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百兵之君子:古代可以「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真的存在嗎?

2019-10-21     歷史天下

劍,兵器之君子也。

劍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世人尊其為"百兵之祖"。

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成為歷朝歷代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所追捧的對象。

例如幹將,莫邪,龍泉,泰阿,七星,龍淵,甚至傳說中趙雲的青釭劍。無一不令人心馳神往。

十大名劍是指軒轅、湛瀘、赤霄、太阿、龍泉劍、幹將、莫邪、魚腸、純鈞、承影。

不過究竟是誰發明了劍,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很少用來殺伐,但是一經出世,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自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

出土至今2500年而沒有生鏽,千年不腐,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晚期越國勾踐時的青銅劍,國家一級文物,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

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

越王勾踐劍

劍,是一種兵器。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兇險異常,生而為殺--武經。

兩邊都開了刃,有著筆直的劍身和尖銳的劍尖。

舞動時向正反兩邊施展都具有殺傷力,用劍尖攻擊可以輕易穿透甲衣。是非常危險的武器,常使人險像叢生。是一種單純為了殺人而存在的兵器。

劍為古代兵器之一,屬於「短兵」。乃是兵中王者,被稱為「百兵之君」。

傳世名劍固然稀少,這期,本文將要介紹的是,在失落的名劍外,劍中之王,尚方寶劍。

尚方寶劍一出來,就被賦予無數的傳說。

如果百曉生的兵器譜里,尚方寶劍也要放進去,列名次的話,因為是御賜之劍,必定榮登榜首。

原因很簡單,江湖再大,也只是江湖綠林,皇帝的御林軍一出來,群雄都要為之側目了。

那些年裡看舊戲,和影視劇,忠奸劇斗,勢成水火,忠臣常常落在下風,皇帝也昏庸,就在忠臣眼看要遭奸佞毒害的時候,奇蹟出現了:一柄尚方寶劍赫然出匣,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昏君氣沮,奸臣授首。

台下觀眾人心大快,千百顆懸著的激憤的心得到安慰。

尚方寶劍成了平民百姓對正義和忠良的寄託與期待。

在以天授神權對不法不天的鬥爭中,尚方寶劍煥發出神奇的光彩。

那麼,見寶劍如見天子的,「尚方寶劍」,在古代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答案或許要顛覆了大家的認知,那就是:傳說中的尚方寶劍,這一無上利器,它確實是存在的。

古典戲劇中,解決這種矛盾衝突的無上利器,並非憑空杜撰。

尚方劍是指中國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劍。

「尚方」也稱「上方」,是專管供應製造皇帝所用器物的官屬名,專門製造供御器物,由於在「尚方」製造,所以就叫做尚方劍,或稱上方寶劍。

在秦朝開始設立,在漢朝時發展到極致。秦已有之,漢負盛名。

漢代有一種官叫尚方令,專替皇帝製做御用刀劍及好玩器物。

上方劍是很鋒利的利器,鋒利的程度到可以斬馬。在漢代叫尚方斬馬劍。

明代稱尚方劍,在戲劇和小說中大家一般俗稱其為「尚方寶劍」。

歷史沿革

有關尚方劍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漢代。

漢成帝時,朱雲上書云:「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朱雲所諫之皇帝即為漢成帝,所謂的「佞臣」指帝師張禹,尚方斬馬劍乃是皇家特製之物。

意思是,有個叫張禹的人,曾經做過漢帝的老師。他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財物,私生活極其淫奢,卻偏偏取得了皇帝的信任,當上了丞相。

敢於直諫的朱雲請皇帝賜給尚方寶劍以斬佞臣張禹。

然而結局就沒那麼美好了。皇帝大怒,說朱雲居下謗上,定以死罪。

命御史將朱雲綁下,朱雲緊抱殿前欄杆,據理力爭,以至欄杆為之折斷。

幸虧左將軍辛慶忌出來緩解,皇帝才給朱雲留了一條命。這就是「朱雲折檻」的著名故事。

到漢末分為中、左、右三尚方,之後歷代沿襲,到了唐代,尚方寶劍成了至高無上的象徵,本來就是皇帝的御用兵器,賜予元老重臣,賦予特權,在外即可先斬後奏。

蔡倫造劍

我們熟知的蔡倫,是四大發明的造紙術的發明者,其實大多數不知道的是,他還職掌尚方令,監製過精良的尚方劍。

蔡倫發明了更加簡易方便書寫的紙張,自古以來都是把字寫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編成冊,那種用來寫字的絲綢叫做紙。

絲綢很貴,而竹簡又太笨重,並且不便於人們使用。蔡倫於是想出一種方法,用樹皮、麻頭以及破布、魚網造成紙。元興(漢和帝年號)元年上奏皇帝,皇帝誇讚他的才能,從此都採用他造的紙,所以天下都說「蔡侯紙」。

有關他督造,製作過尚方劍的記載,在《後漢書·蔡倫傳》。東漢和帝劉肇時,「中常侍蔡倫加位尚方令,監作劍即尚方劍。御用之器,臣庶不得私用,故言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這裡的劍即尚方劍。

後世天子或賜欽命大臣尚方劍以專殺伐。

晉、宋時期

《晉書》載:張軌鎮涼州,南陽王摸遺軌以帝所賜劍,謂軌曰:「隴以西征伐,悉心相委,如此劍矣。」

南陽王對張軌說,你專心在隴西出征殺伐好了,那裡的一切事情都委託給你了,有如皇帝御賜給你的這把劍。

宋淳佑十年(1250年),太學生劉黻上書,痛詆侍御史陳垓、右正言蔡榮為奸佞之人,要宋理宗早將他們逐出朝廷,不然「異時雖借尚方劍以礪其首,尚何救於國事之萬一哉」。

尚方寶劍即皇帝御用的寶劍。持有皇帝所賜尚方寶劍的大臣,具有先斬後奏的權力。

尚方寶劍反映的是一種人治觀念,見寶劍如見天子,它是中國古代皇權的象徵,

元明時期

尚方劍在元朝,明朝也是有的。

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協助縣令處理政務。

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

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

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因此他才在《贈周宗道六十四韻》中寫道:「先封尚方堍,按法誅奸贓。」體現了他鮮明的法治思想。

明朝萬曆年後,它的出現更為頻繁。

賜尚方劍以專殺和便宜行事的做法,是在明代「萬曆三大征」時開始實行的。

萬曆二十年(1592年),寧夏哱拜叛亂,萬曆皇帝以甘肅巡撫葉夢熊為主將,「亦賜尚方劍」。 此時明軍已經圍城長達半年之久。葉夢熊決河灌城,並乘哱拜內亂之際,攻破城池,「盡誅拜黨及降人二千」,哱拜之子哱承恩等被綁赴京師,皆被處死。

此戰的獲勝,使明廷嘗到甜頭,賜尚方劍也開始頻繁起來。

因此歷史上,尚方寶劍不如於打王鞭有待考證,在歷史上多處被記載,被證實是存在的。

寶劍規格

既然是皇帝御賜,代表皇帝身份的寶劍,當年是精雕細琢,工藝非凡。

尚方寶劍的劍身花紋細鑿,圖紋清晰,劍身一面刻著騰飛的蛟龍,一面刻著展翅的鳳凰,而且劍身上還紋飾著北斗七星,以劍應天象之形,可以認為是基於對北斗七星的崇拜,同時也為了追憶鑄劍祖師歐冶子的功績。

相傳尚方寶劍是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御賜欽差大臣之物,為的是使不僅具有先斬後奏之權力,同時也是地位、權力的象徵。

劍全長:103cm, 劍身71cm,劍柄29cm,劍身寬5.5cm,劍身厚1.5cm,凈重2.5kg,材料:中炭鋼

尚方寶劍鋒利無匹,更因為是皇帝所賜,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因此在各個朝代,都偶爾煥發出它凌厲的鋒芒。

更因為它的不可多得,皇帝只賜給最信任的大臣或大將,令人神往不已。

文丨歷史天下

圖片來自網絡,每天更新你感興趣的歷史內容,感謝關注,收藏,轉發,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vmiBW4BMH2_cNUgeT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