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帶女兒出去吃飯,在餐廳里看見這麼一幕:一對母子在隔壁桌吃飯,媽媽低頭看手機,兒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翻了,弄濕了衣服、桌子。
於是媽媽生氣地質問:」是誰把水杯打翻了?」孩子小聲答道:「是剛剛路過的人……」
話音還沒落,就被媽媽打斷了:「誰教你撒謊的?明明就是你打翻的,為什麼不承認?」,說完還不解氣,照著兒子的屁股就狠狠拍了兩下,孩子大哭起來,引來不少顧客的目光。
知乎上也有一個熱門問題:面對孩子撒謊,父母除了打罵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能讓他記住?
這個問題獲得了三千多人關注,一百五十多萬次瀏覽。
看來,不少家長都被這個問題困擾著:孩子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撒謊,長大還得了?
必須把這種毛病扼殺在搖籃里,讓他不敢再犯!
其實,撒謊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只要引導得當,它會成為我們教育孩子、構建親子關係的絕佳機會。
孩子學會撒謊不一定是壞事
一、撒謊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標誌
我們先來設想一下孩子撒謊的心路歷程:首先,孩子做錯了一件事,迅速意識到事情不對,想到了將會帶來什麼後果,比如被爸媽、老師批評。
為了避免這種後果,孩子決心隱瞞真相,編造一個看似真實,而且符合邏輯的新故事,並且牢牢記住。
然後,在對你說的時候,還要控制表情、語氣、肢體動作,讓自己看起來很自然……記憶力、語言表達、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控制能力共同作用,才能誕生一個謊言。
這麼看來,撒謊的工作量真不小,對孩子的能力要求也是很高的。
甚至有研究表明,說謊能力強,並且不容易被發現的孩子,IQ和EQ普遍都很高。
所以,當孩子學會撒謊時,傳達出的另一個信息其實是:孩子的心智發展很正常!
二、孩子撒謊並非偶然情況
多倫多大學的心理教授李康曾通過實驗發現,拋開性別、國籍、宗教信仰不談
2歲的孩子,有30%會撒謊;3歲的孩子,有50%會撒謊;4歲的孩子,有80%會撒謊;而4歲以上的孩子,撒謊的比例越來越高,甚至能達到90%
怎麼樣,這個比例是不是比你想像的高很多?
因此李康教授得出結論:撒謊是成長典型的一部分。
當然,小七老師並不是在鼓勵撒謊行為,只是給各位家長一顆定心丸:大部分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這是很正常的。
只要我們引導得當,孩子一定會慢慢明白誠實守信的重要性。
孩子為什麼會撒謊?
一、混淆想像和現實
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年齡較小的孩子身上,他們想像力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誇張性,會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時候誇大其詞,並且混淆想像與現實,把腦海中的幻想,當作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比如,我們可能聽到孩子說:「媽媽,我們班小虎一頓能吃100個餃子!「「媽媽,我看見小飛俠從窗外飛過去了!」
家長們常常會被這樣充滿童真的謊話弄得啼笑皆非,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我們以保護想像力為主,不要急著制止和糾正,等他隨著年齡增長,能區分清想像與現實,就不會再說這樣的話了。
二、趨利避害的本能
心理學家將常見的謊言分成四種類型,分別是:保護他人感受的謊言、保護自己的謊言、欺騙自己的謊言,以及傷害他人的謊言。
大家看到了嗎?只有最後一種是傷人的壞謊言,其他三種謊言的初衷,都是保護。
而孩子的謊言,通常都屬於第二種,為了保護自己而存在。
想想孩子每次犯錯後你的表現,如果總是劈頭蓋臉地一頓打罵,他一定會在再次犯錯的時候充滿恐懼,在這樣的情景下,撒謊成了逃避責罰的唯一出路。
既然撒謊可以保護自己,那麼他會選擇這種方式也不奇怪了。
三、引起他人的關注
微課群里有位家長曾經講過這麼一個故事:兒子放學回家之後,很高興的對爸爸說,今天在英語課上主動上台演講,並且被老師表揚了。
結果爸爸在微信上和英語老師溝通之後才知道,上台演講的根本不是自家孩子,而是他的同學!
孩子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謊呢?
原來,他很羨慕同學能流利的說英語,如果台上的是自己,爸爸媽媽肯定會很高興,他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讚揚,於是不知不覺就把這段經歷套在了自己身上。
四、模仿成人的言行
英國的《每日郵報》做過一個調查,一個英國人平均每天會撒謊4次,我們總有各種各樣的狀況,不得不用一些謊言或者藉口來對付。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曾經在孩子面前說過謊?比如為了躲避某個應酬,打電話說自己生病了。
善意的謊言,或是無足輕重的藉口,即使不傷害人,也的的確確就是謊言。
孩子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會觀察和模仿我們的言行。
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也經常撒謊,所以撒謊並不是什麼大事。
常見誤區
一、採取強制手段逼孩子認錯
孩子明明能辨別事非,卻還要用謊言來隱瞞,家長們免不了一時氣急,用嚴厲質問、打罵指責的方式讓他屈服於強權,被迫認錯。
這樣就會讓孩子長記性嗎?
當然不是,孩子嘴上服了,心裡可不一定服,他想到的不是「下次我一定不撒謊了。」,而是「下次我一定要想一個不會被發現的理由。」
在撒謊這件事上,我們的重點應該是教他如何承擔責任、解決問題,而不只是追究誰對誰錯。
撒謊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但不是合適的方式。
如果我們能讓孩子明白,遇到問題其實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而且說真話並不會換來責罰,那麼他自然就願意說真話了。
二、給孩子貼上「品行不端」的標籤
正如之前提到的,撒謊是孩子成長之路的必經階段,我們要正視它的存在,就事論事,但不要過於上綱上線,甚至給孩子貼上「品行不端、壞孩子」這樣的標籤。
孩子的道德感正在萌芽階段,他會對自己的謊言感到愧疚、不安,貼標籤會加重他的愧疚感,傷害他的自尊心和道德感,孩子可能會因此而討厭自己,覺得自己很差勁,甚至自暴自棄,承認自己就是個壞孩子,然後慢慢演變成真的道德問題,這樣的結果一定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當然,如果孩子的謊言已經越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或者傷害到了其他人,就是另外一回事,必須要嚴肅處理了。
三、出爾反爾,言行不一致
在開頭提到的那個知乎問題里,題主夫婦是怎麼讓孩子說實話的呢?
這種「釣魚執法」絕對不是少數,我們鼓勵孩子誠實,卻在他真的鼓足勇氣,坦誠相告的時候,找到新的「罪名」,繼續指責孩子,那麼說謊的究竟是誰?
這不是教育,這是在消耗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寶貴的信任感。
說實話=100%受到指責、打罵
說謊話=50%可能性矇混過關,50%可能性被揭穿
你覺得孩子下一次會怎麼選擇?
面對孩子撒謊
家長如何應對?
一、耐心引導,理性溝通
在綜藝《媽媽是超人》里有這樣一幕,咘咘因為累了,心情不好,又有點吃醋媽媽總是陪妹妹,於是突然站起來,一把將波妞推倒在地上。
目睹了全程的賈靜雯,嚴肅地問咘咘:「為什麼要把妹妹推倒?」咘咘說:「因為我想抱妹妹,所以我把她推開。」
面對這個顯而易見地謊言,賈靜雯沒有生氣,而是把咘咘抱在懷裡,耐心的引導她:「這樣做是對的嗎?可以推開她嗎?你看我是怎麼抱你的?」意識到錯誤的咘咘回答:「不可以。」
如果賈靜雯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結果就會變成兩個人都不再理性,媽媽吼,孩子哭,到最後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咘咘可能是在一時衝動的情況下推倒了妹妹,等反應過來,事情已經發生了,她也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內心充滿了不安和愧疚,所以想用撒謊逃避。
但是,當咘咘發現,媽媽並沒有因為犯錯而批評她,而是好好和她講道理時,就願意向妹妹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了。
所以,你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有沒有說真話的勇氣。
二、了解動機,獎懲分明
謊言也是一種表達方式,假話背後往往藏著真訴求,所以,試著去了解孩子撒謊的原因,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騙我的,你有自己的理由對不對?」
耐心聽他描述前因後果和心裡的真實感受,你會發現自己可能確實忽略了孩子的某些需求。
比如,孩子拿家裡的錢去買漫畫書,被發現後卻說錢是路上撿的。孩子不敢說出口的真話可能是:「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漫畫,但是你們從不支持我看漫畫,我也沒有零花錢。」
如果不去了解這些動機,你會覺得孩子不僅偷錢還撒謊,但是了解之後,你會開始思考:是不是要支持孩子培養自己的興趣,是不是可以試著讓他自己支配零用錢了?
我們要讚揚孩子坦白的勇氣,但也要讓他明白,撒謊需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比如告訴他:「謝謝你信任媽媽,告訴我實話,從下個月開始,你可以自己支配零用錢了。不過作為撒謊的懲罰,接下來的一個月,你都要幫家裡掃地哦~」
獎懲分明,孩子才會明辨是非。
三、自我反思,以身作則
孩子不聽我們的話,他們模仿我們。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首先應該在孩子面前說話算數,答應了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答應了孩子坦白從寬,就不要再出爾反爾。
有時候,我們因為種種原因對別人說謊,並且被孩子發現時,別敷衍,趕緊跟孩子承認。
雖然他不了解成年人的世界有多複雜,只能區分真話和假話,但是,你的做法會決定他的看法,努力成為他的榜樣,他才更願意信任我們。
好啦,快用小七老師的方法試一試吧~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