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翃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出征那天,李曉靜面向車窗外,向送別的人們敬了一個軍禮。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朱翃
「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去搶救在病魔爪下掙扎的病患。」
當新冠肺炎疫情警報拉響,上海浦東新區浦南醫院護理部副主任護師、退役軍人李曉靜第一時間向原單位——上海長征醫院黨委寫下了請戰書。
寫了請戰書的她,甚至都沒來得及等到部隊的回覆,沒來得及和家裡老人道別,就在大年初三的晚上,帶著上海醫療護理隊馳援武漢,用一場逆行踐行了退役時許下的錚錚誓言:「若有戰,召必回!」
從1月27日馳援武漢到3月31日圓滿完成任務回滬再到完成14天隔離,李曉靜終於「出關」。
回憶這2個多月的日日夜夜,李曉靜感慨地說:「當年SARS疫情去支援小湯山時,是帶著年輕人的一份激情與熱血,是作為軍人的義不容辭;17年後再上一線戰場,我覺得更多的是作為一名醫務人員的從容和堅定、帶著一份堅信我們能成功的信念。」
再上戰場更從容
17年的時間,對一個人來說不算短,李曉靜自己也沒想到,17年後還會再次「白衣執甲」,走到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李曉靜是1991年高中畢業參軍入伍的,在服役期間考上了上海第二軍醫大學護理系,成為一名軍人護士。2003年,作為第二軍醫大學抗擊非典醫療隊的一員,她和戰友們奔赴北京小湯山醫院。
17年後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再次上一線時,李曉靜覺得自己堅定而從容,「那是我應該做的事,我應該去擔負的責任」。
「2003年的時候,我是一名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當部隊一聲令下,所有人前赴後繼,不會考慮自己。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們要戰勝『非典』這個可怕的敵人。那個時候心裡有一團火,青春激昂,熱血沸騰,完全沒有恐懼,心裡充滿了軍人上戰場的榮光。」李曉靜說。
2008年汶川地震後,醫院組建醫療隊支援前線,李曉靜主動打電話給護理部主任,「我是神經外科監護室出身,有危重症患者搶救的經驗;我去過小湯山,有傳染病護理經驗,可以應對災後可能發生的疫情」。
在地震災區,一名由於壓傷導致脊髓損傷的病人因手術後長時間臥床導致便秘,李曉靜用手一點一點幫病人摳出大便。「四川的經歷讓我更加珍惜生活,因為你不知道下一刻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襲來,已經退役的李曉靜第三度請戰。「這次報名請戰的時候,我內心挺平靜的,雖然我已經脫下了軍裝,但我還是應該作為一名醫護人員、作為一名黨員,跟大家奮鬥在一起。這是我的專業,是我應該做的,在這個特殊時期,我覺得不管是什麼身份,大家都在共同攜手戰鬥,戰勝病魔。」
在李曉靜看來,作為軍人的她是好強的;而退役之後的她,隨著年齡增長,心態更平和了,「對於從軍隊退役的人來講,更關鍵是自己要做什麼,想做什麼,能夠為社會做些什麼」。正是她的這份從容與平和,孕育出更多溫暖與力量。
在1月27日夜晚向武漢進發的列車上,李曉靜發了一條朋友圈,「17年前,作為軍人,我義不容辭奔赴小湯山,17年後,脫下軍裝,我義無反顧再次出征,只為那份初心:我是醫務人員。」
在「駱駝」與「水牛」間切換
抵達武漢後,50名上海護理隊員經過培訓,除了15人增援到第一批醫療隊值守的病區外,其餘35人迅速充實到武漢金銀潭醫院的各個科室。
金銀潭醫院救治的都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確診病人,因為防護服短缺,醫療隊員不能做到4小時一班輪換,經常要6、7個小時一班,甚至要超過10個小時。大家顧不上吃飯、休息,都在與時間和病魔賽跑。
「當時由於人手少,任務重,我們每個班從一開始規劃的4小時延長到6、7個小時左右。加之出於節省裝備、節省時間的考慮,我們就在『駱駝』和『水牛』之間切換——開工前當『駱駝』,儘量少喝水,避免上廁所;等下班了當『水牛』,咕嘟咕嘟能灌下一大瓶水,把自己直接喝飽了。」李曉靜笑著回憶說,「大家開玩笑說,穿脫防護服要半個小時,上個廁所才半分鐘,實在太划不來了,堅決少喝水,多憋著。」
如今當成段子來說的細節,更多透露出的是醫護人員們工作時的艱辛。在那個特殊時期,重病患者的生活護理、病房衛生的打掃,全都由護士負責,而且是在穿戴全套防護服的情況下完成。「我們經常是開工半小時不到,就已經汗流浹背了,貼身的衣物每天都是濕了又干,乾了再濕。」
醫治身體的疾病不易,醫治心靈的創傷更難。在金銀潭醫院,李曉靜不僅要護理患者的病體,更要帶著他們走出痛苦,找回希望。
在李曉靜他們護理團隊負責的北四樓病區,一名女患者的父母雙雙感染新冠肺炎過世,她自己也在照顧父母的過程中感染了。「她雙眼裡的迷茫、痛苦和絕望,直擊我內心。那個瞬間,我想起過世的母親,我懂得那種撕心裂肺的痛。」李曉靜回憶見到患者的第一印象,「每天陪著她,聊丈夫和孩子,鼓勵她把內心情緒說出來;一起在走廊里散步、做操,有時只是靜靜地握著她的手。」
漸漸地,笑容重新出現在患者臉上,那是對生活重新煥發的希望,是對戰勝病魔重新燃起的信念。
堅強溫暖的「大後方」
「我特別想感謝我先生老許,是他的支持和付出,讓我能一次次將孩子和家庭扔給他一個人。」李曉靜說,「他是最了解我的人,知道我的情結所在。」
愛人老許說:「當曉靜跟我說她想去馳援武漢時,我很快就答應了。我知道她內心已經有了決定,我要做的就是支持她。她父親是軍人,她也曾經是軍人,骨子裡有磨滅不掉的軍人情結。越是危難時刻,她越是會挺身而出。」
不舍你走,不忍你留,愛就是在背後默默地支持。
2019年11月,李曉靜的母親過世,按照當地的風俗,老人去世百日要舉行悼念儀式。李曉靜在春節前就早早請好了假,全家也訂好了機票。隨著李曉靜提出申請,他們退掉了機票,老許和兩個孩子留守上海,老許還幫著李曉靜做家裡老人的思想工作。
母親百日那天,李曉靜在武漢含淚發了一條朋友圈,悼念慈母。愛人老許則在上海發了一條朋友圈:「鄉俗憶百日,奈何楚天疫。此去家國事,更是兩依依。」寥寥數語,滿是對妻子的疼愛和寬慰。
李曉靜想要感謝的人還有她的「戰友們」。
出征後不久,李曉靜將微信頭像換了一張照片,她面向車窗外,向送別的人們敬了一個軍禮。戰友們得知李曉靜馳援武漢後,自動成為了她的堅強後盾,一個個「愛心微信群」就這樣組建起來。
由於長時間工作,護理人員臉上會留下防護設備深深的勒痕,不少人臉上出現了壓瘡和傷痕。李曉靜發出求助微信:我的團隊需要水膠體敷料。戰友們「聞風而動」,在不到7個小時內為曉靜團隊捐了2000片醫用敷料。
得知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無暇去買牛奶,愛心微信群又沸騰了。短短一個小時,這個群的退役軍人就募集資金1萬元,並聯繫到武漢一家牛奶專賣店,200箱帶著退役軍人戰友深情關懷的牛奶當晚就送到了曉靜團隊手上。
大家對李曉靜說:你在前線「戰疫」,我們在後方為你送去最需要的物資,分工不同,但我們都身在「戰場」!
李曉靜在《致我親愛的戰友們的一封信》中寫道:在武漢奮鬥的六十多個日日夜夜,關於你們,有太多的記憶讓我不能忘懷,各種各樣的物資滿載著你們的關愛到我們身邊,它們都是帶著你們的關心而來,也轉化成了我們戰鬥的力量。在病房裡,我們加倍對患者呵護和關愛,不僅僅是代表醫療隊,也是代表著你們,代表著我們退役軍人的力量!我們做到了,滿牆的感謝信記錄著我們的努力和艱辛,這也是你們的功勳。
帶著不凡的記憶,回歸平凡
在搶救病人的一線,挫折感和成就感總是交替出現,李曉靜對此印象深刻,「醫學不是萬能的,面對這場疫情,我們雖經萬苦千辛,卻也有沒從死神手裡搶回的人,這時候我們心裡那份挫折和無力很深刻。我們也看到,一點點從危重狀態好轉、直至康復出院的病人,那時喜不自勝,感到世界都是我們的。」
「脫下白衣,我們是女兒,是母親,是大家身邊再平凡不過的朋友。穿上白衣,我們就要面對病魔,為人們的健康保駕護航。特殊情況下,我們被稱為英雄,其實,平時我們每天都在這麼做」——李曉靜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護士的工作是平凡的,在疫情中,又變得那麼不平凡。」李曉靜說:「隨著疫情結束,我們會帶著這段不凡的記憶,回歸平凡。」
屬於上海第二批醫療隊的戰「疫」於3月31日順利結束。李曉靜回憶說,「往日熱鬧的走廊,那天突然歸於平靜。來到武漢,似乎感情變得更加脆弱了,更容易被感動。相處了一個多月的病患,我親自把他們送到其他樓層,臨走時回頭看見病患們排成一隊不舍地向我招手,那一刻竟忍不住地快走起來,我怕他們看見我臉上的淚水。那個被我們護理團隊付諸了太多心血的北四樓(病區),如今病房已空無一人,但牆上的感謝信還在,記錄著我們(見證康復)的歡笑和努力。」
4月14日,完成14天隔離的李曉靜清晨在自己的朋友圈寫道——
「早安!今天起,請給我摘下『英雄』的前綴,我是那位先生的愛人,是兩個可愛孩子的媽媽,是你們身邊那個平凡的同事……我是上海的2400萬分之一。今晚,我就會和你們一樣,陪家人一起吃飯,陪孩子做作業、玩耍,彌補79天缺失的陪伴。收起過去,平凡的我,匯入萬家燈火,回歸平淡的生活」。
原標題:今天起,請給我摘下「英雄」的前綴
從小湯山轉戰金銀潭,退役軍人李曉靜的抗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