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自元末明初誕生以來,深受讀者喜愛。
書中最有名的當然是董卓,呂布,孫堅,曹操,劉備,孫權,孫策,諸葛亮,臥龍,鳳雛龐統,許攸,荀彧等人了。
而曹操歷來被認為是最腹黑,劉備被認為是最仁義,孫權被認為是「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最霸氣。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曹操。
曹操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歷史人物之一,同時也是爭議最大的人物之一。一些人認為曹操擅玩權謀,陰險狡詐,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個不折不扣的奸臣;另一些人則認為,曹操能在亂世中統一中國北方,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是位蓋世英雄。
那麼,真實的歷史上,曹操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評價一個人,主要看他做了什麼。所以小編在這先簡述一下曹操的人生歷程,帶大家大致的了解下曹操,再來下結論。
年輕時期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喬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喬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陽的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
天下大亂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漢靈帝倚信張讓等十常侍,任其專恣蠹政。因之使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靈帝死,長子劉辯繼立為帝,其生母何太后臨朝聽政,於是外戚勢力與宦官的勢力鬥爭又重新激烈起來。
太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為了一舉殺盡宦官,召并州牧董卓帶兵入京,並最終剷除了宦官勢力,卻由此驅虎後又引來了狼的覬覦,從此董卓占領洛陽後不走了,並廢掉劉辯,改立漢獻帝劉協,並且倒行逆施,對各世家大族頤指氣使,侵犯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引來群雄不滿。
刺殺董卓
年輕時的曹操竟然是個比較正義的人。在得知董卓的亂臣賊子的行徑後,竟然行刺董卓,被董卓發覺,還好跑得快,飛馬逃走。不然就沒有之後的事了。
漢靈帝光和末年(183),發生黃巾軍起義。太祖被任命為騎都尉統領羽林騎兵,討伐潁川的賊寇,後升為濟南國國相。濟南國轄有十幾個縣,各縣長官大都攀附皇親國戚,貪贓枉法,民怨民恨,曹操上奏皇帝,罷免了其中八個官員。又嚴禁過分祭祀鬼神,使作奸違法之徒威風掃地,一時濟南國中秩序井然,安居樂業。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董卓在東漢當時的國都洛陽,作威作福,橫行不法的行為,最終發生了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的故事。
十八路諸侯,分別為袁術、韓馥、孔伷、劉岱、王匡、張邈、喬瑁、袁遺、鮑信、孔融、張超、公孫瓚、上張楊、烏孫堅、袁紹、曹操、馬騰、陶謙。
然而十八路諸侯卻不是同心的,而是各懷異心,妄圖讓別人先出手,自己保存實力或者漁翁得利。因此,十八路諸侯看似強大,人多勢眾,卻不齊心,一盤散沙,討董鬥爭節節失利。
最終好笑的是,竟然是司徒王允用美人計,義女貂蟬為餌,離間了三國第一猛將呂布與其「義父」董卓的關係,最終呂布刺殺董卓成功,除去了漢室逆賊。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王允設計只是除掉了西涼的首領,卻沒有讓呂布及時奪得兵權,先行誅殺董卓的心腹,使得董卓部將李榷,郭汜又出來了,並重新占據洛陽,殺了司徒王允一家。
王允雖然計策有紕漏,但作為歷史上最成功的的美人計之一,他還是挺厲害的。
挾天子以令諸侯
之後李榷,郭汜內亂,互相攻伐,討董大軍見形勢逆轉,大喜過望,總算團結一心,把李榷,郭汜拿下了,此時漢室衰微,群雄覬覦之心四起。此時的曹操也看清了形勢,並且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在日益動盪的時局中,暗中積蓄實力,為與群雄逐鹿中原奠定了一定的資本。
曹操獨具慧眼,搶奪漢獻帝成功,從此表面上對漢獻帝恭恭敬敬,其實都只是做給天下人看的,實則占據人心,道德的制高點,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霸業。
漢獻帝也終於結束了顛沛流離,並迎娶了曹操的三個女兒,看上去也算是雙贏了。只是漢室衰微,興復漢室也是已然無望了。
之後漢獻帝嫁了兩個女兒給曹丕,看到這裡,小編不得不說,古代的女人真悲慘,被當作交易的籌碼送來送去,也不管她們自己願不願意,是不是幸福的。
不過曹操的女兒卻是比較識大體的,竟然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從此一心跟著漢獻帝,並反感曹操僭越皇權的行為,當然她這樣也是對的,畢竟漢室是當時的正統,可以說她還是比較深明大義的。
對於漢獻帝來說,董卓對他粗魯傲慢,之後其部將李榷郭汜更是把他當做戰敗被俘的戰俘,食不果腹,相對來說,曹操對他還是比較禮遇的,至少從明面上來說是這樣,曹操還與他皆為姻親,他實際是是漢獻帝的岳父了。
不過他的生活也算是穩定了,只能說是不幸中的萬幸。不過曹操此時的做法,還是有違人臣之禮的。
曹袁對決
曹操與袁紹其實是老相識了,當時一起入朝為官,同為僚屬。不過袁紹四世三公,底蘊深厚,袁氏家族在朝中做官的比比皆是,這也是為何當初董卓入主洛陽時,袁紹敢於直接懟他的原因。後來袁紹還是逃出洛陽,避開董卓的鋒芒。
董卓敗亡後,十八路諸侯隱隱以袁紹為盟主,實力最強了。
年輕時曹操認識了袁紹,可以算得上是老同學,曹操十五歲入太學,同袁紹也有交往。
為了定鼎天下,兄弟尚且反目,最高權力的誘惑,使得兩位老同學終於反目了。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
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與此同時,江東的孫策崛起,劉備也結束了顛沛流離,三顧茅廬,隆中對中請出大才諸葛亮,確定聯吳抗曹的戰略,「借」來荊州,落腳西蜀站穩了腳跟。
煮酒論英雄
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
一統天下夢想破滅
赤壁之戰,曹操號稱八十萬,準備一舉蕩平東吳和蜀國,一統天下。只是三國人才輩出,曹操的這一想法破滅了,據考證,孫劉聯軍最多五萬人,曹操有十萬到二十萬人,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火燒赤壁,也一把火燒掉了曹操統一全國的夢想。
從此開啟了公元220年-280年長達六十年的三國爭霸時代。
因為對手孫劉聯合,劉備方面,諸葛亮,法正,關張馬黃趙,孫權方面,周瑜,呂蒙,魯肅,陸遜,英雄輩出,曹操終其一生,也沒完成這個夢想。
後來司馬懿在魏帝曹芳時,稱病潛伏,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三國歸晉,這是後話。
三國在曹魏時期,做了什麼措施,是我們評價他的根據。
一,唯才是舉。
多次頒發求賢令,只要有真才實學,都可以在曹操那裡謀得一官半職。象郭嘉、程昱、荀攸等就是這樣成為曹操手下謀士的。
赤壁之戰前,曹操一首短歌行,其中幾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充分反映了他的想法。
二,嚴明法紀。
三國時期,曹操發兵宛城時規定:「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這樣,騎馬的士卒都下馬,仔細地扶麥而過。可是,曹操的馬卻因受驚而踐踏了麥田。他很嚴肅地讓執法的官員為自己定罪。
執法官對照《春秋》上的道理,認為不能處罰擔任尊貴職務的人。曹操認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卻違反,怎麼取信于軍?即使我是全軍統帥,也應受到一定處罰。他拿起劍割發,傳示三軍:「丞相踏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中的第四回,曹操最初在一次逃亡途中,經過呂伯奢一家,晚上,呂伯奢準備殺豬款待曹操,曹操聽到磨刀聲,疑心呂伯奢一家要殺自己,於是殺盡呂氏一家,陳宮因此責備曹操大不義,曹操卻答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對於這個說法,有三種版本。
《魏書》記載:「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世語》:「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孫盛雜記》:「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其實這三種說法,都沒見於正史。故而無法推斷最終真相。
結語
身處三國英雄輩出的時代,故而無法統一。
透過曹操的一生,套用今天的話來說,曹操是一個有才能的,有一統天下之心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通過他的種種做法,可以說他是時運不濟的一代梟雄了。拋開漢室正統論來說的話,正面意義相對略勝一籌。
在讀者朋友你們的眼裡,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呢?歡迎留言表達你的看法。
資料來源: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
文丨歷史天下
圖片來自網絡,每天更新你感興趣的歷史內容,感謝關注,收藏,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