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高一的時候學習還不錯,可是到了高二他的成績有些下滑,他發現班裡有些同學不怎麼用功,學習依然很好,而他自己則要花費很多時間,因此他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自我打擊讓他的考試成績越來越低。
現在高三了,小龍甚至萌發了退學的打算,因為他背書的時候會很煩躁,甚至看到書本他就開始想自己學不會,背不過。
當他讓自己坐下來背書的時候,就會越來越煩,甚至很多時候因為太煩,他乾脆就什麼都不做了。
面對這樣的現狀他對自己徹底失望了,他覺得自己無論如何是無法改變自己的狀態了,還不如就此算了。當我仔細詢問了小龍成績的起伏之後,發現他被自己的想法左右了!想要改變他的現狀,我們可以通過改變他對自己的看法開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緒ABC理論,A是事件,B是我們自己的想法或觀念,C是情緒。埃利斯認為事件A不可變的情況,只要改變我們的想法或者觀念B,我們的情緒C就會做出相應的改變。
舉個例子來說吧:小龍背書感覺很煩這件事情,他的想法是自己很笨,背不過,學不會,因此產生了煩躁,甚至是厭惡的情緒。
如果想讓小龍改變這種情緒,只是需要他換一個想法就可以了,比如他可以把想法換成我給自己的壓力太大,對自己要求太高,背書本就是一個需要時間的活,多讀幾遍自然就會背了。
當小龍這樣想的時候,他的煩躁就會降低,就容易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背誦方法,而不是煩躁的放棄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不過任何事情都不會像說話這樣簡單,要知道我們的想法幾乎是電光火石之間,很多時候我們還沒有抓住自己的想法,自己已經被那些負面想法打擊的抬不起頭來了。所以在了解了情緒ABC理論之後,我們還要清楚日常生活中那些行為容易引起自己的情緒。
1、突發事件或者危險會引起情緒反應
我們本來安排好了自己的事情,突然有突發事件發生了,這個時候我們會厭煩,甚至有些人會對突發的事件產生恐懼,覺得自己做不好。
我們走在馬路上,突然聽到汽車的鳴笛聲,肯定會嚇一跳,此時情緒產生。
我們不能左右事件的突發,但是我們可以管理自己的態度。我們對於突發事件之所以會排斥和煩躁,是因為我們對於不確定性會感覺恐懼。
我們可以用美國研究應激反應的心理專家理察.卡爾森的名言:「人們要接受一件事,那就是生活是不公平的,任何事都都不會按計劃進行。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要靜下心來,理解別人,不要讓不理囊情緒牽著鼻子走,只有讓自己保持良好的心裡狀態,避免垃圾情緒的擠壓,才能夠總是一最好的嫌隙出現在別人的面前,才能獲得更多的人的認可和支持。」
簡單的說就是接受事情的多變性,讓自己隨著變化去變化。
2、通過思考正在發生的任何事情來觸發情感
當我們試圖去理解的時候,我們的情感資料庫就被滴滴嗒嗒的啟動了,自動化反應過程也得以進行,這樣做比較不容易犯錯,但花的時間較長。
比如說我們在想自己為什麼背書比較慢的時候,列出了自己的1、2、3條的習慣,也能找到解決方法,但是這個時候別人可能已經背過了!
這是時候可以用擱置法,告訴自己現在不是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這個問題可以放在放學後仔細分析,現在要讀,讀,讀,認真的去讀自己要背誦的資料。
3、通過回憶具有強烈情感的事件來觸發自己的情感。
回憶也可以讓我們產生一定的情緒。在心理學中往往通過重溫過去的感覺,來讓自己產生新的動力,這叫建立心錨。
比如小龍就可以通過回憶自己過去背書的情況,給自己自信,建立一個心錨。當自己現在背書不耐煩的時候,就觸動一下心錨,這樣可以讓自己放鬆下來儘快進入狀態。
4、通過想像力創造出的想像中的場景也可以喚醒我們心中的情感。
我們的大腦分不清楚想像和現實中經歷的場景,因此心理學中還有一個方法叫做「願景法」,我們通過想像自己願望的實現來提高自己的自信和成功率。
比如小龍不喜歡背書,他就可以想像自己是某位記憶大師,在想像中他需要清晰的想像出大師所用的記憶方法和大師表演超強記憶力時的激動心情。這樣在現實中他就會對背書沒有那麼排斥了!
5、談論消極的自己,只能讓自己更加的消極。
當我們坐下來談自己是如何背誦不下去的時候,就會讓我們那種煩躁的感覺再次出現,談論消極的自己,只能讓自己更加的消極。
因為我們在描述自己的時候,需要把消極的語言變成積極的語言。比如:我就根本不會背書——我對記憶的方法掌握不夠,我需要學習一些記憶的方法。
學習其實並不困難,只是當我們存在不合理信念和情緒的時候,我們就會阻礙自己進步的腳步,選擇方法面對困難,就可以讓學習快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