,煬帝到觀風行殿,大規模地陳列儀仗、禮儀,帶著高昌王伯雅和伊吾的吐屯設上殿宴飲,其餘的使臣在殿下陪宴。煬帝命人奏九部樂,以及魚龍戲來娛樂,對各國來使賞賜不等。並下詔大赦天下。」

隋煬帝在充分滿足虛榮心後,才班師回朝。史書記載隋煬帝這次西巡使「自西京諸縣及西北諸郡,皆轉輸塞外,每歲鉅億萬計;經途險遠及遇寇鈔,人畜死亡不達者,郡縣皆征破其家。由是百姓失業,西方先困矣。」

滿足了「萬邦來朝」的楊廣,非但沒有清醒,反而更加執迷不悟。他於大業六年正月舉行百戲表演,史載「利用各蕃部落的酋長都彙集洛陽之際,在端門街舉行盛大的百戲表演。戲場周圍長五千步,演奏樂器的人有一萬八千人,樂聲幾十里以外都能聽到,從黃昏至清晨,燈火照亮了天地,至月未才結束。」這場盛會的花銷難以數計,讓國庫進一步消耗。

緊接著,為了方便來華胡商的貿易,楊廣下令重新裝飾店鋪,「屋檐式樣要劃一,店內掛設帷帳,珍稀貨物擺滿店堂,商人們服飾華麗,連賣菜人也要用龍鬚席鋪地。」而且「胡客凡有經過酒食店的,命令店主都要邀請入座,酒足飯飽之後,不取酬償,並誆騙他們說:『中國富饒,酒食照例不要錢。』」

當時來華的胡人好像置身於人間仙境,過著無憂無慮,按需分配的生活。不過有些精明的胡人,在與隋朝的百姓交往後,發現了其中的問題。他們看到絲綢纏樹,就感到奇怪,拉著路人問:「中國也有窮人,衣不蔽體,為什麼不把這些絲綢給他們做衣服,卻用來纏樹呢?」大興城百姓很清楚為什麼,但出於對隋煬帝淫威的懼怕,只好無言以對。

很顯然楊廣與李世民不同,太宗皇帝的「天可汗」,是建立在綜合國力以及各種懷柔政策上的,四方各族也是出於對大唐的仰慕而紛紛向他稱臣。最重要的是,李世民並沒有耗費國家財富來吸引胡商,而是通過互利的方式,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將唐朝推向了頂峰。

隋煬帝在享受「萬邦來朝」的虛幻美夢時,卻是無數百姓在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饑寒交迫中掙扎。但多行不義必自斃,僅僅過了八年,隋煬帝楊廣就與隋王朝一起,在全國各階層的大起義中,被湮滅在歷史長河中。

註:為了方便閱讀,本文一些史料採用柏楊的《白話版資治通鑑》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鼓浪隱士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