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9月,89歲的袁隆平上了一次又一次熱搜:
他用「知識,汗水,靈感,機遇」八個字勉勵了無數青年,又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
這位清瘦矮小的老人一輩子自稱農民,開拓出中國乃至世界億萬人口的生存之路:
「南優2號」,「超級稻」,每公頃產量從3噸到最高18噸,惠及全球40多個國家地區……
網友戲言:只有袁隆平能說我胖,因為我真的吃了他的大米!
這位當代雜交水稻之父,得過的中國乃至世界頂級獎項難以計數。
但最讓他幸福的不是名利,而是陪伴他走過半生風雨的妻子兼戰友——鄧哲。
如今的袁隆平頂著「當代神農」「米神」等光環,但年輕時的他並不光鮮:
身材瘦小,其貌不揚,生活習慣隨意:
襯衣穿髒了,就把衣領翻過來繼續穿,上課時找不著黑板擦就直接用袖口擦。
不僅如此,還被人戲稱為「剛果布」、「油炸鬼」,相親也是屢屢碰壁,三十多了還沒成家。
可是袁隆平曾經的學生鄧哲,卻透過又黑又瘦的外表,為他的人品和才華暗暗折服。
記得徐志摩說:
我愛你樸素,不愛你奢華,你穿上一件藍布袍,你的眉目間就有一種特異的光彩,我看了心裡就覺得不可名狀的喜歡。
這句話正是鄧哲對袁老師感情的最佳註解。
也許是緣分和命運的撮合,也許是因境遇惺惺相惜。
33歲的袁隆平和26歲的鄧哲走到了一起,僅一個月就甜蜜閃婚了。
1
為你,從「直男」變成「暖男」
遭受過感情重創的袁隆平,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科研上,是個不折不扣的「直男」。
結婚前他悄悄地問鄧哲:要不要給你買身新衣服啊?
鄧哲害羞地拒絕:不要!不要!
結果袁隆平真的沒買,大家好氣又好笑:你可真是世界上最笨的新郎官啊!
然而,真愛是一壇好酒,愈久彌香,愈久漸濃。
慢慢地,袁隆平從不解風情,變得富有情趣,溫柔體貼。
即使搞科研忙碌又枯燥,也從未忘記傳達愛意:
他常拉著鄧哲去沅江邊的沙灘,一個拉小提琴,一個唱歌,互相傾聽凝視,琴瑟和鳴;
出差時他想給鄧哲買裙子,卻不知道尺碼,索性買了兩條,寫信說「哪條合適穿哪條」;
出國時他儘可能帶著鄧哲,細心地做了寫有英文求助語的牌子,防止老婆走丟;
他擔心鄧哲洗澡時煤氣中毒,隔兩分鐘就得喊她的名字,有迴音才放心;
鄧哲63歲學會開車,他卻執意不許她開,說「好不容易團聚了,我想多守著你幾年」
……
1982年除夕,袁隆平在南方育種十多年後,終於第一次回家過春節。
不料鄧哲突發急性病毒性腦炎,陷入深度昏迷。
禍不單行,母親和岳母也相繼病倒,生活給了袁隆平一記沉重的暴擊。
他還來不及悲傷,就忙得腳不沾地,白天照顧兩位老人,晚上全力陪護妻子:
幫她擦身子、換衣服、翻身,伏在她耳畔一遍遍講著溫暖的往事,輕輕唱她最愛的《老黑奴》:
「快樂童年,如今一去不復返,親愛朋友,都已離開家園,離開塵世到那天上的樂園,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我來了,我來了……」
深情的召喚,讓鄧哲熬過黑暗慢慢睜開雙眼。
一個月後,她奇蹟般地痊癒了,竟然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
曾聽人說,一次風花雪月的浪漫情事,遠不如一場煙火人間的悉心陪伴,更動人心魄。
一切如袁隆平所說:
「愛是一份長久的承諾。愛,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中,哪怕是一個會心的微笑,擦一擦汗,洗一次碗,陪愛人逛一次街,都是幸福的,值得回味的。」
2
愛,是願意托起你的海闊天空
袁隆平與鄧哲不僅有浪漫的愛情,更有無條件支撐彼此的深情。
攻克雜交水稻這道世界難題,是袁隆平一貫的夢想,而第一步就是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
鄧哲二話不說,跟隨他踏上了漫漫尋覓之路。
新婚的小兩口顧不上甜蜜,頂著40°烈日,腳踩爛泥,咬牙扛著稻葉劃傷之痛,忍著蚊蟲叮咬,扎進稻田大海撈針。
尋覓一年多,終於在14000多株稻子裡,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然而雜交水稻研究剛起步,全國就捲起政治風暴,不少矛頭開始指向袁隆平。
他憂心忡忡地對鄧哲說:「我先跟你講一下,你要做好心理準備,明天我可能就要上台挨批鬥,進牛棚了。」
鄧哲不假思索:「大不了跟你一起種田當農民,你照樣可以搞你的雜交水稻。」
無數夫妻反目成仇、劃清界限的年代,鄧哲的回答像黑夜裡的夜明珠一樣珍貴,給袁隆平帶來莫大的安慰和力量。
1968年2月,春節還有十幾天,袁隆平即將踏上南繁育種之路。
雖然二兒子才出生三天,可最佳育種季節耽擱不起,他別無選擇。
鄧哲早已默默備好行李,催丈夫早點動身,卻不問歸期。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三系法的總設計師、總指揮,一刻也走不開。
就連雙親去世的噩耗,他也是最後知道,一應事務,全由鄧哲操持。
工作,三個孩子,老人的後事,全都壓在她柔弱的肩上,其中艱苦,難以言喻。
那麼多年,她在精神肉體崩潰的邊緣硬撐著,就為了保證丈夫能沒有後顧之憂地往前沖。
袁隆平曾在信中寫道:
家中老母和年幼的孩子們,全靠你當家和照顧。我經常在想,有你這樣一位賢德的妻子,這的確是我和全家的幸福,希望你多保重身體,加緊營養和治病。余再談。
沒有濃情蜜意,只有樸實深情。再華麗的語言也難言心中的感恩和愧疚。
鄧哲給予的是真正的愛,是她用理解和溫柔,鑄成了袁隆平科研成就的階梯。
袁隆平感嘆過:
「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別人都不肯嫁給我的時候,鄧哲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的求婚。在我人生最困難的時候,她始終和我在一起。」
他曾經逗鄧哲:如果我以後對你不好怎麼辦?
鄧哲沉沉地說:那我也絕不離婚。
她打定主意要陪著袁隆平,叫聲「先生」,就是一輩子。
經歷過兜兜轉轉,遭遇過心灰意冷,驀然回首,原來你就在這裡。
讓所有晦暗都留給過往,從遇見你開始,凜冬散盡,星河長明。
3
真愛,是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袁隆平給鄧哲寫過一首情詩:
「茫茫蒼穹,漫漫歲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牽上一隻暖心的酥手;穿越淒風苦雨,覓盡南北東西,驀然回首,斯人卻在咫尺中。」
他們的婚姻走過了56年,卻歷久彌新,遇難彌堅。
熬過了政治風波,常年分居,生活瑣事,甚至生離死別。
在命運敲打中褪去了激情,卻留下了更加堅硬的內核。
在時過境遷里,很多愛情暴露出脆弱的本質,那麼,
是什麼讓兩人擁有不竭的力量攜手前進?
是什麼讓彼此不懼歲月侵蝕,心存感激?
是什麼讓婚姻不再是牢籠,而成為人生溫柔的歸宿?
在袁隆平和鄧哲身上,我們或許能找到答案:
愛不是本能,而是一種選擇。
真正的愛不是暫時的亢奮,而是結合了理智、意志和情緒。
它要求努力和克制,妥協和讓步,包容甚至犧牲。
有太多感情,以神魂顛倒的激情為起點,以不合適為藉口分崩離析,那不是真愛,是自戀。
鄧哲曾說,和袁老這一路也有磕磕碰碰,但總是吵著吵著,就沒下文了:
「我基本上都聽袁先生的,想吵架都沒有機會。」
心理學學者周小寬認為:
比追求三觀一致更重要的,是平靜的心態,感知對方的共情力,以及整合差異的情商。
心態平靜,才不會在摩擦和分歧里,被負面情緒淹沒,惡語相向;
懂得共情,才會體恤對方的憤怒、委屈和疲憊,而非報以鄙視、苛責和冷漠;
整合差異,才明白世上沒有全然相合的兩人,最真實的愛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
愛不是試圖改造,是無條件支持。
愛不是改造對方、滿足私慾的藉口。
好的愛情讓對方成為最優的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就像鄧哲從不試圖勸阻袁隆平規避風險,放棄科研夢想;
當36歲的李安賦閒7年一事無成,妻子仍然鼓勵他:
安,要記得你心裡的夢想,家裡有我,你不用擔心。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處充滿不安全感的漩渦。
婚姻的意義,正是在於有人願意喚起你內心深處的勇氣,推你一把,幫你成全自己。
也許,真愛從來不是踩著七彩祥雲的蓋世英雄,只是和你同路的凡人。
他(她)不能拯救你,有缺點也會流淚,卻始終願意陪你。
在柴米油鹽里觀賞人生,為你微不足道的夢想歡呼。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轉載自輕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