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向你借錢時,熟記這三條原則,避免有借無還

2019-10-26     琢磨君

文章作者:琢磨君

關於借錢,民間有句俗語叫:「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那些好心借錢幫助朋友的人,往往借出去的錢很難要回來,還被人當成仇人。

因此,莎士比亞說:「不要輕易借錢給別人,也不要輕易向別人借錢;借錢給別人會讓你人財兩失,向別人借錢會讓你揮霍無度。」《羊皮卷》中說:「借錢給朋友,將以失去友情作為利息」。作家三毛說:「與朋友之間不要有金錢來往,不要借錢給朋友,如果借了,就不要求還。」演員周立波則說:「如果你不想和一個人交朋友那就問他借錢,如果你不再把一個朋友當作兄弟那就叫他還」。

由此可見,借錢不僅傷害感情,還會讓你金錢損失,最後落個「人財兩空」,傷心又傷財。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借錢」屬於一種常見的社交行為,既然無法避免,那就勇敢面對吧。當別人向你借錢時,熟記這三條原則,越早知道,越少吃虧,甚至可以避免有借無還!

1、救急不救窮;

何為「救急不救窮」?就是指:可以救助那些急需要幫助的人,比如治病就醫、天災人禍、各種突發事件等等;但是不能幫助那些人窮志短、好逸惡勞、好吃懶做的人。幫助了有急難的人,他人會感激你,並且他們可能發憤圖強,最終還上你的錢。但是你幫助不思進取的窮人,只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還會讓他們形成依賴感,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甚至最後演變成「斗米恩,擔米仇」。

現代社會的扶貧口號也是「扶貧不扶懶,幫困不幫愚」,即幫助有上進心的窮人脫貧致富,但不會幫助那些自甘墮落的懶漢。家勤則興,人勤則儉,永不貧賤!不怕家裡窮,就怕出懶蟲!所以說,即便是我們手裡有錢,或者關係再親,也要遵循「救急不救窮」的借錢原則,才能避免有借無還!

2、借親不借疏;

何為「借親不借疏」?就是指:可以借錢給關係親密的親朋好友,因為知根知底,對他的收入狀況也基本清楚,便於控制風險;但是最好不要借錢給關係疏遠或者距離太遠的親朋好友,因為對他們的情況不了解,他們借錢不還,或者人玩消失的機率很大。

比如說,平時就和你關係很一般的同學、朋友、同事,你不了解或者不認可對方人品,最好不要借錢給他們。剛剛認識沒有多久的朋友或同事,即使你們聊得來,也最好不要借錢給他們,因為有句老話叫「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還有就是,隔著一層關係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也不要借錢給這種人,因為麻煩很多。

最後就是,好久沒有聯繫你的人,突然找你借錢,也不能借錢給這種人。因為這種人的目的性很強,把朋友當成獵物,借錢不還的幾率也很高。所以說,熟記「借親不借疏」的原則,越早知道,越少吃虧!

3、借少不借多;

為什麼要「借少不借多」?主要是為了控制風險,也不至於因為借錢給他人,盡了哥們義氣,而讓自己日子過得狼狽不堪,還連累了家人。正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說:「銀錢則量力資助,辦事則竭力經營」,當我們借錢給他人時,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借,千萬不要「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但是幫助他人辦事時,可以全力以赴,毫無保留。

借錢給親戚朋友,也是一種風險投資,投資的是人脈,因此也要考慮風險。而且,我們最好能夠把風險放在第一位,千萬不能孤注一擲,說什麼「如果別人不還錢,就算是用錢認清了一個人」這樣的糊塗話。每分錢都來之不易,都需要聚少成多,你不愛財,財也不會愛你!

巴菲特是投資大師,大家都以為他喜歡做高風險高回報的事情,但是他卻說:「實際上,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我不會輕舉妄動」。由此可見,巴菲特做事情是把風險管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高利潤。因此,我們也要學習巴菲特的小心謹慎,借錢數額必須在自己承受範圍之內,即便對方不能及時償還,也不會給自己造成太大的經濟壓力。如果借錢的額度超出了你的承受範圍,則不能借。

結語:救急不救窮、借親不借疏、借少不借多,這三句俗語都是老祖宗根據生活實踐而得出的寶貴經驗,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好好學習借鑑。雖然時代變遷了,但是生活的本質、人性的弱點沒有多少改變,因此老祖宗的話依然是比較受用的!

當別人向你借錢時,熟記以上三條原則,避免有借無還。而且,借錢的這三個原則,我們是越早知道,越少吃虧!朋友們,您會借錢給別人嗎?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_-JCW4BMH2_cNUg_33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