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社交恐懼症」,可能我們會想到那些比較內向,不善於社交的人,而在如今這個社會,似乎越來越多的人都有「社交恐懼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由於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開放,人的智商也在逐漸提高,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的社交早已不是以前的交交朋友聊聊天這麼容易了。
現在的社交是需要一些技巧方式,要有智慧,要懂得分場合,懂得隨機應變的,不是說來就來的。
對於很多普通大眾來說,一提起社交有可能會有一種抗拒心理,如果正處在社交當中,會想早點擺脫這種狀態,特別是強求來的社交會讓人很不喜歡。
在很多人眼裡,社交已經變成了一種很浪費精力的事情,大家都儘量避免一些無效社交,更喜歡清凈自在。
都說人的年齡越大,就越不喜歡社交,其實不喜歡社交,也逐漸在年輕化了,越來越多的人無法被社會所理解,無法找到一個知心朋友,只能沉迷於各種社交軟體,沉迷於網絡的世界。
現實生活給了年輕人太多的壓力,面對無法擺脫的壓力和各種又無聊又麻煩的社交,還不如一個人獨處。
就好像我們在逛街購物的時候,最不喜歡導購和我們尬聊了,更喜歡一個人自由的去挑選商品;當我們看到半生不熟的人的時候,其實是不想打招呼的,也不知道怎麼打招呼比較合適,我們更希望遇不到所謂的熟人;在下班之後我們也不想和同事們去聚會唱歌,不喜歡喝酒,唱歌也不好聽,更喜歡回到家裡,躺在床上看看小視頻。
現在的年輕人更願意宅在家裡,電話不會響了,微信也不想看了,朋友圈更懶得翻了,他們不喜歡麻煩,不喜歡熱鬧,更喜歡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而且這樣的人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群人,這樣的群體也在逐漸擴大,這也是一種社會現象。
在一部手機就能滿足各種需求的年代,年輕人已經不再那麼需要社交了,對他們來說,社交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負擔。
也許只有脫離了社交,才能讓自己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不再有那麼多壓力。
作家周國平也說,我獨處的時候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一個人的時候真的很輕鬆,不用顧及這個顧及那個,這就是很多人不喜歡社交的原因。
現在的人不只需要工作,還有房子、車子、孩子、家人,所有的擔子都壓在身上,為了生活,從早忙到晚,白天要應付各種大大小小的困難和麻煩,晚上只會感覺到疲憊不堪。
回到家裡能躺著就不坐著,能睡下去就不想起來,哪裡還有什麼精力和時間去社交呢。
難得的個人時光,不如看看劇、刷一刷新聞、玩玩遊戲、看看八卦、娛樂一下,再好好睡個覺,一天裡就只有這點時間能夠解壓。
相對於社交,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白天在工作上就已經面臨各種社交了,晚上當然要好好放鬆一回,能免則免。
人們在不同的社交場合里要表現出不同的一面,面對領導、客戶的時候要很熱情,要奉承一些,面對同事、朋友的時候要假裝很聊得來,甚至在親人面前,也不能表現得太讓人擔心,要很懂事。
在人前,我們總是無所不能、無比堅強,表現出了一個成年人該有的樣子,可在人後,只能獨自脆弱、默默崩潰。
這個社會教會我們不能有獨立的個性,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行為和表現,我們一直在變換著不同的角色,很多時候我們都做不了自己。
想要做回自己,就必須脫離各種社交,只有這個時候才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們放鬆一下、肆意一回,大部分人熬的不是夜,而是想留給自己更多的時間。
盧梭說,社交場中的閒逸是令人厭惡的,因為它是被迫的,孤獨生活中的閒逸是愉快的,因為它是自由的,出於自願的。
對大部分人來說,拒絕社交才能回歸自我。
以前我們都以為要廣交朋友,要擴大自己的人脈,這樣對自己的事業才會有幫助,所以微信不停地加上了各種好友。
而如今我們才意識到,不是好友越多就叫人脈廣,交朋友也不能亂交,很多人的微信里有幾百幾千的好友,可是卻總是找不到一個可以隨時隨地聊天,說真心話的人。
在你失意的時候,無人理解;在你無聊的時候,無人陪伴;在你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人幫助,曾經那些和自己高談闊論的人,早已經消失不見了。
在微信的人海里,我們根本不知道誰是誰,別人沒有把自己放在心上,你其實也沒有把別人放在心上 。
如今人心太複雜,確實沒有幾個真心朋友,就算是現實生活中的同事或者家人,也沒有幾個知心人。
人的年齡越大,就越要看開和看淡,要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多沉澱自己,有時候放棄無效社交,也算是一種成長和智慧。
社交障礙和不喜歡社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要分清楚自己屬於哪一種。
其實每個人在陌生的場合或者接觸不熟悉的人,都會有一種緊張和不安的感覺,比如小時候要面臨被迫當眾演講和表演,長大後要面臨各種考試和面試,這種場合大家都會有一種焦慮和擔心,害怕出錯,在人多的時候,也害怕自己當眾出醜,這些都是正常現象。
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有一個自我適應的過程,等到適應了就能恢復正常。
而真正有社交障礙的人,是有一點心理疾病的,他們是真的恐懼和害怕,而不是不喜歡社交,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總有一種自卑的心理,他們害怕與人打交道,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精神上的緊張感很強烈。
我們要弄清楚自己是不喜歡社交,還是有社交障礙的心理問題,如果是心理疾病,那麼就要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和引導了,如果只是單純的不愛社交,那麼就不必懷疑自己。
在這個年代,少一些社交也是好事,這樣才會多一些時間去提升自己,認識自己,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生活有時候需要做減法,減少社交也不失為是一種好的生活方式,只要不影響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
----END----
作者簡介:土生土長的南方姑娘,用樸實的文字寫走心的文章,與你一起談情感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