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北大營

2019-06-05   史志花開

作者:王 軍 誦讀:吳 昆

轉眼離開軍營二十年了,每每回憶起穿軍裝的日子,總會熱血沸騰。

軍旅生涯是我一生的驕傲,軍營也是我人生的轉折點。而在北大營上軍校的那段生活更令我終生難忘。隊長、教員那「冷冰冰」的臉,那一起「摸爬滾打」的同學們,總在夢中縈繞。



原大連陸軍學院後勤訓練大隊,坐落於瀋陽市大東區北大營東路49號。北大營,一個富有傳奇故事的地方。1907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為加強對瀋陽的防務,修建了北大營。中華民國時期唯一海、陸、空編制齊全的東北軍精銳部隊第七旅就駐紮在這裡。歷史上著名的「九一八」事變就發生在這裡。

我們學校位於北大營一隅。我很榮幸,有在這裡求學的經歷。因為北大營的傳奇,我們這些學員也被增添了「神秘」色彩。當地人不知道學校名,只知道「北大營」,所以我們也就成了「北大」的學生。



在北大營的歷練,使我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後來轉業到地方工作,但在北大營的一幕幕時刻讓我魂牽夢繞。

隨著年齡的增長,回母校去看看的想法越來越強烈。二〇一六年五一假期時,終於如願回到了我夢牽的地方。

進了學校大門,母校已有了太大的變化。映入眼帘的是筆直的校內大道,兩側垂柳隨風輕柔的飛揚。沿著熟悉的道路一直前行,文體活動中心樓上軍徽閃爍,現代化的教學樓,機關辦公樓,學員宿舍樓……我們當年的學員隊的宿舍樓在哪啊?衛生所在哪啊?當年的教研室呢?曾經的一切都舊貌換了新顏。



繼續前行,到了我們的教學樓。當時我們實行「一票」否決制,考試不及格隨時有面臨退學的可能。一九九〇年我們於這裡開始軍校生活,不分白晝伏案苦讀,力求不讓自己掉隊。現在這棟教學樓已經停用,只能看看外表,原來的三角鐵玻璃窗換成了鋁合金的,透明度比以前的好,感覺也亮堂了許多。教學樓對我來說記憶非常深刻,每天「三點一線」教學樓—食堂—宿舍,都是在這裡度過的。

學校在原來印刷廠的位置蓋了兩棟新樓,一棟是階梯教室,一棟是學校辦公樓,去的時候恰逢上課時間,學員們排著隊伍,手提書包邁著整齊的步伐走向教室。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當年,和同學們大踏步的行進在學校的大路上。



轉眼走到曾經閱兵的大操場位置,我駐足停下。目光環視一周,當初種下的一棵棵小樹,今天已經長成參天大樹,投下片片綠蔭。訓練間隙,學員們可以在樹下的小石凳稍微休息。曾在這裡經歷兩個月的緊張閱兵訓練,「齊步、正步、跑步」的口號仿佛還在耳邊,在這裡摸爬滾打,留下了太多的汗水和淚水。經過艱苦的訓練,使我們從初進軍營的小戰士,轉變成合格的軍校軍官。

操場對面是當年學校機關辦公樓,現在已經改造成學員宿舍,門口的軍容鏡依然那麼明亮,我以軍人「立正」的姿勢站立5分鐘,回憶從前的感覺。值班戰士告訴我,這棟樓大約有400名學員居住。透過窗戶,我看到單人床,上下鋪,「豆腐塊」,還是那樣的整齊劃一。



我在這裡上學時,學校培訓的是基層連隊勤務排長、連隊司務長、營團財務部門出納員。軍隊院校改革後,這裡是廚師訓練隊。我想「能打仗 打勝仗」首先的條件就是吃飽、吃好。生活好,戰士們體質強,自然也就出戰鬥力。基層後勤也有很深的學問,一點一滴體現了領導對戰士們的關心、關愛。

穿上軍裝步入軍營是無悔的選擇,軍校生活更是我人生的轉折點,每逢回憶起這段經歷身心仍然充滿神聖感、使命感。如今雖已脫下軍裝,但我會始終以一名軍人的姿態要求自己,因為我曾經是一個兵。




作者簡介:王軍,中共黨員,供職於禹城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對文學、詩歌小有偏好,工作之餘喜歡用文字記敘普通的生活。「以詩抒情,以文會友」快樂每一天。

誦 讀 簡 介



誦讀簡介:吳昆,禹城潤禹水務有限公司員工,喜愛朗讀、唱歌,願意用聲音帶給大家快樂,用音色穿越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