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房子可能「不保值」,2020年買房後悔?潘石屹用行動給出答案

2019-10-25     藍白觀樓市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房子難賣」的消息,耳朵都聽出繭子了。

據每日經濟新聞10月24日報道,杭州某樓盤今年5月首開2號樓,共推出191套房源,當日105、125平米戶型即售罄,如今房源加推,銷售了整整一個月,無一名客戶登記申請購買。

時隔兩年,重慶再開房交會,現場熙熙攘攘,表面上挺熱鬧,實際上「看的人多,買的人少」,成交量也僅與周度平均成交量持平而已。

杭州與重慶,稱得上是二線城市中熱度最高的兩個地方了,不過,按不少人的說法,應該叫所謂的「新一線」才對。

不管劃到哪一線里,它們都是風向標。

與此同時,關於樓市「定向」寬鬆的消息也不絕於耳。

前段時間,從南京傳出消息,只要擁有大專以上學歷、提供南京居住證和學歷證即可在六合區購房,外地人購房不再要求個稅或社保證明。

同一天,天津也發布類似信息,在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中關村科技城,對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項目,對戶籍暫未遷入天津的職工,其家庭在天津無住房的,可購買1套住房,無需社保或納稅證明。

此外,河南三四線城市全面放開落戶,宜昌8-9折購買「安轉商」住房,宿州最高給予10萬元購房補貼。

「重頭戲」在10月25日,海南發布戶籍新政,全省除三沙市外,基本取消落戶限制,不再設立學歷、年齡等剛性門檻,只要有居住證、參加社保,基本就可以按照程序落戶。

一邊是樓市轉冷的事實,另一邊是有所「鬆動」的信號,是不是該買房了?

其實,只要看這些地方的位置就能明白,無論是南京六合,天津濱海,還是發布購房補貼的中小城市,都在非核心區域。

三四線以及一二線遠郊的房子,今年沒了棚改貨幣化催生的購買力,日子當然不好過。

何止是現在,未來這些房子也可能「不保值」。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弄明白,過去這些年房子「升值」的邏輯。

經濟學家姜超之前舉過一個例子,在加拿大,華人新移民通常離市中心比較遠,大部分聚集在城郊。

因為重視教育是我們的傳統,隨著搬去的華人越來越多,當地的學校考試成績就開始突飛猛進。於是乎,本來一文不名的房子,轉眼就變成了學區房,房價自此水漲船高。

這個故事,其實告訴我們真正值錢的並不是房子,房子只是一堆鋼筋水泥,建築材料才值幾個錢?售樓部、營銷費用才值多少?

真正值錢的,是房子背後的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資源。

但是,最近這幾年,我們看到不少中小城市,明明沒有人口集聚效應,市裡面連公立三甲醫院都沒有,有的地市連一所二本院校都拿不出手,商圈、優質中小學更不用說了,房價躥升的速度,卻與一二線並駕齊驅,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這些林林總總、密密麻麻、成百上千的小城市,才是樓市的真實一面,而不是那些屈指可數的新一線大都市。

隨著時間流逝,沒有教育、醫療、發達公共資源支撐的房子,當然不會保值。

那麼,假如你已經有了自住房,閒錢愁的都沒地方投,打算在2020年出手,繼續買房囤房,以後會後悔嗎?

潘石屹最近也給出了他的「答案」。

在出售了286億大樓之後,地產界大佬、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近期再賣7.61億資產,他將位於北京的9個商業項目中的2583個地下停車位打包,以平均單價30萬左右的價格給賣了。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4年至2017年,潘石屹通過「賣賣賣」獲得了286億的現金流,他似乎在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趁著好時候,該出手時就出手吧。

事實上,潘石屹跟媒體早就算過一筆帳:「拿辦公來說,租金回報率只有3%左右,而銀行貸款已經達到了4.9%,甚至5%、6%,這生意怎麼做呢」?

顯然,連一線城市「高大上」的寫字樓,尚且逃不過低租金、低回報的「命運」,我們憑什麼要求住宅一定會保值?

因此,明年出手買房,不見得是多麼理智的決定。

更讓人擔憂的是,10年後,大量賣不出去的房子,可能會變成真正的「水泥森林」,經濟學家用「幾句話」大膽預測。

一方面,是存量房子越來越多,已經滿足居住需求。

從1998年房改到2005年,房地產年均銷售面積僅僅在1億-5億平米之間,從2010年到2018年,每年的房地產銷售面積都高達10億平米以上。

這20年賣出去的房產面積相加,得出的結果是177億平米,按每套房100平米來計算,總共賣出去了1.7億套房子。

看起來1.7億套並不多,但是,這其中並不包含大量的小產權房、自建房、單位宿舍、房改房,把這些非商品房渠道加上去,再翻三倍都不止。

我們住的房子也越來越大了。

根據統計局之前發布的數據,截止2018年末,人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了39平米,按照貝殼研究院提供的數據,39平米的水平,已經與日韓、法國、德國、芬蘭基本持平。

那些一直說自己買不起房的人,誰敢說自己在縣城和老家沒房子?只不過大家都想往大城市裡擠罷了。

另一方面,蓋房子的速度依然飛快。

近日,恆大研究院經濟學家夏磊發文預測,未來10年,全國自住房需求年均高達11.7億平。

其中,2019-2020年、2021-2025、2026-2030年年均分別為13.6億平、11.6億平和11.0億平,相當於2016、2013和2015年全國商品住房銷售面積。

城鎮常住人口增長需求中,99.8%來自於快速城鎮化階段下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僅0.2%來自於城鎮常住人口自然增長。

這樣算來,10年時間,房地產銷售面積將近120億平米,仍以100平米一套房來計算,相當於會賣掉1.2億套房子。

也就是說,前20年時間賣出去了1.7億套房子,未來十年會賣出去1.2億套房子。

這就是「水泥森林」的典型特徵,經濟學家的預測雖然看起來「大膽」,卻有幾分道理。

房子的需求依然旺盛,但我們要明白,這些購房者的「含金量」夠不夠足。

如果買房需求全部來自於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三四線人口流入一二線,那豈非又要多出來上億套的空置房?

如果投機者依然在各個城市之間尋找「價值窪地」,依然沉迷於買賣賺差價的遊戲中,真正屬於自住群體的購房者,依然寥寥無幾。

曾經聽到過一句話:房地產是周期之母。

這話乍一聽有點「霸氣側漏」的意思,有人說,1998年的房改,釋放出了樓市的「洪荒之力」,在城鎮化的助推下,各行各業才實現了快速擴張。

也有人說,房地產帶給我們的,還有居高不下的住戶槓桿率、房屋空置率,以及乾涸的「六個錢包」。

這就是房子,仿佛是硬幣的一體兩面,現在,又到了「拋硬幣」的時刻,至於這次要翻開的是哪一面,就留給時間去驗證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_tDB24BMH2_cNUgHOT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