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一個人在30歲的年紀就應該有所成就,如果依然一無所成,那就是太失敗了,要麼是沒有能力,要麼是安於現狀,不想努力,其實30歲還沒有成績的人,不必懷疑自己,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
30歲的年紀,還一事無成,很容易產生焦慮,事業受挫、遇到瓶頸期、找不到對象、創業失敗、壓力太大,這樣的人到處都是,30歲有這樣的情況也屬正常,所以我們不必焦慮。
如今80、90後都已經步入而立之年,但還是有非常多的人,沒有什麼成就,光是買車買房也只是在少數,而且大部分都還著貸款,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房沒車沒存款都是非常正常的。
甚至還有人欠著外債,還有人要養著有病的父母,無論是在事業還是人生上,有成績的人非常少。
如果你沒有專業的技能和知識,是很難有高收入的,大部分成年人的工資是很低的,月薪不到一萬的都很正常,普通的大學生,一個月2000~3000的工資也比比皆是,更何況是那些沒有上過大學的人。
已經30甚至30歲以上的人,不是每一個人都上過大學,很多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出身,大部分人走出社會,只是為了生計,而做著不喜歡的工作,或者與專業不相關的工作。
剛步入社會的前幾年,不會有什麼職業方向,先為了生活再去規劃,就算你有自己的想法,你必須服從於現實,不是你想做什麼職業就有什麼職業,對普通人來說,所謂的工作不是為了什麼夢想,而是將就著為了生存。
剛開始幾年裡都是積累經驗和學習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有所成就,很多人也頻繁地換工作,找不到方向,在30歲的年紀,想要做上管理層,有一定的成績,那是異想天開。
很多人在30歲之前是不會考慮那麼多的,總以為時間還長,可一晃就30歲了,這時候才會更加迷茫,更加焦慮。
其實30歲還一無所成的人,滿大街都是,我們沒必要給自己設限,認為自己一事無成,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的一生就快完了。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
簡單來說,就是人格上的獨立,而不能理解為「成家立業」,子曰:不知禮,無以立。所謂「三十而立」,應該理解為「三十而知禮」。
我們對「三十而立」,有很多的誤解,認為人到了30的年紀就應該成家立業,有所成就。
其實我們應該先有人格的獨立,先對自己以及社會有一種自覺性的、獨立性的、內在和外在統一的認識,才能夠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即所謂先立身再立業。
大多數人在社會上要先奮鬥好幾年,才能有這種獨立的意識,才對人生有一定的規劃,就拿普通大學生來說,從畢業到30歲,這6、7年的時間裡,都需要不斷地歷練,才能成長的,從年輕到成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前兩三年,大部分人都是為了生活,後幾年才能找到職業方向,如果再談個戀愛,結個婚就耽誤了很多時間,在30歲還一事無成的太正常不過了。
很多人到了30或者30以上的年紀,覺得自己一無所獲,感覺到迷茫或者焦慮,還會把自己一無所成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父母,抱怨父母沒有給自己提供一個好的環境和資源。
比如自己找不到對象,就抱怨父母不能給自己買房,提供經濟條件;比如自己在事業上受挫,又抱怨父母沒有讓自己讀更多的書,抱怨父母出身卑賤,無法提供好的成長環境;甚至有的人也會抱怨父母年紀大,身體不好,拖累了自己。
《溝通的藝術》一書中說:人們評價自己往往比評價別人更為寬容,當別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將問題歸咎於對方個人因素,而當自己遭遇不幸時,我們就將問題歸咎於外在因素。
我們總是習慣把自己的不夠成功歸因到一些外在事物上,比如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家庭和環境,又把別人的成功,歸因於別人是靠運氣、靠背景、靠人脈、靠父母等等。
當我們到了30歲的年紀,還是無法做到有成就,那就更不應該抱怨自己的父母,其實父母和我們是一樣的,他們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我們更應該能夠去理解父母,而不是怪罪他們。
也有很多人成了家,生了孩子之後,就對自己沒抱有什麼期望,覺得自己一生就這樣了,然後把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或者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有過度的期待,總是強迫孩子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按照自己設想的人生軌道去走。
我們不應該過早的自暴自棄,30歲的年紀,只是人生的一半,這個時候更應該努力一些,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而不是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我們自己都那麼辛苦了,為什麼還要去抱怨父母,逼迫自己的孩子?
每一個年齡段都有他的苦,我們不應該覺得別人比自己輕鬆一點,對於自己的家人,更應該給予理解和支持。
羅曼羅蘭說,只有把抱怨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
我們有空去抱怨,還不如讓自己更努力一點。
人們總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如果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一直在努力,但還是沒有成績,人到中年也不應該放棄自己,不要變成「老大不努力,一生徒傷悲」,不要到老年的時候後悔自己曾經不努力。
30歲的年紀,不算什麼,這時候再去考慮人生,再去找到人生規劃和方向也不晚,找到了方向再去努力,也一樣會有所成就。
其實很多成功人士都已經一大把年紀了,大部分人在30歲才開始有所行動。
馬雲在30歲的時候還在大學當老師,兼職創業當翻譯;馬化騰30歲的時候碰上網際網路泡沫,到處求人拉投資;萬達的王健林在30歲的時候還在在職讀書。
我們看到的成功人士在30歲的時候都還寂寂無名,和我們普通人一樣,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做著普通人的事。
當他們有成就的時候都已經年過半百,有的甚至到了晚年才有所成就。
實力派演員倪大紅就是在59歲的時候才憑藉熱播劇《都挺好》被人們所熟知,在這之前,他一直是一個無名之輩,他在1991年就出道了,在20多年的演藝生涯里,他一直默默無聞的演戲,雖然中間也獲得過一些獎項,但並沒有大紅大紫,直到今年因「蘇大強」一角被觀眾津津樂道。
倪大紅也算是晚年才有所成就的,特別是對於一個演員來說,要被觀眾熟知和認可是非常難的,在他30歲的時候,他才剛剛出道。
著名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是在30歲左右的時候才開始寫作;《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到30歲以後才有了創作的打算,在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遊記》的創作,據說吳承恩正式寫《西遊記》已經是72歲高齡,於82歲離開人世。
不管是30歲還是30歲以後,只要你有自己的目標,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懂得去改變,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這時候再努力也不晚。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一個人有沒有成就不在於年齡,而在於你的性格,性格決定你的未來,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去改變,那麼20歲、30歲也都是一樣。
對很多人來說,30歲才算是一個轉折點,這時候再去規劃、轉行或者創業才比較現實。
其實無論我們處在什麼年齡階段,有沒有成就,有沒有成功,都要正面看待這個問題,不要懷疑自己,也不要總是焦慮不已。
我們都是普通人,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能夠同時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只要其中一項做得好,就已經是很不錯了。
況且人生總有很多變數,很多人在30歲之前要不斷地試錯,走了很多彎路,才逐漸看清自己的方向,等到有了目標,已經到了30歲,這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努力過,不辜負自己就行。
最後附上哲學家尼采的一段話:尊敬一事無成的自己,就有改變現實的力量,決不可妄自菲薄,那樣只會束縛住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一切從尊敬自己開始,尊敬毫無成就的自己,尊敬一事無成的自己,將自己當人看。改變生活方式,能讓你更接近自己的理想,也能讓你成為他人學習的榜樣,還能大幅拓展自己的潛力,得到達成目標的力量,唯有尊敬自己才能活得更精彩。——《權力意志》。
----END----
作者簡介:土生土長的南方姑娘,用樸實的文字寫走心的文章,與你一起談情感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