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了還困惑,用這四個字來「自救」,才能真正做到「四十不惑」

2019-10-26     琢磨君

文章作者:琢磨君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但白岩松則說:「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四十不惑,30歲是減法,40歲是困惑,不是不惑!我覺得現今這個時代40歲恐怕困惑是最多的。人一般到三十六七歲就開始困惑,我干這一切有價值嗎?有意義嗎?我到底要幹什麼?30歲的時候,你發現有很多幸福目標都是跟物質掛鉤的,但是四十不惑很難!」

那麼,人到四十,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消除困惑呢?《菜根譚》中說:「釋氏隨緣,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意思就說:佛家講求順應因緣,而我們儒家講究謹守自己的本分,「隨緣素位」 這四字口訣便是渡越人生苦海的救命浮囊。

因此,我們應該多學習老祖宗大智慧,40歲了還困惑,用「隨緣素位」這四個字口訣來自渡和自救,才能做到真正「四十不惑」!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這四字口訣的意思!

1、隨緣;

隨緣是一句佛教用語,它的意思是:人生不管是遇到逆境,還是順境,都要安心接受,順應機緣,順其自然。同時,面對逆境和順境有兩種積極態度:逆境時,調整好心態,正確面對,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走出逆境;順境時,心懷感恩與敬畏,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用盡,用這種心態去享福、惜福。

如此看來,隨緣和道家所說的「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意境相仿,都是告誡人們: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人生順境時,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如果得意忘形,狂妄自大,反而會滋生災禍,由福轉禍;人生逆境時,要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勤奮刻苦,便可化逆境為順境,由苦變甜。

道教和佛教都認為:由於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身心受到感觸叫作「緣」,因其緣而發生動作稱「隨緣」。如果沒有遇到緣分,我們就要多自我修煉,努力創造機遇;如果遇到了好的緣分,要加倍珍惜,並儘量幫助他人,普度眾生。

正如李嘉誠先生所說:「我12歲就開始做學徒,還不到15歲便挑起一家人的生活擔子。在沒有受到正規的教育,當時自己非常清楚只有我努力工作和求取知識,才是我唯一的出路。我有一點錢就去買書,記在腦子裡面,才去再換另外一部。到我今天來講,每個晚上到我睡覺之前,我還是一定的看書。知識不決定有財富的增加,但你的機會更加多了,創造機會才是最好的途徑!」

多讀書學習、努力工作就是李嘉誠先生的自我修煉、喜結緣分的最好方式。而當他功成名就後,經常去做慈善,便是藉助自己的好緣分,去幫助更多的人!這也是很多企業家或名人行善積德的最主要方式,而且越是行善,他們越可以延續好緣分。

歷史上,修為很高的人,大都懂得「隨緣」,隨遇而安。比如說,曾國藩遇到困境時候,他說:「人之處於患難,只有一個處置,盡人謀之後,卻須泰然處之」;一切都順風順水的時候,他又強調「求缺惜福,花未全開月未圓是最佳人生境界」,並且他在內心深處追求「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珍惜眼前緣分,但不過分奢求未來的緣分,而這便是真正的隨緣!

40歲以後,如果我們還感覺困惑,借鑑老祖宗智慧,用「隨緣」二字來自渡,便可真正做到「不惑」,身心富足,泰然而自得其樂!

2、素位;

「素位」一詞出自於《禮記·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意思是說: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並努力做好應當做的事情。用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便是:老老實實做人,本本分分做事,盡職盡責。

《菜根譚》中有句至理名言:「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清淡的飲食才是人間美味,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最幸福、最踏實的;而真正有德行、有成就的人,往往和普通人差不多,只是因為他們把小事做到了極致,做好、做專、做精了本職工作。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也解釋了「素位」的重要性,他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想要做天下的難事,先要做好眼前的容易事;想要做天下的大事,先要做好細小的瑣碎事。因此,聖人始終不去直接做大事,但最後反而能夠成就大的業績。

拿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來舉例,他在家書中教育子女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叧要在自己的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因此,他的子女們都在本職工作上腳踏實地、盡職盡責,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分別當選為院士,真可謂是「一門三院士,滿門皆英才」。

由此可見,真正偉大的人物往往都是平凡人物!只是因為他們兢兢業業,做好了本職工作,扎紮實實地做到了古人所說的「素位而行」罷了!所以說,我們40歲以後,如果依然感覺困惑,不妨借鑑一下老祖宗智慧,用「素位」二字來自渡,自立自強,便可真正做到人生「四十而不惑」。

結語:「蓋世路茫茫, 一念求全,則萬緒紛起;隨遇而安,則無入不得矣。」人生的路本是茫茫無盡處,如果有一個貪圖其全的念頭,就會引來其他無數個雜念生起。但是,能夠泰然面對所遇到的事物,真正做到「隨遇而安」,在哪裡都能悠然自得、自得其樂!

所以說,如果您40歲還困惑,嘗試用老祖宗的這四字口訣——「隨緣素位」來自救或自渡,便可真正做到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四十而不惑」!朋友們,您覺得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v-JCW4BMH2_cNUg_33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