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2020-01-17     小七育兒專欄

周末,帶孩子去籃球館, 剛走進訓練場,便聽見一個女人不停地在奚落她的孩子豆豆:

你看你,站在哪呢?

能不能好好投?

這個姿勢難看死了。

再不好好學,晚上別想吃漢堡包了。

而那個被指責的孩子豆豆,一直在努力地配合教練。


可是,當聽到媽媽最後一句話,豆豆終於崩潰地大哭,一邊哭一邊喊:「到底要怎麼做?」


旁邊的教練安慰母子倆說:「豆豆做的挺好的,只是力量還不夠。」


當一個孩子哭訴著,為什麼自己怎麼做都是錯的時候,那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的問題。


一味用否認的眼光和心態去看待孩子,這不僅為難孩子,也難以取悅自己。


每個人,都渴望被肯定


有一個朋友,說起過自己的童年經歷,小時候他的數學成績一直不好,但三年級期末測試的時候狠狠努力了一把,分數從及格線直接跳到了80分。


他那天覺得自己讀書的勁兒都足了很多,因為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自己的進步,所以他非常興奮地跑回家,告訴了媽媽這個消息。


沒想到媽媽連問都沒問一句,直接說了一句:考80分就高興啊,有本事考一個100給我看看啊。


當他當了班級小組長,開心地和父母分享,父母卻說:「當小組長有什麼驕傲的,考試考第一名才有用。」

……


母親的否定,導致本來優秀的他一直很自卑,常常說:「我是一個不自信的人。」


心理學發現:越是得不到父母肯定的人,希望獲得父母肯定的心情越強烈,而且不管年齡如何,境遇如何、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這種渴望都會存在。


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如果沒有肯定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內心永遠都有一個口子,特別是被否定後的「無價值感」會終身相隨。


優秀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孫儷的育兒之道很值得讚賞。


她很用心,在她的微博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她曬孩子的各種搞怪表情、塗鴉狀態、原創畫作。


她允許孩子釋放情緒,懂得接納孩子,更從不吝惜自己的讚美語言,經常對孩子的表現予以鼓勵讚賞。


這樣的孫儷,對於孩子來說,是媽媽,是朋友,更是夥伴,她從不打擊孩子,而是遵循孩子天性,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理解,去尊重,嘗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請不要吝嗇你的誇獎


最近,看了一檔真人秀節目《爸媽學前班》,邀請了百克力&張楊果而夫妻,前往英國諾蘭德學院,與專家一起探討解決育兒難題。


那期節目主題是「原生家庭」,有一個非常殘忍的測試:每個人單獨進入一個小房間,在白板上寫下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5-10個人,以及和他們的關係,之後依次劃掉一個人,將不再出現在自己的生命中,直到留下最後一個。


才要划去第一個人時,果而就哭成了淚人,專家問:「最難的選擇在哪」,果而不由自主地說起了自己和爸爸的關係:


「他很少誇我。我小時候得第一名,他不會第一時間說你好棒什麼的,他只會說,這個題簡單嘛……」


有時候她自己認為做得很好的事情,講給爸爸聽,爸爸也只會說:「還可以吧」。


一個得不到家長肯定和認可的孩子,就像是迷失在黑夜裡迷失在大海上的小船,沒有方向。


欣慰的是,冷漠的父母在她這裡斷代了。


因為自己從未得到過父親的認可,所以果而把曾經不曾擁有的,毫無保留地給了孩子。

因此,做父母,請不要吝嗇你的誇獎。


孩子有優點也有缺點,當家長選擇對其積極的一面進行關注,並不斷鼓勵,孩子就能不斷發揮其優勢,激發出內在的動力,樹立信心。


因為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肯定與稱讚會讓他充滿無窮的力量和變好的決心。


那麼怎樣才能正確的給孩子鼓勵呢?


1、誇獎孩子要誇得具體,不要「華而不實」和「虛情假意」的誇獎


有媽媽會說,「我經常夸孩子,但孩子反而不自信,怎麼回事呢?」


這時就要看看是怎麼「夸」。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誇獎不能太籠統、模糊,不能簡單地用「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你真棒」這樣的贊語說說而已,而應對孩子的優點和進步的具體細節給予肯定,使孩子明白「好」在哪裡、「棒」在哪裡,同時充分感受到媽媽的關注和愛心。


比如有很多父母,特別是老人,經常會夸「我家孩子是世界上最棒的,最聰明的!」這樣的誇獎本身就不對,不能讓一個孩子從一兩歲開始就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一」。


到了外邊一看,這麼多小朋友比自己厲害,去了學校一瞧,老師天天夸這個夸那個,卻不誇我,於是沮喪、厭學,渴望回家,回到那個有人夸的環境。


所以請記得:孩子需要父母看見自己的努力,真誠地為自己鼓勁。


2、不要輕易誇獎太容易完成的事


有的家長三句話不離誇獎,孩子做了一件特別平常的事都會進行誇獎,「哇,寶寶會拍手了太棒了!寶寶吃飯了,真好!」。


這樣高頻率的誇獎,其實反倒稀釋了誇獎的激勵性。


用一句大白話說,「孩子也不傻」,他們自己心裡有一桿秤,知道什麼是他們通過努力完成的事情,什麼是輕而易舉完成的事。


當我們誇獎他們輕易完成的事時,他們就會疑惑,「到底是媽媽太傻了都沒發現這件事很簡單呢?還是她覺得我很傻所以無法完成這件事呢?」


久而久之,她就會對你的誇獎免疫,甚至覺得你其實「沒眼光」,不懂欣賞和誇獎。


3、用表情、反應傳遞積極暗示


有時候孩子表現出恐懼,也許並非害怕那件事情本身,而是恐懼成年人的表現出的反應和看法。


比如,幼兒在剛學會走路的時候,不小心摔跤了,這個時候孩子的反應是大哭,還是淡定地自己尋找方法站起來,就依賴於家長的表情和反應。


如果家長表現得驚恐慌張,手忙腳亂地去抱起孩子,這個時候,孩子會從家長的表情中習得情緒反應。


因為家長的反應也暗示了孩子:現在我遇到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於是,他會因為害怕而哇哇大哭。


如果家長當時的反應較為輕鬆和淡定,給到孩子的暗示就是,摔跤似乎並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我也不必為此哭泣。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表現很好:

見人主動打招呼的時候,我們可以及時給他一個讚許的眼神;

孩子主動和家人分享零食,父母豎起拇指,給他比個大大的「贊」;

孩子準備攀爬時,堅定地沖他點點頭,他會感受到爸爸媽媽的信任和鼓勵……


在各種細小的時刻,將這些鼓勵與信任,通過你的神態和表情傳達給孩子,會給他帶來積極的心理暗示,他會充滿信心與勇氣,不斷強化那些好的行為。


4、用積極語言替代消極語言


「你這孩子太懶惰了!」

「你為什麼總是這麼磨蹭?」

「你為什麼總不把東西放回原位?」


當看不慣孩子的某種行為和表現時,我們是否也曾如此數落過孩子呢?


其實,反覆地強調或是責罵,不但改變不了孩子任何問題,反而可能強化了大人對孩子的負面暗示,告訴孩子:你就是這樣的。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做:

喜歡亂扔東西的孩子今天沒有亂扔,我們可以說:「你會把東西放好耶」,而不是說 「你今天沒有扔東西哦」,以此強化他的好行為。


再例如:他今天沒尖叫,你可以說「 你今天很安靜」,或 「你會好好和媽媽說話了耶」,而不是說「你今天沒尖叫」,因為如果說「你沒尖叫」,會間接提示他「尖叫」這件事。


多用積極的暗示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而不是不斷強調他不該做什麼。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認可、得到誇獎,這是天性,對於孩子更是如此。


好媽媽要時常關注孩子的行為舉止,經常誇獎孩子的進步,日積月累,孩子的進步自然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棒。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yePtW8B8wMrh2LifT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