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最近,騰訊一檔真人秀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從學校請了八名法學實習生去律所實習一個月,爭取兩個轉正的名額。
這裡面有一位西南政法大學的才女鄧冰瑩很快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說起來,她也是熬夜通宵做了充足的準備,卻依舊屢屢和第一失之交臂。
她向室友傾訴說:「明明每天拼盡全力,可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做好,真的太難了,上班都這麼累嗎?」
事實上,鄧冰瑩遇到的困惑,是很多職場新人共同的困惑,那就是,明明在一份工作中,我已經精疲力盡似乎盡到了最大努力,但不知為何,結果和自己預期的依然存在很大差距——有人就開始質疑自己的努力,看不到希望而迷茫,最後,就會失去工作的熱情,無法獲得想要的成長。
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真正拉開職場差距的,並不是一味的埋頭努力。
一、
「老師,快和我說說,有沒有那種不需要和人打交道薪資還不錯的工作?」
曾幾何時,我和工作室的諮詢師收到過不少類似的問題。
其中,王老師有個回答讓人忍俊不禁:「殯葬化妝師了解下?」
玩笑歸玩笑,現實中,很多工作尤其是剛入職場時的工作,多數是比較瑣碎的,這個時候,作為職場新人而言,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通過一件件、一樁樁的小任務,磨練和提升全面能力。
為方便說明,我們謹以《令人心動的offer》這檔節目中鄧冰瑩過往的表現為例。
為了更好地理解後面的文章,我們先普及下能力三維度。
- 我們說的能力,常常涵蓋三部分內容,分別為知識、技能和才幹。
知識指的是一個人的專業背景、學歷、證書等,這些代表了一個人懂得哪些知識;
技能指的是一個人能做什麼,處理怎樣的問題,包括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
才幹指的是這個人的性格、特質及品質維度。
二、
我們姑且用這三個維度分析下鄧冰瑩的能力情況。
1、知識維度;
據相關資料顯示,鄧冰瑩是2015年考上的西南政法大學,今年剛畢業,是第九屆世界華語辯論錦標賽冠軍。
毫無疑問,從知識維度來看,她是沒問題的;
2、能力維度;
以《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三期為例,實習生鄧冰瑩和梅楨的委託人是一個遇到婚姻問題的女士:這位女士和一個男人在拉斯維加斯結婚,後發現對方早已在國內結婚,她要求以「騙婚」為由向對方索賠300萬。
從專業技能的角度來看,率先提問的鄧冰瑩一直在冷靜地梳理案件和給予法律解釋,這一點沒有問題,也就是說,鄧冰瑩的表現還是證明了自己是具備做律師的專業技能的。
問題恰恰出在通用技能方面,這部分後面具體分析。
3、才幹維度;
僅憑鄧冰瑩在節目中的表現是不足以評判才幹部分的,所以這部分暫且不做討論。
從《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三期鄧冰瑩的表現來看,正如事後王律師和她分析的那樣,說她主要犯了「不會換位思考」的錯,導致詢問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三、
那麼,到底怎樣的詢問才是有效的呢?
或者說,我們又該如何提升這部分能力呢?
一)、通過閱讀相關書籍,獲得間接經驗;
毋庸置疑,書本是我們獲取經驗的重要途徑,因為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我們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去獲取直接經驗,因此,書籍作為最主要的介質,可以有助於我們學習到間接經驗,從而通過實踐不斷運用和強化,最終內化成我們自己的能力;
例如,光是溝通這個能力,市面上就有不少經典的書籍都可以拿來參考。
就拿比較經典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為例。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話——
- 「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那麼,正確的傾聽步驟是怎樣的呢?
結合《非暴力溝通》和《關鍵對話》,有人總結出三個步驟:
1、真誠地聽,不要給任何反饋;
很多人在遭受痛苦時,要的並不是安慰甚至也不是建議,而只是需要一雙耳朵,不帶任何分析和判斷,靜靜聽自己訴說就好;
《非暴力溝通》一書是這樣描述的——
「試圖分析問題妨礙了我們與他人的聯繫。如果我們只關心別人說了什麼,並考慮他的情況符合哪種理論,我們是在診斷人——我們並沒有傾聽他們。」
所以,傾聽的第一步,恰恰是放下所有的分析和評判,只安靜地傾聽對方就好。
2、讀懂他人真實的感受和需要;
當別人已經傾訴完,我們不必急於回應,《非暴力溝通》給出的建議如下——
不論別人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
- A、 觀察
- B、 感受
- C、 需要
- D、 請求
3、給予正確的反饋;
當我們完成了上述兩步之後,我們要主動給予反饋;通過反饋,我們才能知道我們的理解是否正確,對方才能對我們不正確的理解給予糾正。
而在反饋層面,最好的方式應該是「詢問式」的,即用疑問句向他人給予反饋,便於他人做出必要的糾正或補充。
二)、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驗證;
通過上面的正確步驟我們不難發現,第三期《令人心動的offer》中實習生和當事人的對話,顯然是不夠專業的。
1、 傾聽環節;
實習生何運晨在聽委託人講述的時候,他的注意力沒有放在事實本身,而是關注這個行為適用哪條法律法規。
也就是說,他看到的只是法律,忽略了法律背後的人——委託人真實的想法和訴求;
2、 讀懂他人需要和訴求環節;
在鄧冰瑩這裡,她在這個環節做得不太好,在剛和婚姻受害者接觸的時候,她似乎沒有察覺出這位女士還沉浸在痛苦的情緒里,而是一味地按照自己想要搜集的信息進行直接表達。
她的問話顯得非常生硬且讓人感受不舒適——
「中途的時候他有帶你去過他的家裡嗎?有見過對方父母嗎?」
「他有沒有帶你見過他的朋友,他的朋友當時有沒有提及他可能已經已婚的這些事實?」
「所以他已經結婚的事情,你一直都不知道的?」
一開始委託人還能正常回答,聽到這個直接崩潰了,哭著說:「我要是知道,我怎麼可能跟他結婚?!」
最後當事人直接表示:「我不想再回憶這些東西了」。
很顯然,鄧冰瑩的對話方式讓對方產生了牴觸心理,這就是在這個環節欠缺正確的方法,導致用力過猛,達不到預期效果。
3、 反饋環節;
在《令人心動的offer》里,何運晨給到委託人的反饋更像是一個「負面教材」——他在委託人講述時很容易插話,導致談話氛圍很尷尬。
事後金律師說,你有沒有認真在聽,對方是能夠感受到的。
四、
通過上述分析,不知你對通用能力是否有了進一步了解了呢?
事實上,絕大多數崗位,專業知識和技能只占據一部分,還有相當一部分考驗的恰恰是通用能力——後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你的專業技能能否更好地發揮,能否順利地推進事情的進展,等等。
而如果一個人無法認識到通用能力的重要性,一味死磕專業能力,無疑會進入一個「死胡同」且悲憤不已——TA會認為同事不如自己、客戶水平太Low、領導不過爾爾......
在沒有認識到真正的問題之前,TA會換了一份又一份工作,在走了一圈彎路之後,TA的困惑依舊,成長依然緩慢。
所以,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真正優秀的人,不但注重打磨自己的工作能力,還會注重提升社交情商、上下溝通、時間管理等綜合職場技能——在自己的知識之外,拓展我們的外延知識體系。
如此,我們才能獲得全面的提升和成長,才能談及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才能迎來不那麼被動的30歲。
以上。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