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為何願意花一億投資《白銀帝國》?晉商的發家史盡在於此

2020-09-22     軌道電影

原標題:郭台銘為何願意花一億投資《白銀帝國》?晉商的發家史盡在於此

曾經的台灣首富郭台銘在2008年投資了一部電影《白銀帝國》,電影的導演是郭台銘的朋友,話劇界很有影響力的一位女性姚樹華,這也是她的電影處女作。

郭台銘祖籍山西晉城,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初期,郭台銘投資本片,其中有兩層考慮:1、國際經濟一體化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與晉商的發家史有諸多的相似之處,通過拍攝這部電影,希望能夠帶給更多人關於化解金融危機的啟示。

2、郭台銘有一個精神情結,他一直希望能夠有一部能夠反映中國人商德的電影,而作為晉商的後代,「白銀帝國」恰恰滿足了他這種內心的需要。

《白銀帝國》第一幕「天地真大,人真小,人何以自處?」深刻雋永,故事講述了屹立於中國商界500年的強大商業集團「天成元」在清朝滅亡、八國聯軍侵華等內憂外患條件下家族傳承的故事。

影片改編自成一的小說《白銀谷》,小說中就以「天成元」票號為代表,試圖挖掘晉商從盛極一時到黯然退場再到東山再起的歷史成因和精神脈絡。

晉商曾是中國明清十大商幫之首,以運糧賣鹽起家,後來又創建了票號,商號不僅根植於全國,更是在巴黎、阿拉伯、莫斯科等地生根發芽。梁啟超如此評價晉商「鄙人在海外十餘年,對於外人批評吾國商業能力,常無辭以對。獨至此,有歷史,有基礎,能繼續發達之山西商業,鄙人常自誇於世界人之前」,由此看出,晉商在海外的地位甚至可以代表中國的商業形象。

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天成元這一名號,但小說和影片中的「天成元」故事卻是真實發生的,比如天成元以口外生意起家,口外總櫃在歸化(現為呼和浩特市)便是商號大盛魁的發家史,當年大盛魁正是通過販賣茶磚、馬匹、羊群等物品積累了數目驚人的財富。

康笏南作為康家的傳人,有四個兒子,老大信佛善良,老二暴戾兇狠,老三留戀紅塵,老四老實忠厚。

在所有兒子中,如果要選康家接班人,怎麼也不會選到老三,但隨著其他三個兒子陸續出事,老三成為唯一可以繼承的人選,這顯然是出乎康笏南意料的。

郭富城飾演的康老三如同《教父》中的邁克,看似最為柔弱,與世無爭,但當家族面臨危機時,他依然能夠挺身而出,成為獨當一面的「掌門人」。與邁克不同的是,康笏南在商業理念上與兒子有很大分歧。

康笏南認為「為富不仁」天經地義,既然老祖宗將家業傳到了這輩,那麼決不能毀於自己手中,於是他不斷暗示兒子,要找一個能力差而且犯過錯的人作為自己的幫手,他就是邱掌柜。而另一位能力、眼界都要強很多的戴掌柜應該擱置起來,因為功高震主,能力強往往不好管理,更不容易為己所用。

但這種觀點與康老三徹底相反,他在口外歷險時,發覺邱掌柜貪生怕死,這種人在危急關頭容易臨陣倒戈,而戴掌柜的能力足以應付亂世的掌控,考慮到清朝的岌岌可危,戴掌柜應該是自己不二的人選。

事實證明,康笏南看人相當的不准,邱掌柜最終真的吃裡爬外,勾結強盜把自家銀子吞了,驗證了康老三的判斷,這其實揭示了晉商發家的一個很重要因素:知人善任。

晉商的第二個成功要素則是商界歷練和沉浮,康老三的眼界其實和兩次遠行密不可分,一次他向北去了口外,一次他向南去了江南,這個過程與晉商的歷史完全一致,傳統晉商正是通過「走西口、闖關東、下江南」和「「挾輕資牽牛走四方」完成了眼界開闊和商業積累,由此形成了「博學、有恥、腿長」的特點,此次康老三沿著祖先的足跡,完成的就是對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晉商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重信義、講名節」,當局勢混亂,康老三勇於改革,他將把總號搬到了京城,又吸納小額存款用戶,將商業觸角延伸到普通民眾,正是商譽口碑的積累。

影片中康老三說「(民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正是晉商看中商譽的歷史再現。當政局飄搖,擠兌成風,康老三對父親說「我們的信譽是百年存下來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錢賺得回來」。而當他把祖先積攢的家業銀子從土地里挖出時,裡面有一封信,只寫了「仁義」二字。晉商講究「至誠至信,大義參天」,這是晉商的精神內核,也是郭台銘多年來的切身體悟。

影片中郝蕾飾演的英文教師杜筠青原本是康老三的女人,卻被老爸霸占,通過三角戀的形式揭示出人性的複雜以及慾望的貪婪,看似杜筠青造成了康老三的一意孤行,實際上,正因為心中有愛,才能體會到「家業傳承的重要性」,杜筠青為了愛情寧可拒絕同床、切除子宮,溺水假死,奔赴美國。這在當時是無法想像的。

康老三更是一個情種,甚至為了愛情可以放棄一切家業,想與杜筠青私奔,由此看出愛情的重要性和盲目性。

康老三用散盡家財保住了晉商的百年誠信,似乎與《喬家大院》原型喬致庸極其相似,這是一種致敬,也是一種超越。《白銀帝國》表現上是晉商衰落的一曲輓歌,但成也蕭何敗蕭何,得到了人民的擁護,東山再起之日還會遠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d7utXQBURTf-Dn5CqH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