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雖然簡單,但也有幾條基本手法的規律:
拿刮痧板:用手拿握著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
刮拭方向:頸、背、腹、上肢、下肢部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向外刮拭。
刮拭角度:刮板與刮拭方向保持90度到45度進行刮痧。
刮拭力度:刮痧時應用力均勻,包括上下、內外、左右,刮痧部位應儘量拉長。
補刮、瀉刮、平補平瀉手法:補刮、瀉刮、平補平瀉刮法主要根據刮痧的力量和速度來區分。
13種常用刮拭手法
1.輕刮法
初學者常用手法之一。刮痧時刮痧板接觸皮膚面積大,移動速度慢或下壓刮拭力量小。一般接受者無疼痛或其他不適感覺,多適應於對兒童、婦女、老年體弱者以及面部的保健刮拭。
2.重刮法
是一種針對骨關節軟組織疼痛性病症所採取的一種手法。在刮痧時刮痧板接觸皮膚面積小,移動速度快或下壓刮拭力量較大,以能承受為度。多適應於對年輕力壯、體質較強或背部脊柱兩側、下肢及骨關節軟組織較豐滿處的刮痧。
3.快刮法
指刮拭的次數每分鐘30次以上,力量有輕重之別。力量重,快速刮,多用於體質強壯的人,主要刮拭背部、下肢或其他明顯疼痛的部位;力量輕,快速刮,多用於體質虛弱或整體保健的人,主要刮拭背腰部、胸腹部、下肢等部位,以舒適為度。
4. 慢刮法
指刮拭的次數每分鐘30次以內,力量也有輕重之別。力量重,速度慢,多用於體質強壯的患者,主要刮拭腹部、關節部位和一些明顯疼痛的部位;力量輕,速度慢,多用於體質虛弱或面部保健的患者,主要刮拭背腰部正中、胸部、下肢內側等部位,以不感覺疼痛為度。
5.直線刮法
也稱直板刮法,是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利用刮痧板的上下邊緣在體表進行直線刮拭。保健刮痧師一般用右手拿住刮痧板,拇指放在刮痧板的一側,食指和中指或其餘四指全部放在刮痧板的另一側,與體表成45度角,刮痧板薄的一面1/3或1/2與皮膚接觸,利用腕力下壓並向同一方向直線刮拭,要有一定長度。這種手法適用於對身體比較平坦部位的經脈和穴位(如背部、胸腹部和四肢部位)進行刮痧。
6.弧線刮法
指刮拭方向呈弧線形,刮拭後體表出現弧線形的痧痕,操作時刮痧板多循肌肉走行或骨骼結構特點而定。對胸部肋間隙、頸項兩側、肩關節前後和膝關節周圍刮痧多用此法。
7.逆刮法
指刮痧方向與常規的由里向外、由上向下方向相反,即由下向上或由外向里進行刮拭的方法。多用於對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浮腫或按常規方向刮痧效果不理想的部位。逆刮法操作宜輕柔和緩,從近心端部位開始逆刮,逐漸延長至遠心端,其方向是由遠心端向近心端,其目的是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減輕水腫或疼痛。
8.摩擦法
將刮板的邊、角或面與皮膚直接緊貼或隔衣、布進行有規律地旋轉移動或直線往返移動的刮拭,使皮膚產生熱感為度並向深部滲透,其左右移動力量大於垂直向下的壓按用力。操作時動作輕柔,移動均勻,可快可慢。一個部位操作完成後再進行下一個部位。多用於對麻木、發涼或綿綿隱痛部位刮痧,如肩胛內側、腰部和腹部。另外,每一部位在刮痧前可使用該法使皮膚有熱感後再繼續其他操作手法。
9.梳刮法
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子,從前額髮際處及雙側太陽穴處向後髮際處做有規律的單方向刮拭,刮痧板或梳子與頭皮成45度角,輕柔和緩刮拭,如梳頭狀,故名梳刮法。梳頭時力量適中,一般逐漸加力,在穴位或痛點處可適當使用重刮或點壓、按揉。此法具有醒神開竅、消除疲勞、防治失眠的作用,患有頭痛、疲勞、失眠等病症用該法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10.點壓法
點壓法也叫點穴手法,多用於對穴位或痛點的點壓,與按摩法配合使用。用刮痧板的厚邊角與皮膚成90度角,力量逐漸加重,以耐受為度,保持數秒鐘後快速抬起,重點操作5~10次。操作時將肩、肘、腕的力量凝集於刮痧板角,施術要靈活,既要有彈力又要堅實。此法適用於肌肉豐滿、刮痧力量不能深達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部位和骨骼關節凹陷部位,如環跳、委中、犢鼻、水溝以及背部脊柱棘突之間等。它是一種較強的刺激手法,具有鎮靜止痛和解痙作用,多用於實證。
11.按揉法
按揉法是用刮痧板在皮膚經絡穴位做點壓按揉,向下有一定壓力,點下後做往復來回或順逆旋轉的手法,操作時刮痧板緊貼皮膚不移,頻率較慢,每分鐘50~100次。常用於足三里、內關、太沖、湧泉、太陽穴等穴位。
12.角刮法
使用特製的角形刮痧板或讓刮痧板的稜角接觸皮膚,並成45度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手法要靈活,不宜生硬,適宜於四肢關節、脊柱雙側經筋部位、骨突周圍、肩部穴位(如風池、內關、合谷、中府等)。因角刮接觸面積相對小,要避免用力過猛而損傷皮膚。
13.邊刮法
是最常用的一種刮痧方法。將刮痧板的兩側長條棱邊或厚邊或薄邊與皮膚接觸成45度角進行刮拭。該法適宜於對大面積,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部位的刮拭。
本文來源:醫學分享俱樂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及時與小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