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到底要不要做手術?這次終於有答案了

2019-12-11   肝膽疾病專家王東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體檢的普及和影像學檢查手段的進步,肝血管瘤的檢出率日益增多,而普通人群對這種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依然存在著很多困惑,很多人拿到體檢報告後都「一臉霧水」,肝血管瘤到底是什麼病?肝血管瘤會不會破裂出血?肝血管瘤會不會癌變?肝血管瘤通過吃藥或運動能自愈嗎?肝血管瘤要不要緊啊?肝血管瘤是否一定要做手術?像這樣的問題其實還有不少。

多學科專家為某一種疾病制定方案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肝血管瘤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和影像學特點、診斷及治療的研究都取得一定進步,也有不少數據能給出上述問題的一些答案,但是恐怕仍難以解決所有問題,而且在醫療界中對肝血管瘤臨床特徵和診斷、治療指征界定、治療方法選擇和風險預測評估等方面還缺乏統一的認識。

警惕不要把肝癌誤診為肝血管瘤

直接後果就是使得不少惡性腫瘤被長期誤診為肝血管瘤而延誤診治,也有本來完全不必手術的肝血管瘤患者被「過度醫療」,受損失的依然是病人群體,那麼這些亂象和問題在2019年有望得以解決,這就是剛剛發布的《肝血管瘤診斷和治療多學科專家共識》的問世。

一、肝血管瘤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來自於六十多萬健康體檢人群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肝血管瘤的發病率約為1.5%(這一數字已經是比較高的比例了),男、女發病比例約為1.3:1,高發年齡段為40-60歲。

肝血管瘤通常被認為是在胚胎髮育過程中血管過度發育或分化異常導致的血管畸形,實際上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其實先天性疾病可不一定是出生時就有,往往是到了一定年齡才會表現出來,以肝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此外,性激素可促使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移行甚至形成毛細血管樣結構,如懷孕或口服避孕藥就有可能促使肝血管瘤生長。很多人誤認為肝血管瘤是長在肝臟大血管上的腫瘤,因而擔心會破裂出血,其實肝血管瘤就像一塊吸滿血液的「海綿」一樣,罕見自發性破裂出血

毛細血管增生是血管瘤的成因

肝血管瘤可以是單個的、多發的,甚至是瀰漫性生長,其中海綿狀肝血管瘤最常見(占比可達96%)。肝血管瘤會癌變嗎?回答是否定的,肝血管瘤屬於肝臟良性病變,無明顯惡變表現及傾向,也就是說確診的肝血管瘤是不會癌變的,有的人認為肝血管瘤會癌變的原因其實在於最初的診斷是錯誤的,是錯把肝臟其他腫瘤,特別是某些惡性腫瘤誤診為肝血管瘤了!

二、如何確診肝血管瘤並保證不會誤診!

肝臟疾病種類很多,而肝臟疾病的診斷絕大多數不依靠症狀,肝血管瘤也是如此,通常無症狀,由於生長緩慢且病程較長,患者的肝功能也通常無明顯異常。只有當肝血管瘤長得較大時,可因對鄰近組織和臟器的壓迫而產生症狀,如右側季肋區不適感或脹痛,或壓迫胃腸道產生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特別巨大的病灶會壓迫膽道引起黃疸,或壓迫肝靜脈和(或)下腔靜脈導致肝臟和下肢血液回流障礙。

核磁檢查最準確

肝血管瘤的診斷主要依賴各種影像學檢查,首選超聲檢查,再結合增強CT、核磁或血管造影(DSA)等綜合判斷,大多數肝血管瘤比較典型,超聲、CT和核磁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61%、77%和92%(看看這個數字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誤診的了,還是核磁最準確);況且還有不那麼典型的肝血管瘤,也就是長得不夠「標準」,這也導致不少病人產生焦慮的心理,生怕把惡性腫瘤給耽誤了。在這裡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有B肝病史、長期飲酒或肝硬化的情況下需要警惕肝癌的可能。對於模稜兩可的檢查結果,還是建議到大醫院進一步確診。

三、肝血管瘤還能分型啊!

為了便於為肝血管瘤「量體裁衣」和制定治療方案,國內外根據肝血管瘤的直徑和數目進行了臨床分型,首先是將肝血管瘤分為3級:小血管瘤(直徑<5cm),大血管瘤(直徑為5-9.9cm)和巨大血管瘤(直徑超過10cm),具體分型見下表,如果沒有統一的分類標準,就無法進行治療的統一。

肝血管瘤也有自己的臨床分型了

四、肝血管瘤到底應該如何治療!

這是最關鍵的了,一句話,肝血管瘤作為一種良性腫瘤,大多無症狀,且無惡變傾向,原則上應以隨訪觀察為主,這是國內外都普遍接受的觀念,看著身邊依然不少醫生對著無症狀肝血管瘤「開刀」,我還是不禁扼腕痛惜這種「過度醫療」的怪相,希望以後這樣的情況能有所改觀。

肝血管瘤治療要慎重

那麼有哪些肝血管瘤如果不治療會產生危險呢?

1)伴發症狀或者出現嚴重併發症的肝血管瘤:在決定治療之前,需要排除消化性潰瘍、慢性胃腸炎、膽囊炎和膽管炎引起的不適症狀,而不是將主觀地把腹痛、腹脹和消化不良歸為肝血管瘤的原因,很多病人在治療肝血管瘤後症狀不緩解;

肝血管瘤症狀其實不多見

真正需要重視的是肝血管瘤自發或外生性破裂和Kasabach-Merritt綜合徵的致命危險,以及血管瘤壓迫導致的膽道梗阻、門靜脈高壓症、布加綜合徵等;不過近100多年文獻中報道的有關肝血管瘤破裂的例數平均每年不足1例,Kassabach-Merritt綜合徵則是指血管瘤相關的血小板減少,一旦出現上述這樣的嚴重併發症就需要及時治療了。

血小板減少需要重視

2)進行性增大的肝血管瘤:這實際上是評估肝血管瘤長得快不快的問題,絕大多數肝血管瘤生長非常緩慢,且存在階段性,如年齡<30歲和妊娠期可能生長較快,一般將每年增速直徑>2cm的情況定義為快速增長,或者一經發現就已經很大的病灶,這種情況可酌情治療。

3)診斷不明確的肝血管瘤:這一比例高達6.3%-38%,特別是具有肝炎、肝硬化、肝癌或其他惡性腫瘤病史的情況,當診斷不明確時,建議加強隨訪,適當的時候果斷治療。

誤診仍然是難以避免的醫療現狀

4)肝血管瘤導致的嚴重焦慮等精神症狀:不可否認的是,確實存在部分人會因擔心肝血管瘤誤診、惡變或出血而產生不安、焦慮或其他不良心理症狀,但如果僅因為心理焦慮就做手術還是不夠恰當,建議先給予心理諮詢後,如果焦慮仍無法緩解者可慎重選擇治療。

五、肝血管瘤應該選擇哪種方式進行治療?

目前治療肝血管瘤的手段有多種,但首先要嚴格把握指征,《專家共識》指出,對不伴有上述危險因素的I、II、III型肝血管瘤,無論病灶直徑大小、位置,原則上以隨訪觀察為主,建議半年或1年定期檢查,特別是直徑<5cm的肝血管瘤更不應輕易之勞。

肝血管瘤到底該怎麼治療

手術切除病灶依然是目前公認的最為確切的治療手段,但應嚴格把握手術指征,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開腹或腹腔鏡手術,切除範圍也隨病灶範圍而定;

局部消融由於風險小、併發症發生率低而廣受歡迎,但也應把握好指征,切不可隨意擴大治療範圍,其嚴重併發症包括出血、膿腫、胃腸穿孔、肝功能衰竭、膽管損傷、門靜脈血栓、血氣胸等,發生率為0.6%-8.9%,燒灼範圍過大、時間過久還會引起血紅蛋白尿甚至急性腎功能衰竭;

消融治療指征在肝血管瘤一定要嚴格

介入栓塞術創傷小、恢復快,但復發率相對較高,適合於手術風險較大或無法耐受手術者,栓塞劑可採用點油聯合平陽(或博萊)黴素。

結語

一己之力往往過於薄弱,對於肝血管瘤的正確診治任重而道遠,希望《專家共識》能夠在國內得到廣泛接受,也希望看到此文的患者朋友們在肝血管瘤的時候能做到心安理得和泰然處之,畢竟肝血管瘤是一種良性病,我們完全可以和它相安一生而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