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栽種什麼經濟作物,都離不開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特別是全球氣候的變暖,人為對生態平衡的破壞,濫用農藥,隨意加大用藥濃度,任意混用多種農藥,沒蟲都要進行噴藥防治,既污染環境、也浪費錢財。所以,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提出自己觀點,和同仁商榷。
在防治桃樹病蟲害方面有兩種傾向。1、【病】看不見明顯危害就不防、不治。這恰恰造就了病害大面積發生,造成重大損失重要原因之一。2、【蟲】有沒有蟲都要防治,錢花得再多,心也安然,感到很榮光。變成了冤大頭,既費工又浪費了錢。
一、病是防不是治。
病主要有真菌、細菌、病毒三種,病毒用藥很難治癒的,只能採用脫毒技術解決問題或用藥減輕危害。真菌和細菌性病害人的肉眼是看不見的,而且有潛伏期,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感染後潛伏期就長,一旦條件具備就會造成爆髮式發展危害,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損失嚴重。如河南陝縣2015年春,遭到了花期低溫凍害,大面積發生了桃縮葉病近1500畝左右,全軍覆沒,幾乎沒啥產量了。通過調查訪問,大部分桃農就不搞清園預防工作。但是,中農樂會員嚴格按照方案走的,進行徹底清園防治工作的根本沒有縮葉病發生,豐產豐收好效益。這都是受損失的桃農存在僥倖心理,多年桃樹不搞清園防病,照樣沒啥毛病有收益的慣性思維造成的惡果而後悔莫及。縮葉病的潛伏期很長,一般是7~10天,最長可達半月。千萬不敢發現有病了再進行藥物治療,就根本不起作用了,最後只能落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這樣的事例典型很多,只是面積較小罷了。所以,在桃樹整個生育期,思想中必須弸緊預防為主這根弦,丟掉僥倖心理,防患於未然。
二、蟲主要是治,必須是先早預防,早發現,治早、治少、治了。
「雨澇防病,天旱防蟲」,這是科研工作者和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科學總結。當雨多年份應把植保的重點放到病害上,蟲害就受到抑制發生的就輕。乾旱年份病害就受到抑制,發生的就輕。反之,蟲害發生就重。所以,應時刻關注長期天氣預報作為參考,更要考慮突發的氣候變化作為全方位考慮,就得在思想中確立一個『防』字。如:2017年和2018年前期我區雨次相對較多,進入伏天一直到九月份高溫乾旱大部分地方沒有有效降雨,蟲害發生特別嚴重。中晚熟桃防治不力的一三輪車桃三分之一或一半都是有蟲眼,損失慘重。
防治結合是植保主要方法,病有沒有都得從清園開始。蟲有沒有要從上一年蟲的基數分析開始,做好側重防治工作。哪種蟲發生的多少就得搞個蟲情預報。頻振燈、糖醋液誘蛾等等,就做到了心中有數,這就叫做『防』,根據氣候條件就能推測什麼時候是蟲害產卵孵化期,及時的給以針對性治,就叫防治結合。我們看見了少數或個別蚧殼蟲、紅蜘蛛,極個別枝葉危被梨小危害了,看見了金龜子咬葉了,就必須全方位用藥防治了。就叫做早發現,早用藥、治早、治少、治了。千萬不敢造成危害嚴重了再防治,難度就加大了,一遍不行還得多次才能把蟲害壓下去,那損失就大了,既浪費工又要多花錢。確實看不見有蟲,完全可以不用藥防治。如2018年聞喜基地、稷山南小寧基地都沒有用過治紅蜘蛛的藥(紅蜘蛛危害桃樹幾率相對低點),就省了工和錢。西張耿基地東邊地頭髮現有極少量紅蜘蛛就立即用藥,就乾淨解決了。
三、清園工作必須搞。
清園是必須的,是最重要的基礎點,清園越細緻、把潛伏在桃樹身上的病蟲害基數壓的越低、越少。生長期發病蟲害的機率就越少、越輕。所以,有一句話說得好,「冬(春)滅一個繭,夏少萬條蟲」就是這個道理。病蟲害嚴重的可進行兩次清園,第一次桃芽萌動時可用石硫合劑波美比重4~5度,可殺死各種潛伏在枝幹上各種病害和蚧殼蟲、紅蜘蛛、蚜蟲卵等蟲害。第二次把清園時間放到玲璫花時可徹底滅掉越冬代蚜蟲,並可兼治部分遺留的病害和捲葉蛾等害蟲。這次可用星標8000倍加螺蟲乙酯1000倍加劈霹靂馬5000倍或遍清3000倍,就可把病蟲害基數壓到最低,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作者:中農樂果業科學研究院講師 王萬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dDPO3ABgx9BqZZIHV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