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東京夢華錄》:感於風雅宋人之秋俗

2019-09-14   村口大花

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大將岳飛在《滿江紅·怒髮衝冠》中痛心疾呼: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會給任何人改寫的機會,功如岳飛,也未能『從頭,收拾舊山河』。

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亂,是宋朝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靖康二年,其時金軍攻破都城開封,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被俘,連帶朝臣家眷三千餘人被押解北上,而很多中原人士也因此避居兩浙,其中就包括北宋文學家孟元老。

孟元老雖非京城出身,但他自幼隨父宦遊南北,後於宋徽宗年間定居京師,久居二十餘載,對京城繁華廣有見聞,一朝離鄉,難免思鄉念土,如周輝在《清波別志》所記:紹興初,故老閒坐必談京師風物!

孟元老一屆文人,思鄉念土之情自是更甚,遂於憂傷惆悵間廣憶京師繁華並編撰成冊,是為《東京夢華錄》。《東京夢華錄》共計十卷,孟元老於此詳細記述了彼時京師人們飲食起居、婚嫁習俗、歲時節令、民風時尚等很多內容,為後人研究北宋歷史提供了大量翔實資料,例如在其卷八,便有數個小節以記其時秋之風俗:

秋戴楸葉

關於立秋,孟元老的第一句描述便是如此: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

其實不僅如此,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也有關於立秋戴楸葉的記載:立秋日,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

也不僅僅只是在宋代,我國自唐至清,甚至到現在依然還有立秋戴楸葉的習俗,楸為落葉喬木,其葉嫩時呈紅色,葉老柄紅,古人立秋喜將楸葉剪成各種漂亮的形狀戴於發上或胸前,有祈福保平安之意。

另外孟元老對於立秋的記述里還有關於各樣瓜果的記錄,尤其是棗子更是品種多樣,『京師棗有數品,靈棗,牙棗,青州棗,毫州棗』!這一點不足為奇,時至如今,農業發達,秋日豐收,各種瓜果更是應有盡有,但其後所記雞頭一事,針對今人卻是有點新鮮:

雞頭上市,則梁門裡李和家最盛。中貴戚里,取索供賣,內中泛索,金合絡繹,士庶買之,一裹十文。用小新荷葉包,糝以麝香,紅小索兒繋之。賣者雖多,不及李和一色揀銀皮子嫩者貨之。

雞頭也要以『小新荷葉包之』?還要『糝以麝香』!是否有點兒新奇?然此雞頭非彼雞頭,有人稱此處『雞頭』為芡實果仁,但其實不然,很多對北宋歷史有過愛好的朋友看到李和一名,大概也都記起陸遊《老學庵筆記》之記述: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

看到這裡,大家是否也已明白,其時雞頭即為炒栗,不過宋人食之,卻較我們更為講究,要用小新荷葉包之,還要系上小紅索兒,瞬時古色古香之古人風韻市井便也隨這幾句記錄,躍然紙上!

秋社祭土訪親

古人八月秋社為祭祀土地紳的日子,為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也可以理解為慶祝豐收的日子,我國自漢朝便有這樣的習俗流傳。其時稻糧入倉,人們慶祝之餘感謝土地賜予,也要大肆慶祝,親戚互相走訪,如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所記: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齎送。

其時,也是宋代婦人攜子帶女回娘家的日子,『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歸,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俗雲宜良外甥』。

不僅如此,秋社之日,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也會齊聚一堂,共同慶賀,酒宴席畢,歸時也都有禮物可領:

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以致雇倩。祇應,白席,歌唱之人。歸時各攜花籃,果實,食物,社糕而散。

由此可見,其時宋人極重禮數,感恩、聯誼從不耽誤,而且互相走訪,也會備上酒禮相送,而從這一段習俗描述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其時北宋繁榮祥和之人情景致!

月圓中秋酒盛

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

北宋中秋酒盛,我們自孟元老這一段描述便可觀得一般,但卻未見月餅身影,介此看來,北宋中秋還沒有必食月餅的習俗,這從《夢梁錄》中,也可尋得解釋: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

同一時期,《夢梁錄》中已然有了月餅的記載,孟元老卻在《東京夢華錄》之中秋民俗間隻字未提,也便不難看出,其時月餅已如吳自牧《夢梁錄》所述,『市食點心,四時皆有』。

那麼北宋中秋除了飲酒,人們還有什麼食物以及活動呢?孟元老在此記載了,螯蟹瓜果皆新上市,看來京師諸家中秋吃食似乎一點兒也不缺,也足見其時民生之富餘。

後至於中秋娛樂,孟元老以此記:

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竿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從這段記錄里我們不難看出,其時中秋,富人擺席設宴,絲竹歌舞鼎沸,民間爭樓賞月,孩童連夜嬉鬧,好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也與此同時為我們揭示了北宋京師開封城其時的鼎盛情形!

九九重陽『獅蠻』

中秋過罷即重陽,北宋重陽人們流行賞菊,孟元老記:

九月重賜,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戸。

其實不僅北宋如此,我國自漢代便有重陽節賞菊登高的習俗流傳,時至北宋,重陽習俗與之也似無甚差異,人們不僅重陽流行賞菊,也有登高宴聚的習俗,倒是孟元老在重陽習俗一切所記『獅蠻』令人心生好奇,何為『獅蠻』?我們看看孟元老對此是如何記載的:

(重陽節)前一二日,各以粉(麥面)蒸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飣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肉之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謂之『獅蠻』。

作為宋代重陽節人們互相饋贈之蒸糕,『獅蠻』的釋意有兩種,一指蒸糕上所置麵粉造型,也指這種蒸糕本身,二則因為北宋武官腰帶上都飾有獅子、蠻王的形象,即寓祝福威武之意。

另外,北宋重陽也有獅子盛會,僧侶坐獅,傳經說法,遊人至盛,因此,北宋重陽節人們互贈『獅蠻』糕也有節日特指之意象。

年年載載,物是人非,今再讀《東京夢梁錄》,有感於古時宋人之風貌人情,在此,借李白《把酒問月》感古惜今: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