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父母的過度溺愛,可能會讓孩子形成自戀性人格

2019-12-02   心理相先生


動不動就照鏡子,動不動就拍照、修圖,發朋友圈,然後進行自我欣賞,說話中總是帶有「我、我、我」……,如果你周圍有這樣的人,他可能陷入了自戀性人格。

自戀性人格對於一個人自我的成長和發展會帶來很嚴重的負面影響,是一種不健康的人格,他們只是身在其中不自知而已。

比如,自戀性人格會有這樣3種後果:

1、崇尚虛榮,貪圖物質,難以真正的快樂;2、自我認知發生錯亂,高估自己,不符合實際;3、損害人際關係,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構建的人際關係愈加脆弱。

自戀性人格的形成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父母的不當養育,比如過度溺愛

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過去經驗的集中展現,特別是小時候的經驗會成為一個人性格的底色,那自戀也不例外。

我有一個來訪者(心理諮詢中的求助者),她就因為自己的自戀人格遭遇到周圍人的排斥,工作也一直不順,不得已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她是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入職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運營工作。平常喜歡穿各種時尚的、昂貴的衣服,用蘋果的手機,喜歡自拍、發朋友圈,因為她認為這是她的追求,這是她對生活的熱愛。

我問她哪來的這些錢,你的工資夠花嗎?她說,這是她跟父母「借」的,她們家就她一個孩子,爸爸媽媽特別愛她,特別寵她。

緊接著她說,她有能力可以賺的錢,只是現在時間還沒有到,但是目前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畢業之後,很不順利,工作上和人際關係上有很大的問題。

小時候父母對她各種依從,各種讚賞。這其實就是她的父母對她就行了一種過度反饋,這種過度反饋使得她沒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認知。

而這種過度反饋最後以自戀的形式表現出來了,當走入社會之後,不可能四海之內皆「父母」,所以問題就來了。

網際網路背景下的明星、網紅效應

當然所有的自戀性人格,也不僅是原生家庭的緣故,還有當下的環境因素,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其他因素,比如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下,各種影視作品、廣告、以及短視頻、直播等各種視覺化的產品,使得很多人變得更加自戀。

不可否認有一部分人有著自戀性人格,這往往與其原生家庭中父母的養育有關,但是我們每個人潛意識裡也都有著一定程度的自戀傾向,網際網路的信息傳播更是激活和提高了這種自戀。

那麼有這樣的特質,生活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對於自我的成長和發展有何影響,我們又該怎麼樣應對呢?

至於造成的影響我們在文章開頭就介紹了3中不好的後果,即:

1、讓一個人變得物質化,偏愛虛榮。物質和精神其實是不可偏廢的,但是對於一個自戀性人格的人而言,她往往會走向一個過於追求物質的極端,因此就會犧牲掉很多精神上的東西。

比如用明星代言的產品,穿某個網紅推薦的衣服,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就是為了炫耀,甚至就是為了發朋友圈。而這些產品或者服務性價比往往並不高。

而為了滿足這些虛榮心,她可能卻每個月要分期付款。心理世界得不到豐富,變得越來越匱乏,更加重了在物質上去尋求認同感和歸屬感,由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2、21世紀是一個需要終生學習的時代,這樣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才能跟得上,但越來越自戀的人,是很難抱有謙虛的心態,積極的熱情去學習和提高自己的認知的,因為自戀的人最難的就是否定自己、打破自己,重塑自己的認知。

3、每個人都必須活在關係里,可關係里最忌諱的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但自戀人格的人卻屬於這一類,因此他們往往得不到好的人際關係。

那怎麼辦呢?首先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是屬於哪一類,是屬於小時候被父母溺愛,過度反饋造成的,還是受目前環境影響所致。意識到問題,找到問題的產生原因,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承認和接受自己的問題,多點謙虛,準確的看待自己和評估自己的能力。

當然如果你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路上就要學會拒絕,不要總是順著孩子,幫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幫他們積極地面對失敗,這更重要,因為畢竟人生路上,失敗遠比成功多!


每一個人都想成長和發展的更好,相先生的專欄《自我發展心理學50講》,從人性的各個方面,解析自我。諸如對潛意識、原生家庭、人際關係、情感親密關係、自卑、抑鬱、焦慮,不會拒絕別人,不願意麻煩別人等都有詳細論述,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