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沖」是「沖」的簡體,這個簡體古已有之。晉唐宋明以來的書家墨跡頻見,如:
在書法手寫體中,「兩點水」與「三點水」經常混用。
「沖」是始見於甲骨文的一個字,從「水(川)」從「中」,左形右聲:
「沖」的古今字形演變過程:
注1
《說文》的對「沖」解釋是:
《說文》:「沖,涌搖也。從水、中。讀若動。」
所以,「沖」的本義表示「水的涌動」,引申表示「水的沖刷、澆注、沖洗」等意思。
古無舌上音,「沖」的古音是舌頭音,讀若「動」,所以在傳世文獻中,「沖」與「童」雙聲疊韻通假,如經典文獻中的「沖人、沖子」:
《尚書.盤庚下》:「肆予沖人。」孔安國傳:「沖,童。童人,謙也。」
《尚書.召誥》:「今沖子嗣,則無遺壽耈。」孔安國傳:「童子,言成王少,嗣位治政。」
「沖人、沖子」是古人的謙稱,意思是「自己年輕幼小無知」。
「沖」字誕生比較晚,始見於小篆字形,出土文獻最早見於睡虎地秦簡:
「沖」字的古今字形演變過程:
注2
「沖」的古文字階段從「童」,也即「」,也是形聲字:從「行」,「童」聲。在今文字階段,聲符「童」變為「重」,也即「沖」。
所以,「沖、」是等價的異體字。「童、重」作為聲符在漢字中經常互用,比如:「鍾」和「鍾」。
「沖」的本義是「通道」:
《說文》:「沖,通道也。從行,童聲。《春秋傳》曰:及,以戈擊之。」
《左傳‧昭公元年》:「子南知之,執戈逐之。及沖,擊之以戈。」杜預註:「沖,交道。」
「要衝」一詞就是用的「沖」的本義。
「沖」引申可以表示「衝擊」「衝刺」「衝撞」「不畏艱難的前進」「上升」等等意思:
《六韜‧敵武》:「敵人逐我,發我車騎沖其左右。」
《漢書‧賈誼傳》:「白公為亂,非欲取國代主也,發憤快志,剡手以沖仇人之胸,固為俱靡而已。」顏師古註:「沖,刺也。」
唐韓愈〈廣宣上人頻見過〉:「三百六旬長擾擾,不衝風雨即塵埃。」
從上分析可見:
雖然本義相差很遠,但是比較常用的引申義「沖刷、衝擊」卻十分相近,所以,「沖、沖」在傳世文獻中經常混用不分。
如表示「上升」本應該用「沖」,但是,古代文獻中也經常用「沖」:
《韓非子 喻老》:「蜚必沖天」,
《素問·解精微論》:「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王冰註:沖,猶升也,
又如明代通俗小說中「衝撞」、「衝撞」不分:
注3、4
所以,「沖、沖」是音同意義十分相近的通用字。
綜上所述:「沖」省寫為「沖」,「沖、沖」通用不分,都是古已有之,流傳千年。
所以,1964年的簡化方案述而不作,承續古人的用字習慣,舍繁取簡,以字形最簡單的「沖」為標準體,是十分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