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鄧肯,加入馬刺教練組。
聽到這個消息,我一個密友很高興,也很驚詫,乃至在床上翻了幾下,睡不著。
一個剛結婚才兩天的人,被這條消息,攪和了恬靜的蜜月。
別說中國的刺蜜,據記者Tom Orsborn報道,一位很接近馬刺新任助教蒂姆-鄧肯的消息來源稱,老鄧頭加入馬刺教練組的消息讓他覺得「措手不及」。
聯盟70多年的歷史,不乏大牌球星執起教鞭,不過近20年,鄧肯級別的球星(簡單點說,退役的時候,排在歷史top10),退役之後,返回聯盟從事一線教練工作,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其一,他們不缺錢;
其二,他們不缺榮譽。
錢很重要,斯特恩時代之前,聯盟經營困難,財源不多,即使是球星,休賽期還要打野球或者其他臨時工謀生,能躋身教練圈,繼續吃籃球職業飯,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現在,大牌球員的工資,遠遠超過美國工人階級的平均工資,犯不上為了老年生活有所依靠,出來賺取生活費。
榮譽也很重要,歷史級球星有歷史級的使命感,巴克利和卡爾-馬龍究其一生,都想用冠軍給生涯留下一個註腳,然而鄧肯沒有這方面的遺憾。
也許,鄧肯真的寂寞了,改裝車老闆玩膩了玩具,想給自己找一份冠冕堂皇在球隊食堂蹭吃蹭喝的工作;再或者,馬刺的教練組被挖空了,早早鎖定一個不太可能離開聖安東尼奧的呆子,後幾十年都可以省心了,正所謂選一個狀元,起碼能用40年。
在所有的可能性中,我更傾向于波波維奇真誠的召喚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馬刺的教練在聯盟太受歡迎,波波也不願意擋住幕僚們更進一步的道路。
相反,馬刺一茬一茬提拔有潛質的教練,在詹姆斯-博雷戈離開擔任黃蜂主帥後,女教練貝琪-哈蒙被提升到了助教席,然而波波維奇的續約,讓那些有望接班馬刺的助手們,不得不先各奔前程。
在馬刺工作了7年的助教艾梅-烏度卡已經決定加盟76人,接替蒙蒂-威廉士的位置,成為布倫特-布朗(也是馬刺系出身)的首席助教;欽定接班人埃托雷-梅西納的離開,間接暗示了波波維奇在馬刺停留的時間會是一個穩定長遠的規劃。
所以,鄧肯的加盟,可能不止玩票那麼簡單,上文已經提到,馬刺肯定要補充教練組的空缺,和鄧肯一起出現的威爾-哈迪就是其中之一。
波波維奇待的時間不會短,需要的核心級助手,起碼能和他配合完成最後的旅程,鄧肯具備波波維奇在時間和忠誠方面的要求。
波波維奇表示:「在我忠心耿耿地服務了鄧肯19年之後,現在到了他回報我的時候,成為我的助理教練是很合適的。」
生活是現實的。
如果,今天的新聞只是威爾-哈迪加盟馬刺教練組,球迷無非就是一句,「哦,朕知道了!」
偏偏,惜字如金的馬刺官方稿,蹦出來的是鄧肯的名字,那就不要怪大家浮想聯翩。
從情感上,支持鄧肯早晚接替波波維奇,來個「父傳子,家天下」,何等快哉!
從理智上,鄧肯的從教能力需要更多檢驗!
這些年的精細化分工,球星脫下戰袍當教練的事情,沒幾個好下場,最近的傑森-基德,輾轉於籃網、雄鹿,有識人的本事(挖掘字母哥的潛力),卻難以駕馭球隊錯綜複雜的關係,特別是球員時代和管理層有衝突的個性,在教練生涯也難以掩飾。
深挖聯盟的歷史,細化到超級內線們的執教經歷,似乎又要降低預期。
一般情況,大個子們自打小就與普通小朋友們不一樣,身型的差異,找到合適的朋友去自由交流,就是很困難的事情。
過去看過黑鷹康尼-霍金斯的自傳,說在紐約碰到張伯倫,幾乎不和外人講話,他實在太高了,即使6尺8寸的康尼-霍金斯,與之交談都有壓迫感,可想而知,普通人怎麼能和他正常交流,久而久之,張伯倫的性格越來越孤僻。
比爾-拉塞爾的性格剛烈,自尊心極強,生活在種族主義極為猖獗的波士頓,他的高傲和不服輸,既是優點,也是交際的缺點,鮑勃-庫西和比爾拉塞爾是當時凱爾特人的絕對王牌,但兩人很少有深入的交流,他們能在一起贏球,實在是紅衣主教對球隊的把控力極強。
大個子當教練,性格上就不占優勢。
比爾-拉塞爾和威爾特-張伯倫,都當過教練,比爾-拉塞爾身後是紅衣主教的影子,奧爾巴赫的堅持,促成了首位聯盟非洲裔主帥的誕生,政治意義超過競技意義,而且拉塞爾在波士頓教練生涯的開局,以球員兼教練的方式,現在看起來相當的不專業,很藤真健司。
同樣,ABA聖迭戈征服者僱傭張伯倫,起初期望他能夠身兼球員和教練兩職,但有悖於聯盟規定,只能讓張伯倫穿上西裝。
兩位傳奇人物的成績,張伯倫就乾了一個賽季,37勝47負,勝率33.3%;比爾-拉塞爾比大北斗好出太多,三年兩奪總冠軍(1968和1969),當1971年正式退役,拉塞爾轉戰西雅圖,媒體開始批評他的用人和戰術,懷疑他在凱爾特人的成功,無非是背後有紅衣主教操盤,搭建好了冠軍陣容,自己單幹遠不是那麼回事,1987年最後一次執教,拉塞爾在國王只有17勝41負。
超級巨星的大個子球員,操起教鞭還包括威利斯-里德,作為尼克斯的奪冠功臣,里德的執教也難言成功,第一個賽季52.4%進季後賽,第二個賽季6勝8負開局被掃地出門,後來棲身老鷹當助教,為了與尼克斯爭奪紐約地區市場,籃網找到里德出山,一個半賽季僅僅30勝出頭。
除此之外,還有麥克海爾,入選過50大巨星的大個子兼教練,最後一次亮相在火箭,無需過多評述,反正不是成功的類型;大猩猩尤因曾經在范甘迪手下指點過姚明,但他想謀取一份主帥的工作不可得;大夢奧拉朱旺和賈巴爾,曾經也有過當教練的想法,受挫之後專職幹起來訓練營教練。
唯有大鳥拉里-伯德,打球牛逼,當教練也牛逼。
1997年5月出山,直接搶了季後賽喬丹的戲碼,次年就和公牛在東決干到七場,然後和黑八奇蹟的尼克斯相遇東部決賽,2000年帶領步行者第一次殺入總決賽。
伯德御隊嚴謹,說一不二,作為外來者(儘管他是印第安納本地人),安撫聲名在外的老將(雷吉-米勒),敲打不守規矩的主力等等(直接關閉艙門,命令飛機起飛,拋下遲到的球員)。
如果以伯德作為成功的模板,無法想像呆萌的鄧肯,使出辦公室政治的套路,去掌控馬刺……
波波維奇在的時候,鄧肯會找到自己的定位,波波維奇真的退休了,我不知道,希望是個好結果!
我一個呆萌,你們好意思讓我走仕途,搞政治?
PS:鄧肯回歸,讓我想起美國電影《冰上奇蹟》(《Miracle》,取材自1980年美國冰球國家隊冬奧運奪冠)中的助理教練,當教練大吼大叫訓斥球員之後,默默給他們做心理按摩,把一支球隊重新捏合成士氣高昂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