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唏噓的祖父育兒日記,別再黑老人帶娃了!

2020-04-24   父母世界

媽媽們在一起吐槽最多的兩件事,一個是「老公啥都不管」,另一個就是「老人啥都不懂」。

「有一種冷,叫外婆覺得你冷。」

「有一種吃不飽,叫奶奶覺得你沒吃飽。」

「孩子明明已經很睏了,爺爺還在逗他玩呢!」

「整天抱在手上,那怎麼練習大運動呢?」

「就喜歡親孩子的臉,多少細菌啊」

……

諸如此類的吐槽,耳熟嗎?但你試著了解過老人的內心世界嗎?如果外婆和奶奶們也建起「婆婆奶奶群」,是不是也有很多要吐槽的呢。來看看這篇真實的老人育兒日記。

嘉嘉外公日記


人物:嘉嘉外公,在女兒生完寶寶4個月重返職場時,和老伴擔起了照顧小傢伙的重任。


6點,我起床,先出去鍛鍊一圈,快步走走。順便買早點,老伴在家熬粥或者打豆漿。


7點半,孩子們起床,忙忙碌碌地洗漱、吃飯。我和老伴趕緊接過孩子哄著。有時候小傢伙起得很早,老伴就把她先抱出來,讓孩子們多睡一會兒。


上午,我和老伴輪流看孩子、收拾早晨的碗筷,洗衣服,做家務。還得按照時間給小傢伙喂配方奶、喂水等。一開始真的手忙腳亂,慢慢才習慣。中午,我們簡單地吃點兒剩的,但有時候給嘉嘉做小麵條或餛飩、小餃子,就多做點兒一起吃。但女兒不讓給嘉嘉的輔食里多放調料,所以真是不好吃。我寧肯吃饅頭就醬豆腐。


老伴哄嘉嘉睡覺,她也需要小憩一會兒。我按她的指示去採購。除了菜市場,有時候也得去超市,女兒挑剔,有些食物不讓在菜市場買。


今天風很大,陣風六七級,騎車轉了一大圈挺累,回來後我趕緊躺一會兒。


5點多,老伴準備晚飯,我哄孩子。可是經常哄不好,不會呀!孩子一哭,老伴就從廚房氣急敗壞地過來罵我。哎,也習慣了。要是天氣好,我帶孩子去樓下轉轉,還比較省心。


7點多,孩子們回來,一副累壞了的樣子。真心疼他們,可是我自己也累得不輕,只想早點關上自己的房門,踏實踏實。老伴還得刷碗、擦地,幫女兒給寶寶洗澡。我也挺心疼她的。


我的感受


我們老兩口兒,本來是說好退休後趁著身體好週遊世界的。但是女兒有難處,不能不幫。這一幫真是把自己拴得死死的,哪兒都去不了,單位老幹部處組織的一些活動都參加不了。原來愛找我下棋、喝茶的一些老夥伴也失去了往來。女兒知道我們的辛苦,經常給我買來昂貴的羊絨衫,給她媽媽買金首飾,但我總還是覺得,這些都不如讓我和她媽徹底地歇幾天。


我倆的生活原來特別簡單,比如晚上從不做飯,只喝粥。歲數大了,晚上吃不動東西。但是現在,每天晚上都得做好幾個菜,想著孩子們上班太辛苦,中午吃不好,晚上要補補。但實際上自己吃得真不舒服,估計老伴也是。儘管孩子們也讓我們別做得太多,但我們還是擔心他們吃不好。


我現在最發愁的就是,寶寶馬上要學走了,我和老伴這老腰老腿的可咋辦。好像經常有人說,老人不愛帶孩子去戶外活動,可是我看看自己記錄的一天生活,忙得哪有時間出門?出去活動多了,肯定耽誤其他家務或做飯呀!


我的困惑


也許我們那會兒對孩子照顧得比較粗糙,但現在的年輕人對孩子也太細緻了吧?


女兒對給嘉嘉喂配方奶啊、水啊,吃輔食,做嬰兒操,睡午覺什麼的,都有規定,難道不是寶寶餓了吃、吃了睡嗎?


這讓我們覺得,帶一個孩子,身體累是其次,心累才是真的啊!


(日記摘自《父母必讀》 2015年03期)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絕大部分從大學時候就和父母分離,之後找工作、戀愛、結婚,也都是自己在外面過。我們已經適應了和志同道合的老公過著瀟洒自在的二人世界。孩子出生後,閒慣了懶慣了的我們一下子就被打倒了。幸好還有父母公婆伸出援手,一家三代人,又重新回到一個屋檐下生活。

這種「新歸巢生活」,感到不適應的不光是我們,還有我們的父母。辛苦了一輩子,終於退休返家,明明可以頤養天年,卻要承擔起養育孫兒的責任。明明有自己的育兒經驗,卻幾乎被全盤否定。

這篇樸實的生活日記,為我們還原了老人們帶孩子的一天。相信絕大部分媽媽都很有共鳴,很受震動。想想,老人也很是不容易啊!而一心只為孩子好的我們,應該怎麼做?

認可老人的付出

老人幫我們帶娃,除了喂奶哄睡陪玩洗屁屁,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家庭的瑣事要承擔(全職媽媽也是一樣)。養育孩子是幸福的,但日子過到每一天裡,又變成一番無窮無盡的糾纏。就如一位全職媽媽的感慨「這些無聊無趣的事情,不是我做,就是別人做」。

你是孩子的親爹媽,除了你,沒有人理所應當被屎尿屁奶所困擾。醒醒吧,去哪裡找如此盡心又免費的育兒嫂!

抓大放小,適當放權

新媒體時代,觸手可及的各種育兒知識,讓新晉媽媽都華麗轉身為全能媽媽,喂養的指南恨不得一條一條寫下來貼在冰箱門上,白天睡幾次睡幾個小時都叮嚀好交代好,要怎麼陪孩子玩才能更好發展大運動、精細動作都有講究……

那些複雜的理論,我們看著都暈更何況老人?放鬆點啦,每天大概吃多少奶量,輔食哪些是能吃的哪些是不能吃的,孩子差不多到哪個點睡覺,交代一下就好,具體怎麼執行、操作,交給老人來決定。親生的孫兒,不會待ta不好。

不時腦補單挑熊孩子的情形

當你有怨氣的時候,不妨回想一下上一次老人回老家去,小倆口自己帶娃的無比狼狽的那幾天。當老人短暫離開的時候,從早到晚都有高需求的孩子,繁複不斷的家務活也許會提醒你「別矯情了」。群里媽媽不是也常說麼,「每次我跟老媽吵架,她一說要回去了,我就立馬認慫」。

你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這篇日記讓你感慨良多,你想做些什麼,來感謝一下辛勞的老人,不妨滿足嘉嘉外公的心愿「讓我和她媽徹底地歇幾天」。周末的時候,小長假的時候,把孩子徹底接手過來,讓老人回老家或者自己出去轉轉,過幾天屬於自己的生活。

而「昂貴的羊絨衫和金首飾」雖然比不上這片刻的放鬆和安逸,但適當物質補償總是好的。沒人不愛收禮物,對嗎?

「說是主人吧,說了都不算;說是客人吧,啥活都要干;說是傭人吧,工錢沒得賺。」幫忙帶娃的老人有太多不易,別光顧著黑老人帶孩子了,好好感恩還有人幫你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