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都第六季了,還有人看

2019-11-01     刺蝟公社

不標榜價值,不定義對錯,是《奇葩說》六年來最大的堅持。


作者 | 周矗

編輯 | Tim

昨晚,《奇葩說》第六季剛一開播,就喜提14個新浪微博熱搜,#被肖驍說哭了#還擠進了熱搜前三。這也預示著,《奇葩說》再次創下了最長壽網綜的紀錄。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在五年前,沒有人想到,一檔打辯論的節目,竟然成了一檔改變綜藝市場的現象級綜藝。

2014年,橫空出世的《奇葩說》第一季,用近3億的總點擊量,宣告了「純網綜藝」時代的到來。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年輕人因為《奇葩說》,愛上了辯論與獨立思考,業內人士因為《奇葩說》,看到了綜藝市場的新曙光。馬薇薇、肖驍、顏如晶等風格迥異的辯手,更是在幾個月之間,完成了從素人到明星的蛻變。

隨後,一大批「純網綜」借著《奇葩說》的東風,如雨後春筍般長了起來。

然而,這並不是一條「旱澇保收」的賽道,一大批「選手」倒在了第一季中,苟延殘喘到二、三季的節目屈指可數。

在這條布滿荊棘的路上,「開朝元老」《奇葩說》「踉踉蹌蹌」,走到了第六年。

《奇葩說》為什麼這麼「長壽」?為了解開這個秘密,我在節目緊張籌備的間隙,見到了《奇葩說》監製牟頔。

不變就會「死」

《奇葩說》第五季播出之前,馬東給團隊定下的目標,是活到第六季。

到了第六季,這個目標又延續下來。「我們每一季討論的目標,都是能不能活到下一季。」牟頔對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說。

《奇葩說》這六年的路走得並不順風順水。

2017年6月,剛做完第四季《奇葩說》的米未意識到,節目已經走到了「生與死」的岔路口。

《奇葩說》第四季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所有的新節目都出來了,我們當時還沒有下一個IP,第五季對於我、對於公司來說,是生死大計。」

2017年,197檔網綜拉開了「超級網綜大戰」的序幕。《中國有嘻哈》開播僅四小時播放量過億,成為2017年的現象級綜藝。《吐槽大會》《明日之子》《放開我北鼻》等新「選手」也陸續跟上,加入了「爆款綜藝」大軍。

相比之下,《奇葩說》第四季卻在數據和口碑上有所下滑。客戶認同度、平台認同度、外部環境的變化、創新能力的挑戰,這些矛盾在第四季中,統一爆發了出來。

在第四季的豆瓣頁面,很多網友開始討論,這個節目還能不能做下去。

「高度套路,高度重複,高度單一。一辯立論要拋梗好笑。二辯要破招,抓對手邏輯漏洞。三辯要拋複雜的高級觀點+上價值。」豆瓣用戶「肖恩恩恩恩肖」認為,《奇葩說》陷入了套路化的困境。

為了活下去,第五季進行了一次痛苦的推倒重建。賽制大變,導師換血,辯題調整,老奇葩的鏡頭被減少,新奇葩的面孔越來越多。

《奇葩說》第五季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牟頔說,第五季像是做了一個新節目。

這一次,他們賭贏了。從流量數據上來看,《奇葩說》第五季的比第四季整整翻了一番還多。

據統計,第五季新用戶占比超過半數,微博討論量高達87.6億次,微信指數峰值突破283萬+,為同時期綜藝節目最⾼值。陳銘和詹青雲在「開槓」環節的神仙打架,貢獻了一場《奇葩說》史上最經典的辯論場面。

第五季的成功,讓《奇葩說》「活」了下來。

牟頔覺得,是「變」讓他們活了下來。「所有失敗的東西都是因為沒變化,而不是因為變化。只要變化了,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正向的刺激。但是當我們大部分自嗨,或是陷在慣性時,結果都會比較負面。」

於是,第六季又變了。

蔡康永、薛兆豐、李誕、羅振宇四位導師被「趕」下了場,親自帶隊打辯論;肖驍、顏如晶、黃執中等老奇葩又重回海選,和新奇葩同台開辯。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無論是導師,還是新老奇葩,他們都被不留情面地逼到了被淘汰的邊緣。在第二期的預告中,第三季BB King黃執中,還在「開槓」環節輸給了新奇葩,瀕臨淘汰。

牟頔認為,賽制的變化,是因為觀眾的審美疲勞來得越來越快。「想要提升10%的刺激,就需要50%的能量密度」。

第六季在辯題上也進行了調整。他們適當降低了情感題的比例,更側重於關注社會熱點現象。「第六季的每一道辯題,都來源於真實生活的困惑,並可以實際操作。」

開播當天下午,《奇葩說》官方微博公布了11道海選辯題。「正確的廢話還要說嗎」「要不要給部門新同事發喜帖」「該不該加入吐槽上司的局」,每一道辯題都透露著滿滿的生活氣息。

牟頔感覺,第六季又做了一個新節目。

六季以來,《奇葩說》一直在這樣的催變中成長。即使這個團隊做出了五季《奇葩說》和一季《樂隊的夏天》,牟頔依然不希望,團隊去借鑑之前的任何邏輯。

「如果未來有一天《奇葩說》不變了,就說明這檔節目已經看不到活著的價值了。」


《奇葩說》仍有堅持


10月23日,第六季「官宣」了四位導師陣容。第五季的導師李誕、蔡康永、薛兆豐留任,第四季導師羅振宇回歸。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很多網友跑到微博底下留言,「為什麼還有李誕?」在第五季,新導師李誕曾多次因「打斷辯手發言」「划水」被網友吐槽。

牟頔坦言,與其說他為什麼在,不如說他沒有不在的理由。「李誕是《奇葩說》的色彩和娛樂擔當。」

在第一期海選中,李誕戰隊收到了最多的加入申請。在其他導師的「洶洶攻勢」下,李誕揚言,自己是戰隊的「底線」。奇葩們也都紛紛提出,想要「鞭策」李誕。

李誕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不過,牟頔透露,這一季的李誕將會有非常驚艷的表現。「上一季的李誕,可能還沒有調整好對辯論的態度。別看他看起來放蕩不羈,但其實是個讀書人,他是年輕人中,難得有思考和知識儲備的人。」

薛兆豐和蔡康永的留任並不意外,一位可以為節目帶來經濟學的視角,一位則是節目的「定海神針」。

羅振宇是最後確定下來的一位導師。在思考導師人選時,《奇葩說》團隊想遍了所有可能的人選,但卻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新面孔」。

羅振宇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導師需要有兩個重要的能力,一個是知識儲備,一個是人格魅力,而且還需要有一些公眾認知。」米未團隊想來想去,還是覺得羅振宇是最合適、也是最安全的人選。

比起導師的「不變」,奇葩陣容則迎來了「巨變」。在56名奇葩中,新奇葩比例過半,有抖音網紅、狼人殺選手、脫口秀演員,也有哈佛學霸、創業公司老闆、外國留學生。

雖然多了新面孔,但第六季《奇葩說》的選角標準一直沒變。

「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能不能招人喜歡,打動人心。」牟頔說,這是一個有些感性的概念。

在選角階段,導演組們會集體坐在一起,給每一位選手進行綜合打分,很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作為觀眾,你會不會喜歡這個人?

《奇葩說》從不用「綜藝咖」「辯論咖」的標籤劃分選手,也不想選出下一個「肖驍」或「詹青雲」。能讓導演組興奮起來的選手,都是一個全新的類型。

肖驍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我們希望選手能夠明確知道自己是誰,為什麼來,身上最有魅力的地方是什麼,而不是去模仿。」

不變的,還有《奇葩說》的初心。

播到第五季,很多網友開始質疑一個問題,節目的重點到底是「奇葩」還是「說」?在他們眼中,《奇葩說》已經漸漸從嚴肅的辯論節目,變成了「撕逼脫口秀」。

不過,牟頔告訴我,從開播的第一天起,「奇葩」和」說「就沒分開過。

「《奇葩說》之所以能成立,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具備娛樂性的辯論節目,是兩者結合的產物。只要有一個東西不對,它就不是《奇葩說》了。」

作為一檔綜藝節目,《奇葩說》的價值使命很簡單,就是讓觀眾開心。而作為一檔內容產品,《奇葩說》必須給觀眾傳遞正向的情緒,才能延續生命力。

至於節目帶來的是思考,還是笑聲,牟頔覺得,這需要觀眾自己來解讀。「正向價值觀從不是《奇葩說》的預期。我們不想教導別人,也定義不了什麼是正向價值觀。我們就是一個綜藝節目。」

《奇葩說》的底層價值觀是包容。在這樣的底色之下,哈佛學霸詹青雲可以和一上來就8個論點的野紅梅同台比拼,新奇葩小黑也可以和「六季元老」肖驍一爭高下。

新奇葩 小黑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六季以來,《奇葩說》都在堅持做一檔非虛構的綜藝,所有的比賽結果都由現場投票產生。一場場充滿爭議的結果,既是觀眾選擇的結果,也是《奇葩說》對真實的尊重。

不標榜價值,不定義對錯,這是《奇葩說》的初心,也是六年以來最大的堅持。

年輕人才能做好年輕人的節目


2015年,辭去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的馬東,帶走了《奇葩說》的核心製作團隊,創辦了米未。

僅過了五個月,這家新興內容創業公司就獲得了A輪融資。

在過去四年里,米未陸續做出了五季《奇葩說》《樂隊的夏天》《飯局的誘惑》等多檔爆款綜藝。在綜藝市場對年輕受眾的激烈爭奪下,米未總是能敏銳地捕捉到年輕人的喜好。

米未抓住年輕人的秘密非常簡單,就是讓年輕人做年輕的節目。他們理解自己,就是理解年輕人。

《奇葩說》中有這樣一句話——「40歲以上的人請在90後陪同下觀看」。這句話是馬東想出來的,用這句話,他給《奇葩說》第一季定了一個調,這就是一個給年輕人看的節目。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十三邀》里,馬東對許知遠說,「一個70後的頭兒,帶著一幫80後,去給90後做東西看,不靠譜。」為了做好給年輕人看的節目,馬東甚至會適當遠離同齡人,和年輕人混在一起。

在米未的管理和製作流程下,年輕人擁有充分的創作自由。現在的《奇葩說》團隊主力,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製片人30歲出頭,導演都是90後、95後。

「米未每年都會校招,招人是我們的日常工作。」牟頔告訴我,米未會有意識地多招一些年輕人。

就在我的採訪之後,她還要親自跑去面試5位實習生。一旦通過面試和培訓,實習生就可以馬上進入節目組做導演。

牟頔相信,米未的年輕人是有能力、有智慧的,否則就是招聘出了問題。作為管理層,她要做的是招聘到優秀的年輕人,給他們樹立一個正確的目標,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並實時把控邊界。

「你的產品是你的組織做的,你最應該管理的是你的組織,而不是你的產品。如果這個團隊是對的,它的內容就不會錯。」

在米未的辦公區里,懸掛著很多標語,比如「不騙自己,不騙別人」 「團隊最重要」 「你表達的觀點與你無關」 「沒有人可以拒絕變化」「感覺疼的時候你在成長」。

這些都是米未的思考方式,同時也是米未的公司氣質。你可以經常在會議室里看到,一群人為了一個節目細節「吵」得不可開交。也可以看到作為創始人的馬東,被年輕員工「diss」的場景。

這家成立了近五年的創業公司,依然沒有設立具體的工作細則。你無法在上午11點之前,在米未見到上班的員工。因為每個員工都沒有固定的上班時間和上班地點。

把他們凝聚在一起的,是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奇葩說》第六季這個共同目標下,導演組的目標是節目質量,宣傳組的目標是話題流量,牟頔的目標是把控風險。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只要目標足夠大,足夠艱難,就不會有人懶散。懶散是因為目標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要幹嘛。人是正向的,你給他一個目標他會往前走,不往前走就請他離開。」

未來,米未的目標是探索更多的節目模式。據了解,《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正在緊張地籌備當中,將於2020年與觀眾見面。

當我問牟頔,為什麼米未能做出《奇葩說》時,她笑稱,是運氣好。正是這份運氣,成就了米未,也讓米未有能力成就了六季的《奇葩說》。

這家生活在變化中的創業公司,將帶著這份能力與運氣,繼續前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zUdJm4BMH2_cNUgTbs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