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陶瓷廠超額完成國家任務紀念茶具。
一汽生產的第一台東風牌小轎車的瓷插座;人民大會堂落成後,擺在吉林廳的玉尊6頭雕金茶具;勝利公園前高大的毛主席揮手瓷像……這些都出自輝煌時期的長春市陶瓷廠。位於興隆山鎮的長春市陶瓷廠,創辦於1940年,最初名稱是大明陶瓷株式會社,1995年倒閉。陶瓷廠僅存在了半個多世紀,但由於其所處特殊歷史時期,仍為長春乃至吉林省陶瓷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陶瓷廠初建
關於長春市陶瓷廠的創辦,相關記載顯示,它是1940年由吉林省舒蘭縣鄉民王性生髮起,趙更臣、楊立久等人參與,籌集50萬元偽幣,在長春市東郊興隆山鄉創辦大明陶瓷株式會社,1941年建成投產。但當時,由於原材料的質量差、技術不佳、管理不善等原因,生產出的瓷碗從外觀上看非黑非紅,外陶里瓷,質量低而成本高,銷路不暢,不到一年時間就難以維持生產。第二年,日本人山元義仁投入股金50萬元偽幣,接管了大明陶瓷株式會社。
今年已年近90歲的劉志雨老人是一名優秀的陶瓷造型工程師,解放初期他就在陶瓷廠工作。他講的與記載的略有不同,他稱陶瓷廠最初是由日本人建的,始建年代也是1940年,當時在廠子右側,還有日本人住的小房。推測中國人也有一些股份,當時有中國人參與管理,有一個叫王秉公的人,和他的父親應該是參股的,在偽滿時期,王秉公還參與過陶瓷廠的管理工作。
據劉志雨描述,偽滿時期,由於戰事和政治原因,以山海關為界,關里的瓷進不來,這就是日本人為何要在東北建陶瓷廠的原因。當時的「大明陶瓷株式會社」生產的產品,最著名的就是勞工碗,這種碗也叫「勞工盔子」,顏色發黑,不漂亮,又厚又高,老百姓常拿它當蒜缸子使。當時也能生產一些粗瓷的藍邊碗。
據記載,當時藍邊粗瓷碗的最高年產量達360萬件。後來,大明陶瓷株式會社更名為滿洲興隆山窯業株式會社。偽滿時期,這個廠的位置很特殊,廠里的工人是免抓勞工的。
在戰亂中得以保留的陶瓷廠
1945年後,工廠管理混亂,基本處於停產狀態,當時的興隆山屬於三不管地區,周圍活躍著多種武裝力量,時常打仗,局勢很混亂。為了保護工廠,這一時期廠里的工人還自發組織了護廠隊。
劉志雨介紹,為了解決護廠隊員的吃飯問題,廠里的工人背一些碗到卡倫去賣,再用賣的錢換回糧食,很多時候沿途會遭遇土匪、國民黨軍隊的襲擊,常常有生命危險。即使是這樣,換來的糧食仍填不飽肚子,護廠隊員常常用野菜充飢。這樣的情況一直維持到1948年。
1948年10月長春解放後,東北行政委員會接管了這個工廠,隸屬東北企業管理局「國營第三陶瓷廠」;1952年下放到吉林省,交由吉林省輕工業廳管,更名為「吉林省興隆山陶瓷廠」;1958年以後交由長春市輕工業局管理,更名為「長春市陶瓷廠」,又改為「長春市陶瓷總廠」,並下設四個分廠和一個研究所。四個分廠是有分工的,一分廠和三分廠生產出口瓷,二分廠生產內銷瓷,四分廠為電瓷分廠,生產電站用瓷和大套管等。另有研究所負責設計,試製新產品,在每年春秋兩季的廣州交易會,陶瓷廠都會選送一批樣品,如要定貨就大批量投入生產。
輝煌時的長春市陶瓷廠
新中國成立後,長春市陶瓷廠一直是長春市陶瓷行業的支柱企業,也是吉林省陶瓷行業重點企業之一。據記載,從1949年到1988年的39年間,為擴大生產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減輕勞動強度,先後20次累計投資1576.8萬元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設備擁有量達到412台(套),新建和擴建廠房32000平方米,擁有60米至70米長的隧道3座和1.23公里的鐵路專用線。工廠不間斷地進行技術改造,在原料加工工藝改革、成型工藝改革、燒成工藝改革和彩繪工藝改革工作中,都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在原料加工工藝改革中,原料先檢驗、試燒後再投入生產,使用雷蒙機、雙輪粉碎機、真空煉泥機等國內先進技術粉碎原料。在成型工藝改革中,推廣「四穩四好」裝窯法、「四勤四平均」燒窯法、「海城三級燒窯法」,實行「裝燒合一」勞動組織,將倒焰窯改造成機械化的隧道窯,燃料用燃料油取代煤炭。在彩燒工藝改革中,用氧化鈷配製色料,用人工筆畫蘭草,後又改為銅板印花,建立彩繪彩燒工序,在彩飾上應用印戳貼花技術和噴花工藝,形成完整彩燒生產線,生產的陶瓷器皿明亮鮮艷。
工廠產品品種由粗瓷發展到細瓷、出口瓷,種類由日用陶瓷發展到工業陶瓷和建築陶瓷,形成日用陶瓷和工業陶瓷兩大類及精瓷、細瓷、出口瓷、電瓷和建築瓷五個系列、上百個品種。陶瓷廠最鼎盛輝煌的時候,職工有近2000人,其產品無論瓷質釉面,還是造型裝飾,都達到了很高的質量和出口的標準,各類規格的套碗、平盤、湯盤、西餐具、咖啡具、茶具、酒具等,除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外,還遠銷美國、加拿大、波蘭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1957年,長春市陶瓷廠為當時的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的第一台東風牌小轎車裝上瓷插座;1959年北京人民大會堂落成,長春市陶瓷廠設計生產的玉尊6頭雕金茶具擺在吉林廳;1966年,為法國客商設計生產的多種傘邊和花邊的大型煙缸在廣州商品交易會展出,好評如潮,外商紛紛訂貨。
1970年,由長春市陶瓷廠燒制的4.7米高的毛主席揮手瓷像屹立在長春市勝利公園正門廣場,經過近半個世紀的風吹雨打仍然沒有大的損壞,只是在1989年、2003年和2004年進行過3次粉刷和補修,足見當年技術的先進。1986年,該廠生產的高壓電瓷通過省級鑑定,填補省內空白。
可惜的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長春市陶瓷廠由於原材料靠外進、生產成本高等原因,不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於1995年宣告破產。
據了解,如今原長春市陶瓷廠的老職工家庭還有1600戶,健在的老職工多在七八十歲,生活在興隆山鎮繁榮社區內。在昔日長春市陶瓷廠的周邊,一些像劉志雨一樣,對陶瓷廠滿懷情感的老設計師和他們的後人開起了陶瓷、陶藝工作室,昔日陶瓷廠先進的工藝以這種形式得以繼承和發揚。
知識點
長春的陶瓷業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長春最早的陶瓷企業是1914年5月由雙陽縣五區柈子窩棚(今雙陽區勸農山鄉流砂村東柈子溝屯)貴良等發起創辦的中興瓷業股份有限公司,但只存在十年即停業。1939年和1941年,由日本人伽藤登和小野吉在九台鎮東創辦的滿洲陶瓷株式會社和由中國人王性生髮起的大明陶瓷株式會社先後投產,成為長春陶瓷業的兩大企業。
信息來源:長春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