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被它趕盡殺絕,真相比電影還殘酷

2020-01-09     毒藥君

新年不太平。


看著遠在中東的局勢,毒藥君想起了一部電影。


慕尼黑

Munich


說起史蒂文·史匹柏,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大白鯊》、《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


但提到這部《慕尼黑》,則相對陌生。


這是斯導於05年聯合環球影業推出的作品,和《辛德勒的名單》一樣,講述的都是他自己族人的故事。


是的,這又是一部以猶太人為主角的電影。



不過和上一部講述猶太人在二戰悲慘遭遇相比,《慕尼黑》則硬氣許多。


說的,是猶太人的復仇


不少觀眾看完都用「壓抑」二字來形容該片。



加上導演採用極度寫實的手法進行拍攝。


風格上而言,它和傳統的商業諜戰片也有質的區別。


憑藉紮實的敘事風格和真實案件加成,電影的口碑尚可。



而說到片名,這裡特指的是1972年9月,在當時的聯邦德國舉辦的奧運會。


這屆奧運會實際上只是影片主角展開復仇的背景。


起因是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其實就是恐怖分子)綁架了11位以色列運動員,用來要挾以色列釋放被關押的該組織成員。


恐怖分子劫持人質被媒體現場報道


這個組織在當年有個令人聞風喪膽的名字,黑色九月


之所以命名為黑色九月,為的是紀念上世紀60年代,被約旦打擊的巴勒斯坦同夥(此次事件被稱為黑色九月事件)。


但最後花費7年時間剿滅該組織的卻是以色列,雙方結仇的起點正是這屆奧運會。


影片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告訴觀眾,那11位被劫持的人質已經被恐怖分子全部射殺


無一倖免。


11個人於兩天內分別遭到處決


令人心寒的是,慘案發生後,當時的西德政府因為不願意摻和到淵源已久的巴以衝突中。


所以在進行簡單的善後處理後,作為東道主的德方就再無任何追查。


這樣的行為自然引起時任以色列總理——同時也是以色列建國元老——素有鐵娘子之稱的梅厄的不滿。



為了追討黑色九月欠下的血債,她勒令以色列特務機關摩薩德迅速籌劃針對該組織頭目的報復性追殺。


作為任務的分支,男主艾夫納接受了這項特殊使命。



因為任務的敏感性,同時也是出於迷惑敵人的需要。


艾夫納被註銷了公職,和摩薩德脫離了聯繫,所有暗殺任務都需要自由發揮。


甚至籌劃該任務的部門負責人都不知道詳細的任務進度。



因此在對外公關上,以色列假裝自己對一系列復仇任務一無所知。


並將這批無法追蹤的自己人,稱為「從未存在過的人」。



面兒上是這麼說,但具體到執行環節,以色列政府還是非常大方的。


為了方便艾夫納執行任務,情報機關單獨在瑞士的銀行開戶,為其提供打通情報網的活動資金。



如此高風險的任務,光靠艾夫納肯定是辦不到的。


為此,以方分配給了他四位成員。


這四位成員各有所長,有的擅長偽造證件,有的擅長製造殺人機關,有的則擁有出色的大局觀,配合艾夫納執行暗殺。



更關鍵的是,這些成員並不全部來自以色列,而是分布歐洲各地。


將他們凝聚起來的只有一個原因,大家都是猶太人。


為了完成對阿拉伯人的復仇,他們齊心協力,互通有無。


人員到齊,任務正式開始。



因為採取的是非官方行動,除了活動資金外,所有的關係網都需要組員自己從零開始建立。


這時候,他們將接觸一些灰色地帶——部分線人和恐怖分子保有聯繫


但因為任務本身要求他們像恐怖分子一樣行動,所以這樣的冒險是值得的。


畢竟,對方是拿錢辦事兒,誰都不會跟金主過不去。


原本看似危險的接觸,反倒因為對方和恐怖分子的關係,才能讓任務小組第一時間獲知極端組織頭目的位置。



但相應的,不明底細的線人提供的情報也是把雙刃劍。


因為有可能,對方會把你的仇人送上門。


原本允諾的安全地點,卻和死敵撞個正著,就問你懵逼不懵逼?



但大致上來說,因為出價更高的關係,大多數線人一般不會使絆子。


在前幾次任務中,艾夫納和他的組員執行的暗殺任務都進行得格外順利。


只是,隨著組織頭目的級別增加,他們的任務難度也在相應提升


具體體現在,任務不提倡濫殺無辜。


但在複雜的環境下,面對敵方槍口的威脅,你很難做到。



其次,彼時身處冷戰背景,儘管以方命令禁止小組成員在紅色陣營的地盤搞事情。


可當你看到你要暗殺的目標在俄國佬的保護下安然無恙,你也很難忍住不扣扳機。



除了客觀的任務難度升級,小組成員的安危也時刻面臨挑戰。


剛才提到的線人倒賣情報,導致艾夫納一夥與極端組織共處一室算一例。


被別人以美人計拿下;



或者被同樣手法暗殺的事兒也不在少數。



到任務後期,艾夫納原本的5人小組,最後算他在內只倖存下來兩人


而這樣的故事,對應歷史,你會發現更加令人絕望。


因為事實上,當初以方展開報復後,恐怖分子也立馬進行了反擊。



根據資料記載,在慕尼黑慘案發生後不久,歐洲各政要機關都曾收到過來自黑色九月的郵包炸彈,並造成數起人員傷亡。


次年(1973)8月,還發生了一起雅典機場無差別槍擊案,最終造成55人受傷,3人死亡。


後來黑色九月摸清楚是誰搞掉自己高層後,被刺殺的摩薩德人員也大有人在,甚至連梅厄都差點兒遭遇不測……


在這樣的報復與反報復中,身處諜戰一線的艾夫納承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身心煎熬。


隨著故事推進,觀眾將親眼見證他從一開始投身任務的熱情,轉變為疑神疑鬼的「病人」。



無休無止的追殺與逃難,讓他整日活在一種惶恐的氛圍中。


原本隊友調侃的那位常年睡衣櫥的同行,沒想到最終卻成為他效仿的現實。


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大諷刺。


到這裡,可以看出史匹柏明顯的反戰傾向。


在利益角力中,對勝利和失敗的描寫,遠沒有對一個人的恐懼的表現更能喚起觀眾共鳴。



影片一開始站在受害者的立場,嘗試讓以方的行動看起來隸屬正義。


可當被刺殺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而具體的人時,行動的出發點也將變得模糊。


正如影片傳遞的那樣,當你殺掉一位恐怖分子頭目,他的接班人將替換上來


周而復始,何時是盡頭?


而當你打著正義的名號在不停突突突時,你確定你一定站在對的一方嗎?



在更大的利益面前,人性的善惡被放到了一邊。


而當利益發生衝突時,曾經的「朋友」,也會分分鐘變敵人。


在無止境的仇恨與偏見中,世人對和平的渴望,和利益既得者對征服和統治的貪婪似乎註定無法調和。


槍聲響起,舊的矛盾解除,新的問題觸發


人性在暴力和血液中淪喪,情感在憤怒和恐慌中抽離。


影片最後,艾夫納在和妻子親熱途中陷入游離,他腦海里停留在一副恐怖的圖景中。


那是慕尼黑當夜被射殺的以色列同胞的場景。



他感受到了受害者的恐懼,卻獲得了無助而另類的生理愉悅。


儘管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人身旁,但艾夫納的心,已經因為任務被扭曲,被掏空。


他起始於正義,卻結束於混亂

在利益糾纏的國家利益面前,一個靈魂的迷失似乎顯得無關緊要。


當占據話語主導權的一方在合理化自己的所作所為時,無數個「艾夫納」仍將在這場沒有答案的爭端中被消耗殆盡。


直至一切重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oJxiW8BMH2_cNUgWq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