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道教與皇權雜糅的獨特文體

2020-04-05     吳足道


青 詞


青詞,又稱青辭、清詞,亦名綠章,是道教齋醮時敬獻天神的一種奏告文書,它起源於唐,盛行於宋、元、明時期,衰落於清朝,在道藏、正史、筆記、小說、文集、詩集、金石碑刻、方誌文獻中有所保存。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體降人材。」龔自珍的這首《己亥雜詩》公眾耳熟能詳。你一定想不到,它是一首詩體青詞。青詞,又稱青辭、清詞,亦名綠章,是道教齋醮時敬獻天神的一種奏告文書,它起源於唐,盛行於宋、元、明時期,衰落於清朝,在道藏、正史、筆記、小說、文集、詩集、金石碑刻、方誌文獻中有所保存。



之所以被稱為青詞,是因為道教貴在青色,「青者,東方之色,始生之炁,紙所以用青也」,所以將內容寫在青藤紙上。青詞由腦詞、陳述、祈願、誓誠等幾部分構成。腦詞指四六文的開頭部分,陳述與祈願是青詞的主體,陳述部分先闡明青詞的緣起,其次描述青詞所要祈禱的儀式,包括儀節名稱、規模及相關內容,祈願則多以「伏惟」或「伏冀」開頭,代齋主陳述願望,也是希望神靈所庇佑的內容,一般依照科儀的不同而不同,最後一部分是誓誠,表示將誠心修奉,以答玄恩,如「永遵妙道,仰副玄慈」。部分青詞沒有誓誠,僅以「不任」或「謹詞」結尾。


01

青詞的歷史演變


青詞始見於唐太清宮齋醮,最早記載於《翰林志》,其成書於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凡太清宮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朱字,謂之青詞。」青詞又見於杜佑《通典》卷五十三《老君祠》,載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四月敕:「自今以後,每太清宮行禮官,改用朝服,兼停祝版,改為清詞於紙上。其告獻辭及所奏之樂章,朕當別自修撰,仍令所司具儀注聞奏。」


唐代楊鉅有《翰林學士院舊規·道門青詞例》一卷,說明唐代翰林學士院有撰寫青詞之責。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改長安祭祀老君的玄元皇帝為太清宮,宮中供奉老君玉像和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聖像,太清宮實際上是皇室的家廟,一般在太清宮舉行祭祀。



唐代傳世的青詞並不多,張海鷗先生統計,唐代流傳的青詞數量為248首,白居易、封敖、沈亞之、陳敬瑄、崔致遠、吳融、李賀等有少量青詞作品傳世。李賀曾作一詩體青詞《綠章封事為吳道士夜醮作》:「青霓扣額呼宮神,鴻龍玉狗開天門。石榴花發滿溪津,漢女洗花染白雲。綠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馬蹄浩無主。虛空風氣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塵土。金家香弄千輪鳴,楊雄秋室無俗聲。願攜漢戟招書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除了本身青詞數量不多外,唐代明確以青詞命名的也不多。在其它宮觀舉行的齋醮則根據具體的科儀,分別命名為齋詞和醮詞,三者之間存在明確區分。齋詞、醮詞是齋儀、醮儀中使用的文書。齋側重於內心,外部陳設乾淨,內部心無二物。醮則側重於外在,「陳設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杜光庭是唐五代著名道士,道教科儀的集大成者,他修訂齋醮科儀,將道教靈寶齋法與正一醮儀融匯一壇,青詞成為必讀之文。他的228首青詞內容豐富,辭彩贍麗,是宗教和文學結合的產物。


杜光庭


杜光庭以後,青詞走出玄門,進入文學領域。宋代青詞創作大盛,朝廷以至閭巷,所在盛行。初步統計,《全宋文》等書籍中留有青詞作品的有99人,現存宋代文人別集中含青詞的約有七十餘部,宋人留有青詞作品1423首,其中不乏宋真宗、夏竦、蘇軾、蘇轍、歐陽修、黃庭堅、周必大、王安石、陸遊、葉適、秦觀、真德秀、楊萬里等名人的青詞。


比如歐陽修45首,蘇轍28首,王安石26首,蘇軾19首……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在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在徐州任知州時,就撰寫了一首《徐州祈雨青詞》,其中的「朝階齊寸雲,暮洽千里。使歲得中熟,則民猶小康」體現了他愛民如子的情懷。


宋代青詞在內容上逐漸日常化。有祈求家宅平安的,如張綱《醮新宅醮詞》;有祈求仕途的,如秦觀《登第後青詞》、黃公度《赴官設醮青詞》;有為過世親人祭奠超度的,如葉適的《代子設醮青詞》、《大祥設醮青詞》、《謝恩青詞》;甚至出現了仲並作生朝青詞及《為湖州妓楊韻生日作醮詞》的遊戲筆墨。


秦觀的《登第後青詞》就是慶祝自己登第所作:「竊以,天運至神,固不期於報效;群生多故,實有賴於祈禳。敢伸悃愊之私,仰瀆高明之鑑。伏念,臣生而固陋,長更屯齊。奔走道途常數千里,淹留場屋幾二十年。既利慾之未忘,在過衍而奚免;深懼風霆之譴,竊萌豺獺之心,乃與母親戚氏,爰自往年,願修醮事。今則猥塵科第,叨預仕途。豈微軀之克堪?皆造物之冥賜。輒取甲寅之歲,只就海陵之宮。依按靈科,酬還素志。伏願上真昭答,列聖顧懷。增壽考於慈親,除禍殃於眇質。私門安燕,無疾病之潛生;官路亨通,絕謗傷之橫至。臣無任」。


金、元兩代也較為盛行青詞。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金完顏永濟敕中都太極宮提點李大方,於崇慶改元春上七日,在太極宮設羅天大醮三晝夜,皇帝御署青詞。元憲宗四年(公元1255年),憲宗親署密詞9通、玉簡3面,名卿士大夫皆有贊詠,佳聲和氣,傾動京邑。


明初則對青詞的限制極為嚴苛。《明太祖實錄》中命令禁止道士設齋不許拜奏青詞,否則治以重罪。這種局面到了明朝中後期才有所改變,青詞再次興盛起來,甚至進入了政治領域,出現了著名的青詞宰相。



明代第一個要求撰寫青詞的皇帝是明英宗。上諭內閣臣李賢曰『近聞空中有聲,此必上天譴告。必命真人張元吉祈禱之,卿可為青詞進來。』賢曰:『禱之亦可,然尤須自省以回天意。』上曰:『然。』孝宗時,撰寫青詞之風日盛,以致有人奏曰「奏青詞咒詛於便殿」。孝宗將李孜省、鄧常恩、趙玉芝、凌中、顧玒、顧經、曾克彰、黃大經、江懷、李成等作青詞之輩置諸重罪。明代嘉靖皇帝信奉道教,不但廣建廟宇,而且舉行各種齋醮儀式,並由大臣們進撰青詞。


顧鼎臣「進《步虛詞》七章,且列上壇中應行事,帝優詔褒答,悉從之。詞臣以青詞結主知,由鼎臣倡也」。詞臣李春芳、嚴訥、郭朴、袁煒等爭相邀寵,進獻青詞,「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閣」,時謂李、嚴、郭、袁為「青詞宰相」。除此之外,歐陽德、夏言、嚴嵩、翟鑾、徐階也因為善撰青詞而獲信任。


其中袁煒(1507~1565年)是浙江慈溪人,字懋中。袁煒10歲習八股文,讀書過目則成誦。17歲補縣學生,熟讀經史,以博雅稱冠一時。因為他才思敏捷,嘉靖皇帝常常在半夜,命閣臣撰寫青詞。每當此時,袁煒舉筆立就,而且最為工巧,最合嘉靖皇帝的心意。據沈德符稱,嘉靖朝最受讚譽的一篇青詞,就是袁煒撰寫的。


文曰:「洛水玄龜初獻瑞,陰數九,陽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丹鳳兩呈祥,雄鳴六,雌鳴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於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


青詞到了萬曆年間趨於衰落,沈德符描述當時情況:惟世宗奉玄,一時撰文諸大臣,竭精力為之。如嚴分宜、徐華亭、李餘姚,召幕海內名士幾遍,爭新斷巧,幾三十年。其中豈少抽秘騁升可垂後世者。惜乎鼎成以後,忌諱不言。然戊辰庶常諸君尚沿余習,以故陳玉壘、王對南、於谷峰輩,猶以四六擅名。


此後遂絕響矣。又嘉靖間倭事旁午,而主上酷喜祥瑞,胡梅林總制南方,每報捷獻瑞,輒為四六表,以博天顏一啟。上又留心文字,凡儷語奇麗處,皆以御筆點出,別令小內臣錄為一冊,以故東南才士、縉紳則田汝成、茅坤輩,諸生則徐渭等,咸集幕下,不減羅隱之於錢鏐,此後大帥軍中,亦絕無此風矣。



清朝青詞徹底走向衰落,特別是到了清朝乾隆,青詞更受壓制。乾隆四十年(公元1776年),有人將《永樂大典》散篇進呈乾隆批閱,裡面有宋劉岐《學易集》十二卷。其中有青詞一體,乾隆認為青詞非斯文正軌,令人刪去。雖然清代統治者鄙視青詞,但仍有文人撰寫青詞,並將其收入個人文集,如賀裳《蛻疣集》中便收錄了他的《祈雨青詞》、《謝雨青詞》等。


文體學專著方面,清代吳曾祺《文體芻言》有「青詞」條。清代龔自珍一生困厄下僚,48歲時因不滿朝政,辭官南歸,路過鎮江觀看玉皇儀式,為道士撰寫了一首詩體青詞,這便是開頭那首《己亥雜詩》。


02

青詞的特點


《四庫全書總目·聖諭》中多次提到「青詞一體乃道流祈禱之章,非斯文正軌」、「跡涉異端」,然而青詞作為一種文體,經歷了這麼長的時間,確有其特點。


謝罪、禳災和保佑平安,是道教齋醮的基本功用。因此從內容上看,青詞主要是謝罪、禳災、保佑平安。《上清靈寶大法》云:「為國消災,為民祈福,拔濟師友,普度幽魂」,但是青詞在齋醮過程中,側面反映了國情與生活狀況。如有的青詞反映國家兵連禍結,民生凋敝:「臣封疆之內,干戈逾年;野廢農蠶,人罹塗炭」。


有的青詞雖然是替齋主所寫,卻能考慮到齋主所遭遇的種種困擾:「德有愧於天地,敢辭屢請;道無私而應物,豈間微減」。青詞的內容還具有宗教神秘色彩。一般人對道教的文書很難看懂,而作為齋醮科儀中敬獻天神的齋醮詞,則更難讀懂。青詞的宗教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神秘化。如「洞裡之玉樓金闕,塵俗難窺;人間之古殿荒台,蹤跡易度」就充滿神秘氣氛。二是儀式性。如「是敢依明科,選求良日;列詞備信,拜奏章文;請天官吏兵,降鑒營護」就說明了齋醮的各個程式。



從青詞語言手法看,青詞文辭華麗,講究對仗。青詞的形式是駢體文,駢體文講究對偶、鍊字、音韻,追求詞章華麗。青詞在形式上有四四對、四六對、六六對、六四對等。如蘇軾「介萬壽之無疆,錫五福之純備」。明代沈德符評價青詞「四六雖駢,偶余習,然自是宇宙間一種文字。今取宋人所構讀之。其組織之工,引用之巧,令人擊節起舞」。

從青詞的書寫要求看,青詞書寫要求嚴格,強調一氣呵成。《上清靈寶大法》、《靈寶玉鑒》、《道門定製》、《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等道經都有書寫青詞的格式。宋蔣存與《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一《青詞格式》中載有青詞的寫作要求:


須用上等青紙,勿令點污穿破。如紙薄,即將兩幅背之。高一尺二寸,只許用一幅,通前後不過十七行,行密無妨,當令後空紙半幅。自維字之後平頭寫之,上控八分,下通走蟻,行不拘字數,但真謹小楷為妙。如啟聖后下文不得過十六句,當直指其事,務在簡而不華,實而不蕪,切不可眩丈,瞻飾繁藻,惟質樸為上。


書詞紙不得令飛落床蓆及地上,仍不得今衣袖等沾拂詞文。凡書詞之時,當入靜室,几案敷凈巾,硃筆朱盞,勿用曾經掩穢之物,口含妙香,閉氣書之,不得以口氣動文,寫未乖不得落筆及與他人言語,仍不許隔日書。下臣字不得在行頭,行內不得拆破人姓名。此為書詞之格式,或稍有違,不惟不達,反招寡爾。



從青詞的書寫格式看,作為一種宗教文體,青詞具有程式化的特徵。關於青詞的書寫,楊矩《翰林學士院舊規》、呂元素《道門定製》、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等書籍中都有相關規定,這些規定從所列舉程式來看大同小異。


作為道教文體,青詞在中國文學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由於歷代皇帝的重視,在政治領域也產生了一定影響,甚至在明嘉靖時產生了一批「青詞宰相」,這種原本作為道教齋醮儀式的文體,與皇權相結合,其命運也就隨著皇帝的重視與否,跌宕起伏。其實青詞本身只是人們對於天的一種敬畏之心,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形式使願望上達天聽,幫助自己逢凶化吉,而能在文學史和政治史上留下驚鴻片羽,則是意料之外的收穫了。


參考文獻:

[1]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胡道靜等主編:《藏外道書》,第17冊,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版。

[2]李肇:《翰林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95冊,《史部343,職官類》,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3]杜佑:《通典》卷53《老君祠》,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4]張海鷗、張振謙:<唐宋青詞的文體形態和文學性>,《文學遺產》2009-03-15。

[5]《全唐詩》第6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魏徵等:《隋書》卷35,《志第三十,經籍四》,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7]呂元素:《道門定製》,《道藏》第31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8]《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5冊,《集部54,別集類》,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9]《明太祖實錄》卷209,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印,1962年版。

[10]《明英宗實錄》卷349《天順七年二月丙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印,1962年版。

[11]《明孝宗實錄》卷2《成化二十三年九月丁未》,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印,1962年版。

[12]張廷玉等:《明史》卷193《顧鼎臣傳》卷193《李春芳傳》、《嚴訥傳》、《袁煒傳》,卷213《郭朴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

[13]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2《嘉靖青詞》、卷10《四六》,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

[14]《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9冊《集部八八,別集類》,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15]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

[16]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道藏》第31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17]杜光庭:《晉公太白狼星醮詞》,《全唐文》卷937,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

[18]蘇軾:《集禧觀洪福殿等處罷散謝雨道場青詞》,《蘇軾全集》文集卷44《內製青詞》,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19]杜光庭:《莫庭乂青城本命醮詞》,《全唐文》卷939,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

[20]杜光庭:《皇帝本命醮詞》,《全唐文》卷941,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

[21]蘇軾:《隆佑宮設慶宮醮青詞》,《蘇軾全集》文集卷44《內製青詞》,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2]蔣存與:《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11《青詞格式》,見《道藏》第9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2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5冊《史部三五三,職官類》,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24]呂元素:《道門定製》,《道藏》第31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下馬坊河圖 中國文化基金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4oZS3EBrZ4kL1ViKw-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