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暴秦洗地,《大秦賦》可以說用心良苦

2020-12-24     毒藥君

原標題:為暴秦洗地,《大秦賦》可以說用心良苦

這幾天,《大秦賦》主創人員應該躺在金主爸爸溫暖的懷裡偷著樂了。

因為,他們又成功地炮製了一部越罵越紅的現象級網紅劇。連我這樣從不看國產歷史劇的冥頑不化者,也被朋友圈民意裹挾著,捨身趟雷陣,盲看了差不多10集。

文丨餘一

排版丨卡埃羅

「盲看」不是閉著眼睛看,而是用滑鼠在集數表上盲點,點開哪集是哪集,也可稱為「瞎點」。

不得不說,首先被亮瞎眼的,是演員及其表演。這個槽點已有很多人吐,我還是不吐不快。

不查資料的話,全劇演員只有一位我叫得出名,就是演呂不韋的段奕宏。

幾集盲看下來,段的演技常規在線。只是不明白,為什麼他要為呂不韋設計一個不時以雙手摩挲小腹的動作,是說他有宮寒的老毛病嗎?而且雙手都以45度的運動方向指向臍下三寸,這是這位老戲骨在以這個小動作向觀眾暗示,「我拿了錢不得不演,但這劇真的很扯蛋」嗎?

再看嬴政他媽,從頭到尾都比嬴政鮮嫩,查了一下資料,原來演嬴政的叫張魯一,1980年生,今年40,從嬴政13歲演起;演他媽的叫朱珠,1984年生,比張魯一小四歲。

聽著47歲的段奕宏和36歲的朱珠喊40歲的張魯一為「政兒」,我終於理解了,什麼叫巨嬰。

但,直接吐出來的是還這一場戲——忘了第幾集,嬴政聽到傳言,懷疑自己是呂不韋兒子,於是跑去找呂不韋,喊出了十萬點爆擊:「你若是我的生父,我願意跟你一起離開秦國,願意跟你浪跡天涯!」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古裝版「爸爸去哪兒」。

不對,爸爸咱去哪兒。

總之,10集盲看下來,嬴政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我不知道,只是深度懷疑,張魯一莫非跟張鐵林有什麼血緣關係,不然為什麼遺傳了皇阿瑪的瞪眼神技?後來一翻資料明白了,張魯一在主旋律大劇《新世界》裡面的角色就叫鐵林。

真是有人多大膽,戲有多大產。

好了,集數看得少,先放過孩子吧,他們是無辜的。

感覺全國人民的火力,都集中在劇情上。

首先必須承認,引我入坑的,是朋友圈瘋傳的這張截圖:

恰恰我盲點中沒看到這一集,也花不起時間去查這是第幾集,但沒關係,這是掃滅六國前,嬴政和李斯在糧倉前的對話:

李斯:「府庫如此充盈,糧倉漫溢,若再不開啟一統天下之路,就要爛在糧倉里了。」

嬴政:「六國之民,多有不能溫飽,解天下庶民於倒懸,時不我待!」

換一句更熟悉的話來說:經過我們的努力奮鬥,秦國人民已過上幸福生活,但我們要時刻記著,全天下還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對,這就是《大秦賦》編劇賦予嬴政滅六國的動機:糧食多了吃不了,唯有解放六國人民並喂飽他們。

可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嬴政在滅六國的慶功宴上,向全天下詔告他的出兵動機,都不敢這麼吹牛逼。不信請看:

秦王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楚)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幫捋一下:韓、趙、魏、楚四國,原來都說好獻地稱臣,後來又背約反秦,所以我出兵滅了他們;燕國最壞,膽敢派刺客來殺我,所以我出兵滅了他們;齊國也是,居然敢驅逐我秦國大使,所以我出兵滅了他們。

一句話:六國之王欺騙我、背叛我,一切都是他們自找的。

可曾提到一個「民」字?

嬴政自己門兒清,滅六國之戰,導致天下人口少了三分之二,再怎麼抬高自己,都不敢說這是為了「解天下庶民於倒懸」,只能把一切罪責都推到六王身上。

再說,滅六國之前,秦國糧庫的存糧真的多到「漫溢」了嗎?

還是來看《史記》里的大數據吧:

三年(前244),歲大飢。

四年(前243),十月,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蝗災遮天蔽日,又發生大瘟疫,糧食欠收,朝廷為了保證軍糧,規定:百姓繳交一千石糧食,就可換一級爵位。)

十二年(前235),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

十七年(前230),民大飢(該年滅韓)。

十九年(前228),大飢(該年滅趙)。

注意,從嬴政上位到開啟滅六國之戰前這十六年,秦國至少有三年是「大飢」,蝗災、瘟疫、旱災,農業時代,這都是導致糧食失收的關鍵因素。而十七年滅韓,十九年滅趙,這兩年,秦都有「大飢」的記載。

在這樣的情況下,說秦國糧倉滿溢,如果不是李斯在忽悠嬴政,就是嬴政置本國饑民於不顧,為一己私慾,搞「先軍政治」。

《大秦賦》的編導們,你們選哪種解釋?

第15集,某次大戰後,身為相邦的呂不韋對諸將論功行賞。將軍麃公打了勝仗卻被罷了官,原因很簡單,呂不韋先前頒布新政,戰爭中不得斬殺俘虜和平民,而麃公明知故犯。

歷史上還真有麃公這個人,但記載很少。他在嬴政剛上位時跟蒙驁、王齮同時被封為將軍,第二年,「將卒攻卷,斬首三萬」,就是率軍攻打魏國的卷城,斬首三萬魏軍。

可是,不管是《秦始皇本紀》還是《呂不韋列傳》,都沒有呂不韋頒布不得斬首令的記載。如果真有這樣的所謂新政,麃公被罷官之後,應該沒人敢再犯了吧,可是,《秦始皇本紀》中載,「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

很明顯,編造麃公因斬首三萬而被罰的情節,是為了突出呂不韋——其實也就是嬴政的「仁政」。因為秦國之所以被稱為「暴秦」,就因為自商鞅變法以後,秦一直以斬敵首記軍功,軍功可升爵位,免田賦,所以秦軍無不以斬首為榮,有時甚至因爭敵首而自相殘殺。

有人統計過,滅六國過程中,秦軍單是直接斬首的人數,就接近兩百萬。所以,編造所謂呂不韋新政,只不過也是為了服務「始皇帝滅六國是為了解放六國人民」這個母題,真是用心良苦。

同樣,燕太子丹的戲份也篡改到讓人瞠目結舌,史載,其從小跟嬴政一起在趙國為質,共過患難。後來嬴政成為秦王,太子丹被派到秦國當人質,以為憑著老交情,能被嬴政當秦國人民的老朋友看待,不料嬴政非但不念總角之交,還對他百般羞辱,他逃回燕國,才有了找刺客殺嬴政的動機。

這樣有損嬴政光輝形象的史實,當然不能出現。於是,在《大秦賦》中,太子丹對嬴政的仇恨,竟是一場誤會引起的。他也不是被派到秦當人質,而是出使秦國,想跟秦國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料,呂不韋大權在握,在嬴政離開咸陽的時候,忽悠了太子丹,跟趙結盟,導致趙國攻打燕國,太子丹以為是嬴政忽悠他,侮辱了他,私自回國,歸途還碰見正趕回咸陽的嬴政,「我永遠永遠都不會原諒你的」,頭也不回地離去。撇下嬴政在後面一臉困惑、痛苦,那畫風,簡直就是兩個好基友,從成都浴室出來後鬧彆扭。

我就奇了怪了,這樣的劇情,怎麼不請郭敬明來導?

而作為一個為秦國統一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民的好相邦」呂不韋,當然也不能有太多負面戲。《史記·呂不韋列傳》中的「秦王年少,太后時時竊私通呂不韋」自然不能呈現,呂不韋雖然也多次進後宮見太后,但兩人只是保持一段純純的老朋友關係,坐而論道,為嬴政的健康成長、為秦國的繁榮富強而嘔心瀝血。而呂不韋見太后芳心寂寞難以排遣,才設計讓嫪毐假太監進宮……

最後,嫪毐跟太后私情被曝光,政變失敗被殺,《史記》上說,他跟太后生的兩個兒子,也被嬴政殺了——這麼不關愛下一代的事,當然不能由偉大的始皇帝來承當,於是,劇中嬴政一句「交由李斯處置」,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說實話,這麼為始皇帝洗地,段位比張紀中差遠了。《西遊記》原著,孫悟空為了激將黃袍怪,命八戒和沙僧將黃袍怪和公主生的兩個小孩帶到寶象國,當著黃袍怪的面從空中甩下,活活摔成肉餅。可張版《西遊記》電視劇,為了不影響孫悟空英雄形象,改成了摔兩個假小孩,完美。

同樣原因,《史記》中呂不韋被嬴政一封信羞辱後,被迫自殺,劇中就變成了呂不韋為了統一大業犧牲自己,而他自殺後,李斯落淚,嬴政痛哭,真是君慈臣忠,共同譜寫了一曲神聖的秦頌。

如此神編劇,始皇帝地下有知,還不得跳起來,封你個……封你個啥好呢,呂不韋是文信侯,嫪毐是長信侯,那你就微信侯吧。

這些也就算了,最雷人的還是,每到慷慨激昂處,就以全體群體演員45度仰望星空,合唱《無衣》來拚命煽情: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相比於《大秦帝國之裂變》中自編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無衣》出自《詩經·秦風》,唱起來更壯烈,更有說服力,更有文化含金量,更能踩中愛秦觀眾的淚點——可是,慢著,您以為《無衣》真是在歌頌秦國嗎?

那是一首諷刺秦康公不顧百姓死活、窮兵黷武的民謠好不好?

按照古代詩經研究權威之作《毛詩序》的解釋,《無衣》的主題乃是:「秦人刺其君好攻戰,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從戰國末年的毛亨開始,到東漢鄭玄、唐朝孔穎達等,都持續對《無衣》的諷刺說進行註解。

《大秦賦》的編導們,到底是真不懂、假不懂,還是不懂裝懂、懂裝不懂?

等我盲點開第47集,並原速看完時,突然一道閃電,把我雷得外焦里嫩。

47集有一場戲,妄圖篡位的野心家、大陰謀家嫪毐的反動叛亂集團被粉碎後,英明神武的嬴政在宮中正跟蒙恬謀劃統一大業,眼角一瞥,不遠處一個太監正在台階上跳廣場舞。始皇帝童心大發,放下天下大事,命蒙恬去看他在幹嘛。

蒙恬走過去,鏡頭給了太監特寫,一臉流量,旁邊打出兩個字:趙高。

咵嚓一聲,我差點從馬桶上摔下。困擾史家的千古之謎——趙高到底是不是太監,就這樣被《大秦賦》一錘定陰(《史記·秦始皇本紀》沒有直接說趙高是不是太監,只是說他有女婿)。

但是,真正電到我的,還是接下來蒙恬跟趙高一番問答。注意,前方高能:

蒙恬:你在這裡做甚?

趙高:嫪毐一黨為禍甚深,將這章台宮糟蹋得難以收拾,尤以這血漬最難以清除,血漬滲入石頭縫中,看似洗浄,但水一干,血漬又呈現出來。所以小人在這裡清理石階。

蒙恬:你叫甚名?

趙高:小人趙高。

蒙恬:你每日都在此地清洗?

趙高:是。

蒙恬:繼續吧。

於是蒙恬回去稟報嬴政,鏡頭一轉,嬴政跟趙高遠遠對上眼,從此,趙高就成為嬴政的近侍。

滅秦的真正黑手趙高,就這樣以一個洗地太監的身份出場。我把這一場戲,來來回回刷了十遍,然後無語問蒼天,唯有淚雙流。

再回想最近那麼多引經據典罵《大秦賦》的文章,我突然整明白了:以狗血劇情,掀起一股全國人民撿秦「屎」的風潮,讓始皇帝的暴君真面目暴露在更多的人面前,又夾雜著自己的歷史私貨,這,應該就是《大秦賦》編導對歷史最大的貢獻。

這份苦心,沒讀過初中課文《陳涉世家》的人,怎麼能看明白。

PS.話說為了寫這篇文章,《大秦賦》幾個字看的多了,老眼昏花,突然認不得這個「賦」,瞅來瞅去總覺得有點「賊」形。不禁啞然失笑,或許這個劇的主創者面對歷史高舉篡改之筆的時候,眼神也不咋好,於是乾脆認「賊」作「賦」。

點亮歷史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3fylXYBF7MU6wDEyi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